“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成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曾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上,描述的是三國時期,蜀國謀士諸葛亮為了報答君王劉備的知遇之恩,将其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而他生前籌謀最大最久的北伐,希望能夠滅了曹魏,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共進行了5次北伐戰争,表面上看第一次最接近成功,實則損失最慘。
三國之中,曹操占據中原,資源最為豐富,兵強馬壯;孫吳割據江東一帶,魚米之鄉,人傑地靈;劉漢則盤踞在川蜀一帶,山石林立,物資匮乏,很難發展起來,若是魏國發展起來,等待他們的隻有滅國一條路。于是諸葛亮打算先下手為強,主動攻擊,但他清楚地知道兩國實力的懸殊,并沒有貿然動手,而是蟄伏等待時機。
公元228年,諸葛亮覺得時機到了,因為他之前已經收服了南蠻各族,解決蜀漢讨伐曹魏後方起火的憂患;前兩年,曹魏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攻打孫吳,實力有所損失;而蜀漢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有了一定的糧草儲備,軍隊經過操練,實力也更上一層樓,此時攻打魏國,可以打他們個措手不及,以有意攻無意,增加勝算。
第一次北伐前半程,确實如諸葛亮所料,魏國沒有準備,蜀國軍隊一路打過去勢如破竹,相繼拿下隴西三郡,眼看勝利在望,卻因馬谡狂妄自大,失守街亭,導緻蜀軍損失大量人馬,後路也被堵,不得已諸葛亮隻能放棄北伐計劃。
表面上看這次戰争,蜀國也沒什麼損失,即便戰敗國土也沒丢,隻不過試講隴西三郡物歸原主。但是出兵打仗,軍饷、軍糧、武器、戰馬哪一項不是大支出,還有兵力折損,最後什麼好處都沒得到,之前那些就算白白浪費了。蜀國本就不富裕,這下更是貧窮。
再有就是戰争時期,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帶兵打仗的将領,而諸葛亮在北伐中就損失了11位,這一點在他的《後出師表》中有提到:“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将七十餘人,突将、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
諸葛亮揮淚斬馬谡
雖然諸葛亮的文中隻提到了8位,但期間他還斬殺了馬谡、張休與李盛,加起來就有11位将領。要知道,士兵千千萬,但良将難得,到了最後蜀國竟無可領兵之将,最終被魏國收服。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可不就是損失慘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