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文濤曾在《圓桌派》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很多父母,希望孩子這個産品、自己最寶貴的這個産品,如我所願。父母把自己當作制造機器人的那個造物者,我制造了他,那麼他按照我設定的程序,完成了目标,我人生得以圓滿。”
那麼家長們,你是想要一個完全聽自己話的機器人呢?還是一個有健全人格,獨立思想的孩子呢?
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并不是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替代品。沒有任何一個人想成為别人,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父母。
現在國家推出“雙減”,還是有家長在課後“暗暗較勁。”
我特别喜歡心理老師李品寬老師對“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的解讀。他說:
“這句話害了多少個家庭,特别是現在隻有一個孩子的家庭,它設定出來人生隻有一條路,你必須按這條路去走,似乎這個地方才是終點,是這樣嗎?你認為你的人生隻有這一條路嗎?”
答案顯而易見:不,人生的路不止一條,孩子要走的路隻能由自己去走。
那有的家長會說,現在這個社會我要是不“雞娃”,他怎麼去面對這個社會呢?我不對他高要求,難道要讓他去社會挨打嗎?
那家長的高期待和高要求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呢?
01
孩子沒有自己的想法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具備自己的思想,對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形成獨立的人格。
如果家長過于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很可能會喪失掉自己内心的想法,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而家長對于孩子過高的期望落空時,可能會産生很多的失望情緒,無論表現出來的,還是沒有表現出來的,都會讓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極大的傷害,變得自卑。
02
讓孩子産生厭學心理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很大的壓力。尤其是在學習上,這樣就使得家長對孩子的高期望成為孩子厭學的根本原因。
任何一個人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肯定都會産生一些厭煩的心理。
長期以往,如果孩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還會給自己設限,在學習中感受不到快樂,隻有壓力,所以就會厭學。
03
破壞親子關系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能夠複刻自己甚至超越自己,家長受自己期望的影響會不斷地敦促孩子去做事情,去努力。
有的家長會打着“我都是為了你好”的大旗去綁架孩子,有的孩子調節的好,會舒緩自己内心的壓力,有的孩子調節的不好就會走上歧路。
而且一旦到了青春期,孩子會産生很強烈的逆反心理,和家長的親子關系也面臨危機。
蔡康永曾經說過一句話,至今仍記憶猶新。他說:“父母對孩子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就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我們希望他成為的樣子,這是我們對他來到這個社會最好的回報。也許,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快樂的環境比他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更重要。”
這讓我想到最近因為教育理念而大火的一位明星媽媽--伊能靜。她發了一個關于兒子的成長視頻,引發了很多人的讨論。
他的兒子在很多人眼裡是一個“異類”,因為作為一個男孩子,他化濃妝,穿女裝。
伊能靜的兒子恩利說,這是他對世界的表态。就像每個人每天都在變化不同的角色,透過換裝去探索自信與自由,這種探索,是非常個體化的,與他人無關。做自己,不僅僅要接納這世界常有的過度幹預,更需要對自我的理解清晰。
對此伊能靜做的是給他全部的支持,她在視頻的開頭寫道:
“我希望成為你的摯友”。
她沒有要求兒子要和其他孩子去跑同一個賽道,去成為這個世界的大多數。而是讓他成為他自己。
網友在視頻下面評論:
“媽媽隻負責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孩子有權力做自己。”
“我喜歡伊能靜的教育方式,愛孩子就應該給他正确的指引,不是強求,不是附加。”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他要挑戰的不是父母給他制定的高要求,他要突破的是昨天的自己。
與其把孩子打造成有線的風筝,不如讓他成為天空中有能力獨自面對風雨的鳥兒。
所以,家長們,讓孩子能夠自己去抵禦這個相對殘酷的社會最好的方法,不是一路鞭策。
而是讓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觀,對自我清晰的認知,還有父母給的愛和底氣。能夠戰勝困難的永遠都是愛與勇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