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熟能生巧對我國教育的影響

熟能生巧對我國教育的影響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7 16:40:16

“熟能生巧”是一條普遍适用的教育規律嗎?

原創 王萌 人民教育 2022-09-13 20:33 發表于北京

熟能生巧對我國教育的影響(是一條普遍适用的教育規律嗎)1

民小編說

中央“雙減”政策發布實施已大半年,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仍有很多家長笃信時間加汗水的訓練模式給孩子加碼,仍然喜歡把自己孩子跟别人家孩子進行簡單比較徒增焦慮;仍有不少教師堅信大量刷題是提分良策,升學率是擺在第一位的。這說明,在全社會樹立科學教育觀念是目前教育改革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認識成長規律?怎樣學習才效率高?為什麼要讓孩子參加勞動……《人民教育》特開設“教育觀念大講堂”欄目,在廣泛調研基礎上精心遴選了十餘個針對性話題,邀請專家、學者、優秀校長教師共同探讨,希望能夠釋解思想困惑,凝聚教育共識,樹立科學教育觀念,更好地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我們常說“熟能生巧”,但讓孩子大量練習和刷題真的有實質性效果嗎?有沒有副作用?是否有更好的學習方式更适合學生身心的發展?我們一起來讀這篇文章。

練習在教學中有着重要作用,一定程度的練習是必要的,而且不少技能性的學習内容,比如體育運動項目、樂器學習等,有一定強度的練習也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但今天不少教師和家長過度迷信、過度依賴練習,讓孩子大量練習、大量刷題,實踐證明這麼做也确實有效,但有沒有必要,有沒有副作用,有沒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育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看到了完全仰仗大量練習的學習方式有着不少的弊端。

1

濫用“熟能生巧”規律導緻的問題

制約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整合再造、實踐創新是高素質人才的核心品質。這要求他們在青少年時代受教育時,不僅要掌握知識,更要具備信息整合、評價概括、批判反思等高階思維能力。“題海戰術”“填鴨式教育”強化了學生的識記能力,卻難以培養深度理解、問題解決、創新等能力。

滋生厭學情緒。超限度的大量練習,會令青少年感到學習乏味枯燥。“擡頭盯着黑闆、低頭奮筆狂書”的學習狀态,主要啟動視、聽等有限的感官通道,很難吸引青少年長時間保持注意力。此外,以動覺、内省、人際、自然探索等為優勢智能的孩子,很容易将自己定義為“不擅長”學習的人,導緻青少年學習信心的挫傷,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成為厭學者。

影響身心健康發展。對練習量的盲目追求,不斷擠壓學生運動、娛樂的時間,肥胖、近視、駝背等問題屢見不鮮。如果大量練習成為了一種風氣,學生之間暗自較量,以多刷題、晚睡覺作為“勤奮”的标志,同伴之間的競争氛圍濃郁,哪一天少刷了題都會有一種愧疚感,這還會讓青少年産生較高的心理壓力。研究表明,心理高壓容易導緻杏仁核作出反應,減少流向前額皮質的血量,影響通向丘腦的信息流量,長期持續會降低青少年的認知能力。

導緻學習意義的迷失。熟練等同于專精嗎?研究者發現專家區别于新手的重要特征之一:專家的知識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應用情境緊密聯系的,他們可以靈活地處理不同的、變化的情境。學習過程中如果隻強調量的疊加,缺乏對知識背後實際意義的思索與追尋,缺乏對情境性等因素的重視,也就阻斷了知識和技能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可能。同時,當青少年看不出學習與現實生活的相關性時,他們也會質疑學習的意義。這會破壞人的學習動力,不再相信學習的力量,影響他們終身學習的意願,大大降低一個人在社會和工作中挑戰困難的勇氣和能力。

造成教育教學的路徑依賴。在大量練習的學習模式下,教師忙于加課、批作業改卷子,沒有意識也沒有時間反思和改善課堂教學,不自覺地将自己和學生都帶入疲勞戰術的狀态中;作業布置重數量、輕質量、缺乏個性化和協調統籌,低下的作業設計會讓教師陷入不斷追求作業數量的惡性循環中;教師關注學生的學業表現,但對學生心理健康、理想信念、生活适應、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指導不足。以上嚴重阻礙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也給全面育人造成困難。

滋生社會焦慮和親子矛盾。在加課、加練的大潮裹挾下,由此衍生的教育焦慮嚴重影響群衆生活幸福感。很多家長反饋:自己也不想給孩子加壓,但别人家的孩子都“卷”起來了,自己家的孩子也不能落後,不然會“害”了孩子。這反映了家長對學習的内在機制缺乏了解,隻能要求孩子跟随“統一動作”,如此一來,孩子非但感受不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還要接收來自家長的焦慮,親子關系面臨極大考驗。

2

單純仰仗大量練習的曆史前提和現實土壤

提升學習質量,需要我們對學習的兩大要素——知識和學習者都進行深刻思考。

知識是什麼?在傳統教育觀念中,知識的定義與它在其學科中的定義是基本一緻的,都隻是單純地反映着事物的本質屬性或事物間的本質聯系,它隻具有客觀獨立性,學習者的個人條件、學習的目的、學習的環境并不影響知識的這種客觀性,知識隻是作為識記、理解和使用的對象,知識的結構、呈現或表述方式也隻遵從在其學科中的規律。

而學習者是什麼?在教育中往往也沒有做到應有的具體化,學習者隻被定義為一個抽象的人,學習者的個性、能力、傾向、偏好,以及這一刻的情緒、态度等都是模糊的、不具體的。

正是因為沒有細緻探讨過學習者與知識,他們之間的行為——學習也就無法做到具體明确,兩個抽象物之間的關系就隻剩最簡單的一種——反複接觸,沒有辦法誕生出豐富多彩的學習方式。行為主義盛行的年代更是将學習看作是刺激物與人的機械反應之間的聯結,于是,反複練習,不停識記,下苦功夫重複就成了讓知識這個客體進入我們的大腦為數不多的方式之一。

上述情況也還有另一個必要前提,就是教師或家長這些學習的組織者,在教學中有絕對的控制權,而且教師或家長也并不關注學習者的基本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願意去了解學情,這時布置大量作業、大量練習等手段就成了提升教學效果的通用技術手段,如果孩子的表現不理想,則常被歸因為“練習不足”,需要再加大練習強度,或者會判斷是練習的方向有錯誤,需要重新調整練習的方向,再進行大量的練習,循環往複,直至檢驗合格。

尤其在班級授課制的情況下,教師更容易忽視學生天賦、特質的多樣性,更願以外顯的、短期的指标,例如準确率、熟練度、分數等作為評價指标,指導自己的教學,從而形成一套有效的、通用的、适用廣泛的教學模式——大量練習,而忽略了完全仰仗大量練習的學習會犧牲學生的興趣、健康和創造力,破壞其終身學習的可能。

3

如何沖破單純仰仗大量練習的桎梏

建立新型教學關系。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者和被管理者,而是帶着個性與經驗的參與學習的主體,在與教師的對話中,共同構建課堂,完成學習任務。新型教學關系尊重青少年的現有認知水平和内在發展需求,肯定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有更大的責任,賦予他們主體角色。在這種關系下,學生的學習動機被激發,能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實踐發現,随着主體意識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學生完全可以自主掌握學習進度,自己搜尋信息和支持,在主動學習的狀态下,學生如果自願大量練習,也可以避免上述大量練習的諸多弊端。

同時,教師更多扮演引導者、資源提供者和學習合作者角色,從重複性勞動中抽離,轉而關注教學組織的進階性和邏輯性、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的教學重點也将轉向為:統整學生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見樹也見林”;重新設計知識的呈現和表達方式,使之更适合不同學生的學習;幫助每個學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建立新型的教學關系是扭轉單純依賴大量練習來學習的根本方向。

确定合理的練習量,精心設計練習。研究和實踐都證明,練習的數量應該是有限度的,并不總是練習越多效果越好,當練習超過一定的數量時,收獲将越來越得不償失。比如“過度學習”理論就告訴我們,假如你練習一個動作達到一點不犯錯所花的時間是100%,你再多花50%的時間,這時學習的效果已達最佳,超過這150%的時間後,你還要繼續練習則會産生“超限效應”,不僅掌握程度不會随着過度學習量等比例增加,還會帶來注意力分散、大腦疲勞、學習效率降低等問題。家長和教師都要注意觀察和發現孩子的練習極限,學生已經疲憊不堪時再學習是無效的、有害的。

在多數情況下,練習是必要的,但必須經過教師的精心設計,練習要精,要能解決問題,要針對學習内容的難點,最好能夠設計出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練習。教師要有給學生減負的意識,力求做到在少做題的情況下達到同樣的目的。同時,可以建立錯題本,讓練習中發現的錯誤發揮更大效力。

重視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功利主義觀點認為:相較于提分快速的紙筆作業,其他練習方式都是浪費時間。但随着教育評價改革的推進,過程性評價納入對學生學業考評,考試招生增強試題開放性,這反映國家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決心。我們必須重視實驗操作、見習參訪、實地學習、實踐學習、情境學習、親子共學、項目式學習等學習方式,這些學習本身包含了可以帶來豐富體驗的練習,學習效果不錯,更重要的是,這些學習可以對孩子的多種能力産生積極影響。

保留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空間。青少年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經過漸變的成長階段,也需要保障充足的時間空間。一個正出神發呆的孩子,可能在白日夢裡勾畫了長篇巨著的雛形;一幅看似漫無目的的塗鴉,也許奠定了具有開創性的物理原理基礎。

可現實中總有家長或教師怕青少年“閑”,看不得他們“無所事事”。其實提倡教育留白,是賦予青少年施展天賦、開發潛能的可能。他們得到想象、試誤、反思、質疑、組織、聯系等機會,才有可能形成高階思維能力。盡管這一過程未必體現為可觀察的外在行為,但大腦樹突增多、神經元聯系加強等内在變化,遠遠超過完成幾本習題集的作用。因此,學校和家庭要從關注青少年“完成了多少”轉變為關注他們的思考過程和實際效果。

加強家庭教育指導。随着《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家長科學教養的意識和水平提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育、婦聯、衛健、民政等各相關部門在政府統籌下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時,應幫助家長明确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定位:家長不是訓導員或監工,而是孩子的傾聽者、支持者、模仿者、人生路上的提燈者。家長對子女的影響主要在于通過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培養其良好的思想、品行和習慣,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與其片面關注孩子做了多少習題,家長不如關注孩子的内驅力是否足以支撐其終身學習;與其給孩子報各種名目的“全腦開發”“時間管理”的培訓,不如還給孩子交友和玩耍的機會。孩子在參與各類活動中自然學會了應對壓力、管理時間、溝通合作……這些能力看似與學習無關,卻能促進和支持學習的發生。更為重要的是,當孩子和家長都從無止境的書山題海中跳脫出來時,家庭氛圍從緊張、對立轉為松弛、包容,家長可以更多地看到孩子的真實需求,孩子可以感受到家長的無條件關愛,親子關系進入積極正向的循環。

由此可以看到,擺脫單純依賴大量練習的學習方式,我們所作出的努力,也正是我們轉變學習觀念、讓教育更适合時代、适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努力。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青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文章來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17期

文章作者|王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