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子研究院:楊富榮
提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人們常說一句話: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這句話透漏了兩個信息,一是孔子的學生非常多,二是孔子的學生中,有名氣的非常多。我們随口就可以說出來很多孔子弟子的名字,他們在當時及後世,都被人們所熟知,比如顔回,子貢、子路、闵子骞等等。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孔子的弟子,是春秋時期“人才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各個領域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在一起時,會談論什麼呢?孔子經常和弟子們談論的一個重要話題,是關于志,關于志向的話題。一個人的志向,體現着一個人的人生追求,體現着他的價值觀,更體現着他的格局。在《論語·公冶長》篇,就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在這個小故事裡,不僅可以看到孔子相關弟子的志向,孔子還清晰的表達出了自己的志向。
《論語·公冶長》記載:
顔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顔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顔淵,就是顔回,姓顔名回,字子淵,比孔子小三十歲,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沒有之一,“孔門十哲”中德行科的典型代表。
季路,就是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為季氏的家臣,又被稱作季路,比孔子小九歲,為人耿直,好勇力,是“孔門十哲”中政事科的代表之一。
侍:古代後輩陪從在尊長者之旁叫做侍。
有一天,顔回和子路陪在老師身邊,孔子就說了:“何不來談一談你們的志向呢?”換句話說,咱們師徒在一起,你們來談談各自的志向吧。心之所至即為志,志的本質是人的心在“走路”,心走向哪裡,行動就走向哪裡。
分享且無怨
子路是個豪爽的人,他第一個說。子路說:“我願意把我的車馬、好衣服,都拿出來,跟朋友一起使用,而且即使用壞了,我也不會覺得遺憾,也不會生氣,不會怪他們。”
能做到子路這一點,也是很可貴的,車、馬、好衣服,都是很值錢、很貴重的東西。好比你有一輛奔馳車,自己很是喜歡,很是愛惜,朋友很想開一開,一般人是舍不得借給朋友開的。你很樂意把車子給他開,而且他不小心把車給剮蹭了一下,自己竟然可以不怪罪他,不指責他。這是子路的志向,子路的境界。有好東西,願意、樂意和朋友一起分享,能做到子路這個境界,也是不容易的。
不自傲,不居功顔回說:“願無伐善,無施勞。”伐善:誇耀自己的長處。伐:自我誇耀。施:誇大;施勞:誇大自己的功勞。顔回的做人處事的态度是“希望自己可以做到不炫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誇大自己的功勞”。
顔回的境界,是不是又高了一個層次?有多少人有點能耐,恨不得讓所有的人都知道,做了點事情,就覺得自己有很大的功勞,顔回恰恰不這樣想,他的理想是默默的做事,盡可能的把事情做好,也不會因為自己做了點事就居功自傲,更不會因為自己有能力做事而看不起其他人。顔回的心态,真是值得很多人景仰呀。
心懷蒼生
這個時候,子路就問了,“願聞子之志。”我想聽聽老師您的志向是什麼。
孔子就直接的、明晰的表達出了他的志向,他的理想,很簡單,很到位,很肯定的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希望老人能夠得到好的照顧,可以安享晚年;與人相處,朋友之間可以互相信任;年幼、年輕人得到關心和關懷,可以健康、平安的長大。
孔子的境界如何?在孔子的心中,裝着天下人,可以這樣說嗎?孔夫子一生奔波在道路之上,被太多的人誤解,有人認為他想當官,是個“官迷”,夫子真的是為自己在奔波嗎?不是的。孔子心裡裝着的是百姓。
在那個大國欺負小國、小國人人自危的“禮壞樂崩”的時代,戰亂不斷,真正受害的,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孔子到處勸說各諸侯國的國君,要施行“仁政”,要“為政以德”,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他在為天下的蒼生奔波,為社會的和諧、百姓的幸福奔波。
孔子的志向,孔子所向往實現的社會理想,在2500年之後的今天,都是令人期待、令人向往的。
今天這個時代,随着互聯網的發展,自媒體的蓬勃興盛,是一個人人可以有機會實現自己理想的時代,可是,你,還有理想嗎?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樣的美好,需要每個人的參與,你準備好了嗎?
聲明:本文作者楊富榮(孔子研究院),原創首發,禁止抄襲。圖片來源于網絡,若侵,聯删。
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我!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