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時,我們評判一款茶的好壞,總會提到一個詞——“回甘生津”。
幾乎每位茶友都會說“回甘生津”,但是這“回甘生津”到底是怎麼回事估計就很少有人能說清楚了。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回甘生津”到底是怎麼回事。
回甘可不是單純的甜
回甘産生的原因
關于回甘的産生原因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回甘是澀感轉化的結果;另一種則認為回甘是口腔的一種錯覺。
前者認為:如果茶葉中的茶多酚過多,會與跟蛋白質結合形成一層不透水的膜,當我們的口腔局部肌肉收縮引起口腔的澀感時,便會産生苦澀的感覺。
反之,如果茶多酚含量适中,則隻會形成一兩層單分子層或者雙分子層的膜。這種膜的厚薄适中,雖然剛開始我們同樣會感受到澀味,但當膜破裂後口腔局部肌肉便會恢複,收斂性也将随之轉化,此時便會呈現回甘的感覺。
後者認為:茶湯中的茶多酚、咖啡堿等成分會使我們感受到苦澀味,而此時我們的感官系統為了适應這種苦味,便會進行自我調整。
即便茶湯經過口腔進入我們的腹中,但是我們的感官系統依然會保留這種錯覺,從而産生一種甘甜的感覺。
影響回甘的因素
經過科研人員的研究發現,茶湯中的苦味與回甘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二者相輔相成。此外,茶多酚和總糖含量也與茶湯回甘滋味強度具有顯著正相關。
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定濃度範圍内,茶多酚和總糖的含量會明顯提高茶湯的回甘強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喝生普時總能感受到明顯回甘的原因。
此外,研究人員還認為,茶湯的滋味主要由茶多酚、總糖、單糖、氨基酸、黃酮化合物、咖啡堿及其他化合物共同決定的,而這些化學成分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茶湯的回甘滋味強度。
生津比你想象的更複雜
生津産生的原因
生津感産生的原因解釋起來與回甘相比要簡單很多。
所謂的津,通俗點來說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唾液、口水,而茶中含有的茶多酚、糖、氨基酸、果膠、維生素等物質,可促進口腔排出唾液,因此便有了“生津”。
通常來說,品質越好的茶,生津持續的時間越久,所以大家便會用“回甘生津”來評判茶的優劣。
生津的三大種類
上學時學到《孔乙己》這篇文章,小懂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孔乙己介紹茴有四種寫法。
而咱們之所以會說生津很複雜,那是因為就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流口水”,它居然也能分出兩頰生津、舌面生津和舌底鳴泉這三種情況。
兩頰生津
兩頰,也就是咱們平時說的“腮幫子”,之所以會生津,那是因為咱們的口腔内膜受到了茶葉中茶多酚的刺激,所以引起口腔内兩側(左右臉頰的内面)内壁緊束收斂,從而分泌出唾液。
而且兩頰生津所分泌的唾液與其他兩種相比會更多更強,有時生津太多甚至還會出現口水積得太多的情況。
舌面生津
從生理層面來說,咱們的舌面上布滿了味蕾,可以品嘗出各種味道。但舌面上并沒有唾液腺,所以舌頭并不能憑空生出津液。
如此一來便說明,舌面生津應該是口腔内其它位置生津,然後蔓延到舌面的一種交叉感受,所以緩和而不迅猛。
所以當茶湯經過口腔後,咱們才會感覺到舌頭上面非常濕潤柔滑,好像在不斷地分泌出唾液,然後流到舌頭兩邊口腔。
舌底鳴泉
當茶湯經過口腔接觸到舌頭底部,舌下會清晰地感受到不斷有津液生成,像冒出細小泡泡,如同泉水湧動的感覺,這就是舌底鳴泉。
與兩頰生津不同,自然出現的“舌底鳴泉”雖然表述生動但比較難遇,不過我們還是可以通過一些技巧來實現,感興趣的茶友不妨試試。
當茶湯入口時,将口腔上下盡量空開,也就是上下牙床張開。閉着雙唇,牙齒上下分離,增大口中空間。同時口腔内部得以松弛,舌頭與上颚接觸部位形成更大的空隙,茶湯得以有機會浸到下牙床和舌頭底面部分。
當要吞咽時,口腔必須縮小範圍,将茶湯壓迫經過喉嚨,吞下了肚子。在口腔縮小過程時,舌頭底下的茶湯會被壓迫而出,并産生泡泡的感覺,這樣的現象也叫“鳴泉”。
大家都感受過哪種生津體驗,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參考資料:
1、《茶湯回甘滋味及其電子舌應用分析研究》,許勇泉等,《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第20分會場:科技創新與茶産業發展論壇論文集》2013年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