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昇的活字印刷術,給世界帶來的影響
畢昇創造發明的膠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是中國印刷術發展史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是對中國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對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作出偉大貢獻。在此之前,隻有摹印、拓印和雕闆印刷,既笨重費力又耗料耗時,不僅存放不便,有錯字又不易更正。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
春秋戰國時期的竹簡,是把竹片或木片砍成同樣長短的條,然後用麻繩或皮條串編到一起;同時還出現了帛書,就是把字寫在絲綢上,然後用木棒作軸,把絲綢卷起來。"冊"字就是書簡的象形字,多像一根線串起的竹條哇!同樣,"卷"字是來源于一卷卷的帛書。"第一冊"、"第一卷"就是這樣由來的。
當時絲綢很貴,用來做書很不現實,而書簡又太重了。據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的書簡就有120斤重;而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篇文章,就用了3000片竹簡——他們真是太辛苦了!
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曆年間),畢升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升用膠泥制字,把膠泥做成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一個字為一個印。
公元600-1050年這段時間裡,歐洲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質量非常低,而此時期的中國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卻日益發展;當時的歐洲人口稀少,文化普及程度非常低,加之沒有印刷技術,手抄本書籍也非常有限,而此時的中國已經發明了印刷書,書籍的保有量急劇增加,據相關統計當時中國的書籍比全世界書籍的總和還要多。
公元1041年,畢昇發明出活字印刷術,這被全世界公認為是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推動了印刷術的發展,是印刷史上的一大變革,提升了印刷效率,促進了文化傳播。活字印刷術最先傳到朝鮮,被當地人稱為陶活字,後來又傳到了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以及德國、俄羅斯等歐洲國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