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輩子做一個匠人的句子

一輩子做一個匠人的句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7 06:08:51

說起匠人,大多數人想到的,就是日本的工匠。

當城市在不斷拆遷擴張,在當浮躁的當下,中國具有匠心的工匠,兒時原本許多常見的工匠,已再也找不到蹤迹,“匠”,似乎意味着,費時費力、窮與落後。

“匠”,在《說文解字》裡解釋為,木工也。從匚(音同“方”)從斤。斤,所以作器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匠最初代表的,就是木工,而“匠”這個字,是匚和斤兩個字的結合,匚是一種古代用的方形器皿,斤則籠統地代表匠所制造的器具,所以匠的意思,可以衍生為手工制造器具的人。

有制造,就有制造的手藝。有手藝,就有傳承,并且,是帶着溫度的傳承。


一輩子做一個匠人的句子(所謂匠人)1


工匠精神是什麼?是固執,也是極緻

在傳統社會,手工業,是僅次于農業的一個生産業态。手工業是否發達,是衡量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标。

從前的工匠,有匠籍,是兼具做苦力和手藝的人,大多是文盲,活在社會底層,在那個文臣皆由科舉得官的年代,匠籍制度規定,匠不離局,世代不得脫籍,且家中必須人有習匠,手藝世代相承,以備官家需要時,有工役補充。

到了清朝,這些屬于官家的手工業開始走向衰落,于是,在順治二年,匠籍制度被廢除,工匠們編入民籍,攤入地畝,在法律上,獲得了一般民戶的地位,由之前的,單純受征服徭役的手工業勞動者,轉變為獨立的,靠自己手藝吃飯的手工業者,或手工作坊坊主,各種各樣的手工作坊,相當普遍,油、酒、紙、糖、雕刻、刺繡……

這樣一來,工匠自身的價值,得以實現,收入和社會認同度,都比起從前有了一定的提升。手藝越精湛的工匠,收入與社會認同度就越高。

靠一雙手,養活一大家子人,這樣的匠人,在工業化的今天,似乎已不多見,可他們依然存在。

比如那些,在鄉間起房子時,等同于“總建築師”的傳統木匠——掌墨師,在起房子的時候,全程主持着房屋建築的方方面面,大到堪輿先址、整體設計,小到掌墨放線、上梁封頂,十多年的現場磨砺,從學徒做起,到熟練掌控墨線。


一輩子做一個匠人的句子(所謂匠人)2


有了墨線,便有了建造的依據,哪裡該鋸直,哪裡該刨平,便有了建造的秩序。

他們沒有專業院校的學曆,可在修房子之前,他們心裡會有一個建築的輪廓,中柱要多高,檐柱要多高,往往開始幹活後,吃不下飯,也睡不着覺,白天畫一天的墨線,晚上還要反複思考有沒有畫錯,有沒有畫多,有沒有畫少。

明明可以用電腦繪制的建築圖,但他們依舊固執地選擇用傳統的“樣高”——一根不起眼的木杆,在建築前直立起來,按比例縮小計算出所有梁柱的高低尺寸,其它工匠們再據此去确定梁柱的位置,并做好刻度記号。

一座建築的秘密,全部暗藏在這根木杆上,這是魯班傳下來的,現代的工程學裡,可根本學不到。

當學徒時沒錢,真正掌墨時操勞,這樣的手藝往往會子承父業,不僅是要把這門手藝做大,更要強于父輩,不僅職業的繼承,更是一種安身立命的方式和家族精神的承續。


傳統與潮流,他們都愛,并做出了選擇

什麼是潮流?看着每年的流行風向,似乎當下流行的時尚,在父母那一輩,他們還年輕時的老照片裡,或多多少總能找到些影子,于是有人說,所謂潮流,無非是把從前的審美再放到當下罷了。

骨子裡的審美,總也是抹不去的。

從前的人,訂制一把銅鎖,制作的精細程度與内部構造的複雜程度,和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有關。

鎖形狀是“一”字形,是平民百姓用的鎖;“士”字形,是讀書人、士大夫使用的鎖;“吉”字形,是達官貴人使用的鎖;“喜”字形,用于婚嫁;帝五将相,則另有标志。

那時候一把銅鎖,既保管着物品,也寄托着美好。


一輩子做一個匠人的句子(所謂匠人)3


傳統古法燒制出來的銅鎖,先要把成塊的蠟,加熱溶化後冷卻,在尚未凝固時,制造出需要的蠟模,在不斷調整中,制出最滿意的造型。

然後将蠟模放在模具中,用石膏取模,石膏成型後再放到專用的容器中用水煮,把蠟化開,得到精确有石膏模具,在煅燒使石膏模具溫度接近銅的熔點時,熔銅的步驟也開始進行,去除雜質後的銅水倒入石膏模具,完全冷卻後,将石膏模敲碎,取出鎖具,再用同樣的步驟制作出零件,在整形、抛光等一系列工藝後,一把銅鎖,才算完成。

然而,銅鎖的每一個部件,都是純手工打造,最普通的一把鎖,需要兩三天時間,那些複雜的機關鎖,就更難以估計時間了。

時代在變,人們的審美也在變,那些傳統的,有着古老寓意的鎖,慢慢走出了人們的視野。為了迎合大衆,鎖匠們,在鑄造形制時費盡心思,把生活中許多物象造型,都融入到設計中,既兼顧美觀性,也具備實用性。它們精緻鮮活,大小相當,十厘米左右的大小,如果沒留意到鎖孔,那它很容易讓人誤會隻是純粹的工藝品。

越來越多的匠人,開始理性地選擇,不理會同質化的競争,也不怕價格戰,堅持自己的好作品。市場份額是什麼?對他們來說,就是做好手裡的活。

不去貪太大的市場,這樣的傳統手藝與時代步伐結合,才不會被市場淘汰掉。


所謂“匠心”的價值,在浮躁的當下如何轉變?

随着社會的發展,與傳統手藝所緊密相關的生态,漸漸在日常中消失。日益豐富的物質在增加,傳統手藝的生命力也越來越脆弱。

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把匠人們的手藝,單純地歸納為,幾乎都可以老舊得進博物館的作品與技藝。

跟不上時代,來來回回的造型,也就是傳統的那些個樣式,因為傳統手藝人,并沒有太高的文化水平,也沒有工藝美術師那樣高的成就與地位,甚至湮沒于某某工藝美術大師的名頭之下。

而作為有文化的工藝美術大師,他們受過高等教育,美感意識與眼界較高,有着較多的宣傳平台與機會,基于人們在社會認識中的身份辨識度,他們在人們看來,比起傳統匠人,有着更高的地位。

工藝美術大師們制作出來的作品,一定每一件都具美感?傳統匠人們制作出來的作品,就帶着鄉土氣息?

脫去各自頭上的光環,歸于本質,都是手藝人,都得用作品說話。

傳統手藝人從小學藝,技藝娴熟,所制作出來的傳統工藝制品有着身身特有的美感,工藝美術大師有跟着時代的設計理念與文化語言,在其背後所加持的故事性,又為傳統手工藝的存在增添了一份新的感動。

現代設計的需求,促使傳統手藝不斷有新的發展,激活着匠人們的靈感,這,應該就是當下匠人們,順應時代需求的發展方向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