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埃裡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簡述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埃裡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埃裡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
⑴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沖突
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隻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着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埃裡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标志生命誕生的怒吼。
⑵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沖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肮髒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洩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複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将不利于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産生懷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問題,才有利于在兒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質。埃裡克森把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⑶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内疚的沖突
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将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象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于生活在别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内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埃裡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标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⑷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沖突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适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産生自卑。另外,如果兒童養成了過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對其他方面木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裡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惟一的任務,把做什麼工作看成是惟一的價值标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闆們最馴服和最無思想的奴隸。
當兒童的勤奮感大于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埃裡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⑸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沖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沖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
這種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曆中形成的内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将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埃裡克森,1963年)
埃裡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于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于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甯做一個壞人,或幹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埃裡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确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⑹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沖突
隻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系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裡有自我犧牲或損失,隻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系,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将産生孤獨感。埃裡克森把愛定義為壓制異性間遺傳的對立性而永遠相互奉獻。
⑺成年期(25~65歲):繁衍對停滞(生育對自我專注的沖突)
當一個人順利地度過了自我同一性時期,以後的歲月中将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他将生兒育女,關心後代的繁殖和養育。他認為,生育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隻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沒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貧乏和停滞,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們隻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将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
⑻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整合對失望(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
由于衰老過程,老人的體力、心車和健康每況愈下,對此他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适應,所以被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沖突。
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着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别,也可能懷着絕望走向死亡。自我調整是一種接受自我、承認現實的感受;一種超脫的智慧之感。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于絕望,他将獲得智慧的品質,埃裡克森把它定義為:以超然的态度對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對死亡的态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循環或生命的周期。
埃裡克森認為,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後所産生的人格特質,都包括了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産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