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火旺、陰虛内熱:口幹心煩、潮熱盜汗、睡眠差,出汗多、容易口腔潰瘍、牙龈疼痛、咽喉疼痛、排便不暢等。胃腸濕熱:口幹口苦、心煩烘熱、多夢煩躁、口腔潰瘍、牙龈疼痛、口臭、咽喉疼痛,大便粘膩不爽、皮膚油膩等。
從以上的症狀,很難看出這兩者有什麼多大的區别,這就給臨床辨證造成困擾,臨床上有一部分脾胃虧虛兼有胃腸濕熱的患者,也會出現類似陰虛火旺的症狀,所以有些會用滋陰降火的方法治療,滋陰潤燥會給胃腸造成負擔,加重胃腸的濕阻。而一些屬于陰虛内熱,陰虛胃燥的患者,如果過用清熱祛濕的方藥,祛濕的藥物多數偏燥,容易傷陰,導緻症狀連綿不絕。而辨别辯證,是可以從舌像有個直觀的判斷,比如陰虛内熱、陰虛胃燥的患者是會出現舌紅少苔的現象,而濕熱的患者多數會有舌苔黃膩的證候。
中醫以藥測證,如果是濕熱的患者,一般用滋陰藥之類,礙胃會加重體内濕熱的現象,會造成胃腸的負擔,胃腸不舒消化不良的症狀會加重;而陰虛内熱的患者,用清熱祛濕等藥物,可能會導緻體内燥熱的症狀加重。所以臨床用藥,如果用的方向不對,體内出現不舒服的症狀,需要及時調整方向,才能更好的對症解決問題。
更多中醫養生文章内容,關注我頭條号内,有疑問,可留言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