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夜色中的武漢江漢路,夜如白晝,遊人有序逛街。
江漢路初始名于20世紀30年代,因為這條商業街的東側盡頭長江畔是中國腹地著名的海關江漢關(現更名為武漢關),所以命名江漢路。江漢路曾有“車馬如梭人似織,夜深歌吹未曾休”的詩名來形容它,很早它也有“小香港”的提法。在最新的中國人流量最大的10大步行街排名中,武漢江漢路的人流量僅次于上海的南京路與北京的王府井大街,高居全國第三。
上圖為改造升級後的漢正街。
位于武漢市硚口區漢江畔的漢正街,在我國的改革開放初期,這裡曾經被稱為全國小商品市場第一街。漢正街是漢口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從形成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曆史。早在明朝,由于漢水改道,使緊靠漢水的漢口正街一帶,成為過往船隻避風休歇的好地方,故一些商人與行船大戶人家便選擇在此築基造屋,漸漸形成街道。到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漢口的正街一帶便形成市鎮了,漢正街之名由此而得。
上圖為前些年拍攝于漢正街上的“扁擔”。“扁擔”是漢正街特有的“代名詞”,他們主要是為商家或者二手經銷商用扁擔挑着買賣的貨物運送到顧主指定的地方賺取養家的勞動所得。早期的“扁擔”們使用的“運輸工具”就是“扁擔”,雖然後來随着時代的進步,“扁擔”使用的運輸工具越來越先進,包括手拖闆車、摩托車、平闆機械拖車、三輪車等五花八門的運輸工具。雖然漢正街上已經很少有人用“扁擔”挑運貨物了,但“扁擔”一詞仍然代指所有參入漢正街運送貨物的那幫特定人群。
上圖為硚口區漢江岸邊仍然殘存的老漢正街的一部分。
公元1635年,通判袁焻築了長堤(就是漢江堤,現在變身為武漢的長堤街)後,漢口水患大大減少。不久,又沿漢水修建了宗三廟、楊家河、武聖廟、老官廟、集稼嘴等碼頭,漢江水運碼頭的興起,又連通長江主航道,使得漢正街更加繁榮。至1681年前後,漢口正街“兩旁皆有民房,中間街道可容車輛”。至此,正街便成為“十裡帆樯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的鬧市。漢口正街就名正言順地成為了“漢正街”。
上圖為漢正街上最具自己特色的運輸工具,這種電動的拉貨小平闆車絕對是首創于漢正街,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為漢正街獨有。現在其他地方是否也開始有它的存在無法知曉,但這種電動拉貨平闆車目前仍然流行于漢正街及周邊,因為它個頭窄小,利于在漢正街複雜的地理環境中穿街走巷,關鍵它還可打些機動車通行限制的擦邊球,更快捷準确地将貨物運送到顧主們所指定的收貨地點。
上圖為漢正街範圍内“邊角餘料”的地方,這片區域就是個五花八門的“集貿市場”,節假日商家們就開始出店擺攤經營,城管們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實,這樣的區域更具有老漢正街的味道。漢正街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個人和私營經濟開始的第一個地方,很多能人在漢正街的早期就開始擺攤經營,慢慢地,很多能人在這裡收獲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漢正街的開放搞活理念受到了《人民日報》的高度贊揚,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一面旗幟。
漢正街曆來就有天下第一街的美譽。這是因為有500餘年曆史的漢正街,是漢口的城市之根、商業文明的發源地。1979年底,漢正街為103家個體戶核發工商營業執照,拉開了我國城市商品流通體制改革的帷幕。漢正街成為我國城市商品流通領域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與風向标。
但是:2005年12月,漢正街市場連發兩起大火,震驚全國。引發了漢正街史上最大規模的消防整治行動,轄區内六千餘家非法服裝加工作坊關停搬離。2009年、2010年、2011年,漢正街連續三年在年初發生火災。
經過全新改造後的漢正街很多門店都變成了豪華商場一般的批發市場,原來的漢正街特有的碼頭經商文化已經消失幹淨,加上電商強烈沖擊,信息與物流高速發展,生産廠家與商家由于激烈的市場競争步調嚴重脫節,新時代的漢正街已經不是原來的漢正街了。
而江漢路被譽為中國最長的步行街,是“武漢20世紀建築博物館”,是武漢著名的百年商業老街,無論是名氣、人氣、經濟效益都居武漢之首。所以江漢路代替漢正街成為“天下第一街”應該是實至名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