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嶽恒山,亦名太恒、元嶽、柴嶽,漢代曾稱常山,座落在山西省渾源縣境内,海拔2017米,高度僅次于華山,有“塞北第一山”之譽。據記載,四千多年前,舜巡狩四方,北至恒山,見奇峰聳立,山勢巍峨,逐封其為萬山之宗主,稱北嶽。
恒山東北至西南走向,為桑千河與薄沱河之分水嶺。它西控雁門關,東跨冀北乎原,南接五台山,北臨大同盆地,綿亘一百五十公裡。其主峰分東西兩側峰,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山,雙峰對峙,遠望如兩扇倚天巨門,中間的門道便是遊覽恒山的必經之處金龍口。
金龍口為出入恒山的大門,兩旁奇峰插天,犬牙相錯,兩崖對峙最窄處不足三丈,擡頭僅見一線天光。谷有小溪,溪中流水似一條奔騰金龍,縱穿關隘,一瀉而出,形成了勝似龍門,雄比劍閣的絕塞天險。徐霞客當年遊曆至此,驚歎道:“伊阙雙峙,武夷九曲,但不足以拟之。”。如此險要的雄關險隘,成為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代名将楊業父子,曾在峽谷兩側修箭樓炮台,抵禦遼國人侵。在峽谷最窄處,還修過一座連接東西兩峰的高空飛橋稱之閣虹橋。石壁上至今還留有當年修棧道時鑿的行行方窟和“雲閣”兩個大字
峽谷中溪水,古稱恒水,當地人稱唐峪河。每逢雨季山大溝小峪之水沿金龍一瀉而下,洪峰排空,狂濤怒吼,濁浪拍崖,從龍口瀉出,吞淹村舍,漫盡良田。現在,在峪谷的半崖峭壁上,有一座巧奪天工的寺刹,這就是著名的懸空寺
懸空寺确有險巧、奇三大特點。懸空寺是挂在翠屏山的絕壁上,它上負危岩,下臨深谷,傍崖而栖,淩空欲飛,遠堃如一座玲珑剔透的雖刻,鍍嵌在萬切峭壁之間。寺為純木結構,共有大小殿閣四十處。以半插飛梁為壟,借岩石暗托,立柱艾撐,殿屋全懸在空中,大有淩空欲飛之勢。徐霞客稱它為“天下巨觀”。這乃是懸空寺的“險”。
據《恒山志》載,懸空寺始建于北魏後期,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當年建造,頗費匠心。據說一位姓張的工匠,率衆先在山下加工好材料,然後繞幾十裡運到山上,并以大繩結圈,-圈束腰間圈蹬足下,再用繩素将人吊下懸崖,懸空作業,一錘一斧,淩空施工。寺的建造也極符合力學原理,殿樓的分布,在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出奇,虛實相應。其中有銅鑄、鐵鑄、泥塑、石雕佛像共八十餘尊。石窟上方镌劉着“公輸天巧”四字。這便是懸空寺的“巧”。
登懸空寺,順石徑如登天梯一股。入寺院,隻見南北兩蠟各有一方形耳閣,相互對稱,内置懸梯,上下相通。懸崖絕蔻上,懸挂着兩座宏偉約三層九脊飛樓。樓體大部懸空,兩樓之間隔一條數丈長的斷崖,崖飛架棧道,人踏其上,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驚心駭目。飛樓三面環廊,層層可登,内有釋迦殿,三官殿、觀音殿、三教殿。登臨其寺,鑽天窗、穿石窟、步長廓、跨長棧,于抉岩石,忽上忽下,如人迷宮。
神仙世界是不存在的,但人為地創造出這樣的懸空靈境,卻也使遊入如入神宮仙阙,産生超凡人聖之感,這就是懸塵寺的“奇”
離懸空寺,穿恒山隧潤,沿十裡步雲路而進,便是大字嶺。嶺為一刀斧劈般的懸崖,崖面上刻“恒宗”二字,兩字總體高達十三米,故稱該峰為“大字嶺”。字為明代成化間的遺迹,峭壁直立;字迹遒勁,為恒山曆代石刻之冠。
沿石級雲徑北土,便是虎風口。虎風口是通向山頂的盤山曲徑的起點,右有指天石壁,左有萬丈峽谷,俯首下視,令人目眩。這裡還有密集的參天大松,其中最奇者為懸根松。它生長在山岔風口上,根基盤露,緊抱石岩,虬枝迸發。每當大風來臨,松濤陣陣,其聲若龍吼虎嘯,故名。
登其上還可看到大字嶺約四株唐松,人稱“四大夫松”。這裡何以有如此多的松樹,有傳說故事說:很古之時,恒山道人有一聚寶盆。一次道人去雲遊四海,将盆埋在山頂一株大松樹下,待道人回來,隻見滿山長滿松林,盆卻不知去向。這個故事表現了人們對恒山松的珍視。
果老嶺位于懸根松北的登山路上,是上下恒嶽的必經之道。嶺上石闆為徑,岩層平展。石徑上有行行小圓石坑,淺的一、二寸,深的達三、四寸,看去頗像畜蹄踏下的蹄印。
據說八仙之一張果老,曾騎上毛驢由恒山登天,途中經過這裡,由于路陡坡滑,就翻身下驢,牽缰翻過嶺,于是就留下這些腳印,果老嶺一名便因此而來。古人有“四石相傳張老過,改留遺迹使人摩”之句。張果老在恒山遺迹還有恒山峰西側崖下的通元谷,谷名因果老道号通元先生而來,據說這兒是他煉丹修仙之處。
果老嶺東側,是一段聳人雲天的萬仞絕壁,它危岩欲傾,古松摩雲,人們稱之為“合身岩”,又稱“夕陽崖”。
每當夕陽西下,“餘晖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人畫中。”如逢煙岚細雨,更是“虛堂春霧霏霏讀,石洞流雲袅袅垂。”崖有烈女廟。傳說很久以前,此地有一少女,美麗異常。
一日,女與嫂去山中采藥,見一惡狼,狼欲食女,虧一年輕小畫匠相助,才死裡逃生。少女遂與畫匠相愛。可是,當地知府之子早有觊觎少女之心,女母貪圖錢财,嫌貧愛富,許女于知府公子,少女執意不從。婚期将近,少女與嫂上山尋找畫匠,久尋不見,嫂姑二人跳崖身亡。後人便建廟以紀念少女對愛情的忠貞和嫂子的善良。此外,還有得一庵,閻道祠和紫霞洞等古迹。
過舍身崖,沿林蔭曲徑向南,便是飛石窟。石窟幽洞半開,松柏掩映,外若門室,內如方院。明人喬竽描繪道:“丹梯萬丈瞰岩幽,石棧勾連最上頭。可是神剜更鬼鑿,已應天巧代人謀。”關于石窟,有一“靈石東飛”的故事。據說四千年前,舜帝北巡,至恒山腳下,忽見一巨石從這裡破崖飛起,墜于帝前,遂名“安王石”。窟内平台約200多平米,東岩龛下是北嶽寝宮和後土夫人廟,南岩龛建有梳妝樓,寝官原為北嶽飛殿。窟壁布滿“洞門春曉”、“雲中勝迹”,“路接天衢”等題刻。
玄武井在恒山半山腰,井兩口,南北并列,相距三尺。北井水甘甜如泉露,南井水苦澀難飲,故又稱甜苦井。
據說,恒山下有深海,海内有一龍一蟒,甜苦井水是從龍蟒口出吐出來的,所以又有潛龍泉之稱。苦井被填,僅留甜井。站在井台俯視,隻見清泉流動,如珠如矶。每年四月初八廟會,山上遊人成千上萬,可水湖取之不盡。明人有詩曰:“山腰雙湧碧瑤泉,甘苫平分别有天。聞說應龍頻灑澤,為霖濟旱不知年。”
從玄武井向西北走,過白虛觀,馬神殿,便是九天官。
九天宮又名碧霞宮,它北倚淩雲閣,接山神廟,東有純陽宮,形成了一組以九天宮為中心的祠廟建築群。九天宮宮院呈正方形,大殿内塑有九天玄女聖母像。殿兩旁有耳殿,東西閃廂有配殿和鐘鼓樓。九天官建築年代已不可考,清代乾隆年間,陝西綏德一叫劉一雲的道人人恒山隐居,見官宇破圮,便奔走募緣得幹金,重修了九夭宮。官西有翠雪亭遺址,為曆代名人留戀之處,有一詩詠岀:“恒山仙子結茅雪瑩蒼松翠作屏,采得松花釀青酒,消風明月醉還醒。”宮院内西北角的下有一石洞,名玉皇洞。洞分内外兩窟,外邊為道人栖居之所,内洞塑玉皇神像種懸樹飛天等泥塑。
北嶽主廟朝殿,亦名恒宗殿,貞元殿、元炅官,建在恒山主峰半山腰的峭壁下。朝殿建于明弘治十四年,是都禦史劉宇奉孝宗之命而建的。殿的大門名崇靈門,門内東西兩廂是青龍、白虎二殿,正中築103級石階,極其陡險,古人有“陡立若天梯,登如沿壁行”的詩句。
沿石階而上,過南天門牌樓,便達朝殿,殿正中檻額上懸有風宇形區,上書“貞元之殿”,殿兩側配有耳殿、鐘鼓樓,殿内有“北嶽恒山之神”全身塑像,高一丈餘。殿内碑石林立,牌匾滿目,前楹柱與門口,懸對聯四副,其中一副對聯寫道:“蘊昂畢之精,霞蔚之蒸,光芒萬丈連北極y作華夷之限,龍盤虎踞,千秋保障鎮邊陲。”另一聯寫道:“天際月輪高,訪古人勝事遺迹蹤,最難急,果老通元,谪仙載酒,眼前雲路邁,願多士舒文廣國,莫辜負,杏花春雨,柱子秋風。”這些都洋溢着作者對恒山的贊美與留戀之情。
走出朝殿,在西鼓樓外,便是恒山勝景之一“金雞報骁”。這是小路旁的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上布石擊痕迹。
拿一塊石頭輕敲青石幾下,便會發出很響的聲音,似雄雞啼鳴。在東峰峭崖頂上,白石累累,散布有緻,在雲霧拂動下,似有動感,象正在吃草的羊隻,這又是恒山勝景之“玉羊遊雲”。朝殿前有一石碑,其上題詞日“東岱大夫之松,西華仙人之掌,南衡龍書蛇箓,北恒金雞玉羊。”把這兩景與其他幾嶽名景相提并論。
從朝殿出發,沿羊腸小道,左回右旋,便達恒山頂峰——天峰嶺。置身于天峰嶺上,“登髙北觀天地間”,腳下諸鋒起伏,蒼山如海,遠望古長城依稀可見,桑于河飄細若帶。俯視渾源川萬畝田園蔥茏如繡,百裡嶽麓花果滿墟,塞上風光,盡收服底。
恒山,是我國北方的又一名山,也是我國古代藝術的寶庫。站在山頂,回顧恒山的曆史,眺望景色如畫的萬裡河山,會更激起你對祖國河山的無限熱愛。“靈山瞻禮罷,蛩覽意無窮”,确實如此欲遊恒山,可乘火車走同蒲、京原鐵路,轉乘汽車到渾源,然後從縣城開始登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