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故土情
雨君
在老家院裡,有一小房子,裡面盤有一小炕,小竈。平時不用,專供八月十五架爐子,打月餅。
離十五還早,父親就去小屋灑水,掃地,抹灰。收拾停當,父親就出去借人家的爐子。那是一種大型的鐵制專用烤月餅爐。估計能放二十個月餅。有蓋子,需要一個杠子擡起。小時候貪玩,沒有觀察過爐子的模型,如今想描述卻描述不出其具體的樣子。爐子得早些借,借不到就得排隊等候。一等,月餅就打的晚了,打晚了,送親戚也晚。
因為我家支爐子,相處好的或者附近鄰居拿着麻油,白面,白糖都來我家打月餅。所以幫忙的人就多了,有和面的,捏面團的,打餅子的,有端餅子的,有生火的,還有專門烤月餅的。大家各司其職,一點也不混亂。
那時候家家戶戶幾乎都有月餅模,而且樣式大都不同,有人物、動物和花卉圖案等等,多以"嫦娥奔月"、"十二生肖"、"吉祥花草"等寓意吉祥的紋飾為主,并且大多配有"福"、"祿"、"壽"、"禧"、"五谷豐登"、"合家團圓"、"豐收"、"中秋"等等表達祈福納祥的文字。大家各拿各的。好像月餅模開會!小孩們最喜歡桃形小月餅,好像能耍似的。這大概和那個年限沒什麼玩具沒什麼好吃的有關吧。那時候總要央求大人先給打幾個小桃月餅,但是打出來又不舍得吃。又油不拉幾的,不好放在手機把玩。心中說不出那種既興奮又糾結的情狀。
最難忘的是那幅紅火熱鬧的場面,女人們在炕沿邊,一邊幹活,一邊說笑。男人們在外面撺掇。每烤出一爐,還要吆喝着:“來了,香噴噴的月餅來了”。每打出一家的月餅,大家都會品嘗,比較,看看誰家的月餅,面和的好,火候好。那時候,家家戶戶總要打十幾斤面的月餅,一打就是一整天,或者一黑夜。打好的月餅,送鄰居和親戚些,剩下的放在缸子裡,能留到過年。這樣子,即便是我們上學再外,過十五不在家,吃不到月餅,放了假,也能吃着。
真正吃不到的時候,是各自在異地成家。姐姐尚好,嫁在原平本地,八月十五也是自家打月餅,大哥和二哥也還可以,雖然離家遠些,但畢竟還在山西北邊,也能買到麻油打的月餅。而我就苦了,潞城沒有麻油,也少有吃麻油的。大概潞城人吃不慣麻油。有一次,我從老家買了一壺麻油,給婆婆灌了一些。結果婆婆不會吃,當香油般滴進涼菜裡。跟我說,麻油不好吃,太香。我夏天回去給婆婆炝麻油拌涼菜,婆婆依然嫌麻油味道太濃,太香。可見,鄉土不同,鄉俗難融。連吃麻油都很困難,吃麻油打的月餅更難。我到潞城二十餘年,未聽說潞城村裡自家打月餅。
吃不到自家打的月餅,又不愛吃買的月餅,怎麼辦?我隻好自己做麻油烙餅。也許,從小受了我的熏陶,女兒也愛吃麻油做的烙餅。女兒去成都上大學,八月十五室友都從超市買月餅,唯獨她不買。她給我打電話,說想吃我做的烙餅。想吃又能如何,遠水解不了近渴。麻油烙餅特别酥,若是郵寄的話,經過一路颠簸,寄去以後恐怕就成了一堆碎茬。後來,女兒說,潞城的高中同學,給她寄去了潞城的美味美月餅。對于女兒,潞城的美味美月餅,也算是她的故鄉情吧。
杜甫說“月是故鄉明”,因而才有了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吧。我不是大詩人,不會對月生情,但也會觸景生情,吃餅思鄉。近而,寫幾行文字,聊以寄托一縷鄉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