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險企盈利模式?編者按:2021年12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試行)》,中國精算師協會也同步發布《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基準純風險保費表(試行)》目前新條款和保費表已實施9個月,市場反饋如何?有哪些難題待解?本專題将進行深入探讨,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一季度險企盈利模式?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編者按:
2021年12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試行)》,中國精算師協會也同步發布《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基準純風險保費表(試行)》。目前新條款和保費表已實施9個月,市場反饋如何?有哪些難題待解?本專題将進行深入探讨。
險企加速布局“新能源”賽道
記者 房文彬
保費一直都是近千萬新能源車主最關心的問題。随着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産品上線近9個月以來,有關“新能源車保費大幅上漲”的話題一度成為熱搜,但相比于9個月前的“漲聲”一片,也有新能源車主發出了不同聲音。
“這幾年,我的保費好像降了不少。”《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 北京的高女士表示,2019年購買的榮威純電動轎車車價近20萬元,第一年保費4500餘元,2021年降為3300多元,今年5月到期續保,整體又下降一些。
相比之下,張女士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同為新能源車主的張女士告訴記者,她的特斯拉model 3在去年沒出險的情況下,今年續保時價格卻莫名增加了許多。
記者發現,盡管今年以來新能源車險保費一路波動,有的車型保費上漲明顯,但由于出險率高、賠付率高等因素影響,承保新能源車險對保險公司來說,并不賺錢甚至是虧損。
一邊是新能源車險“漲聲”一片,一邊是承保險企直呼虧損不賺錢,上線9個月的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到底遇到了哪些問題?《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研采訪。
25萬元是保費分水嶺
“電車保費普遍比油車貴,一般保費在6000-8000元。”一位奧迪4S店工作人員對《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說。
資料顯示,今年以來,保險公司普遍提高了新能源車保險的報價。其中,特斯拉的保費全國平均上漲幅度在10%左右;高性能版車型保費平均漲幅在20%以内。小鵬汽車也公開回應保費上漲問題,稱其全線車型保費漲幅在2.9%至18.2%的區間。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全部新能源車型的保費呈現上漲趨勢,車價25萬元是保費浮動的分水嶺。一位保險代理人告訴記者,車輛價格在25萬元以下的車險保費變化不大;上一年出險的情況下,漲幅在10%以下;上一年未出險的情況下,保費甚至有所下降。
按照行業公布的基準保費表測算調整說明,從純風險費率上看:車價25萬元以下的不漲費;車價25萬元以上部分車型會漲費,但漲費幅度原則上不超過3%。從險種來看,車損險60.2%降費,21%不變,18.8%上漲;三者險25%降費,62%不變,13%上漲。
在此基礎上,車主的用車習慣也将影響車險投保價格。太平洋車險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往車輛的出險記錄隻影響下一年的續保價格。但現在出險次數影響未來三年保費,很多保費上漲的車主都不清楚這點。”
破解定價難賠付高難題
雖然部分新能源車型的保費有所上調,但在大部分保險公司眼中,新能源車保險目前仍是“賠本生意”。
太保産險總經理曾義在發布會上透露,目前,太保産險承保的新能源汽車仍然虧損,未來,還要為較高的賠付下降推出一些新的措施。
中國銀保信數據顯示,從2016年到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整體出險頻率比非新能源汽車高3.6%,家用新能源汽車的出險率更是比非新能源車高9.3%。據申萬宏源報告數據,目前新能源車險的賠付率平均接近85%,行業整體仍面臨着較大的承保虧損壓力。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認為,新能源車險處于持續虧損狀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新能源車比燃油車的風險大,電池比較容易出險,而且電池一旦出險損失往往也比較大;二是将新能源車險的附加費用率上限規定為15%,進一步擠壓了保險公司的業務調整操作空間;三是車險是一項規模效應比較明顯的業務,但是目前新能源車占機動車總量的比重剛超過3%,新能源車險的規模效益還不顯著。
“随着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承保标的的增加,同時維修根基合理便利、技術更加成熟之後,自然而然地定價難賠付高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破解。”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甯威表示。
同時,李文中認為,保險公司應不斷改善提高經營管理技術來降低經營管理費用,改善新能源車險的利潤空間。
中國精算師協會認為,與保險科技數據的融合,是未來新能源車險的必由之路。“由于當前新能源車險定價的傳統驅動因子維度不夠,因此應擴展一些高質量的定價驅動因子,引入諸多基于新能源汽車平台的動态數據,用于完善新能源車險的定價模式。”中國精算師協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說。
頭部險企積極布局渠道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迅速,甚至市場上有關“停售燃油車”的聲音不絕于耳。
近日,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态,以及長城汽車旗下最大的整車闆塊哈弗品牌宣布全面向新能源轉型引發熱議。
此外,在國際上,今年6月,歐洲議會在其通過的一份關于“在2035年于歐盟境内停止銷售新的燃油車”的議案中提出,“從2035年開始在歐盟境内停止銷售新的燃油車。”
伴随着“停售燃油車”的聲音、新能源汽車市場蓬勃發展及專屬車險的落地,人保财險、平安産險、太平洋産險等頭部保險公司也将資源紛紛向新能源車險業務傾斜,加速布局新賽道。
太保産險總經理曾義表示,随着新能源車下鄉、車輛購置稅等優惠政策落地,太保産險将對新能源車的發展高度關注,研究其特點和規律。
中國人保副總裁、人保财險總裁于澤表示,人保财險通過加速布局新能源車險直營模式,加大新能源車險産品供給,持續優化服務能力。
2012年以來,人保财險着重與汽車廠商建立總對總合作,在車商渠道實行“管營分離,授權專營”的經營模式,構建了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車商渠道銷售服務體系和高效的渠道運營管理機制,車商渠道現已具有完備的專業化銷售隊伍,在渠道經營管理、銷售能力建設上更是具備豐富的經驗積累。
目前,人保财險在新能源直營模式廠商項目上的新車份額高于公司新能源新車份額整體水平約1.1個百分點,充分體現了在直營模式上的渠道經營優勢。
“目前有部分主機廠通過成立保險經紀公司的方式進入保險市場,但這些經紀公司數量少,業務規模小,對公司車險業務影響較小。對此,人保财險的态度是與主機廠的保險經紀公司共存、共赢的态度。”于澤補充道。
【專家觀點】“新能源”需要“新資源”
王和
縱觀全球,我國已率先步入新能源汽車時代,同時,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技術的結合将成為未來汽車發展的基本方向。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量達到367.7萬輛,同比增長152.5%,預計2022年這一數字将超過500萬輛。可以肯定的是: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将比我們所有人的想象要快得多。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對傳統汽車保險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無論是風險評估和定價,還是經營技術和服務,傳統保險業需要一場新思考:如何能夠為新能源汽車保險提供“新能源”,作為前提行業需要對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特點、風險管理和服務需求有全新的認識。
保險業需要培育自身的“新能源”
研究預測,2030年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将達1520萬輛,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将達8000萬輛。據此估算,2030年新能源汽車保費規模将達4700億元。
新能源汽車将重構汽車社會,也勢必需要與之相适應的新能源汽車保險。發展新能源汽車保險具有兩層含義:一是保險業需要思考新能源汽車的風險和使用特征與需求,開發出真正意義的新能源汽車保險,以适應新能源汽車社會的需要;二是保險業需要培育自身的“新能源”,以滿足新能源汽車時代的新需求。
首先,對新能源汽車的風險及其特征有新認知。從風險暴露視角看,混合動力汽車車身重量大,增強了車内乘客安全性。據美國高速公路損失數據研究所(HLDI)的分析報告,混合動力汽車的車身重量,比同類型傳統燃油汽車平均重10%,使車輛在發生碰撞時安全性更強,車上人員受傷概率比傳統汽車低25%。但電力驅動汽車時噪聲小,不利于保護行人安全。根據2011年美國國民高速交通安全管理局(IIHS)的報告,除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外,其他新能源汽車行駛時噪聲小,不易引起行人和自行車注意,因而發生人車碰撞的概率更高。
其次,從風險因素的視角對新能源汽車有新認知。影響新能源汽車的風險因素複雜,且不同于傳統汽車,新能源汽車不同車輛種類的出險頻率差異較大。家用車中,新能源汽車出險率遠高于傳統能源汽車,大約高出11.7個百分點,公路客運汽車中,新能源汽車出險率則明顯低于傳統能源汽車,大約低7.1個百分點,其他車輛種類出險率差異不大。
再次,對新能源汽車使用的風險特征有新認知。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主要風險因素,由于技術和制造的良莠不齊,導緻其在使用過程中存在易受到加熱、振動影響,進而縮短壽命,或破損危害行車安全等問題。同時,一些廠商出于對專利技術保護等因素的考慮,在電池發生事故受損後,會免費為消費者更換并回收電池,這在一定程度上隐藏了車輛真實風險,使保險公司無法準确評估車輛賠付情況。
最後,要對新能源汽車保險經營的成本結構有新認知。技術成熟度與普及度直接影響車輛賠付成本。新能源汽車生産商制造關鍵設備的技術水平各異,直接導緻賠付水平在不同廠商間存在較大差異。同時,由于關鍵技術仍被少數廠商掌握,新能源汽車發生事故後,普通維修廠不具備修理能力,隻能送回4S店或直接由生産廠商維修,零配件及工時費價格,通常比傳統燃油汽車更高。
新能源汽車需要“新資源”
在對新能源汽車的風險有了充分認識之後,如何打造保險業經營管理的“新能源”?
作為“新能源”的核心基礎是新理念,即在新能源汽車時代,汽車保險需要與之相适應的新理念,如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維修将更多地采用換件和返廠的方式,雖然成本會增加,但更符合環保理念。為此,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制定出台了《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試行)》,為更加科學和有針對性地經營與管理奠定了基礎。
作為“新能源”的重要組成是新能力,新能源汽車将涉及大量的新知識,不僅涉及制造和維修材料和工藝,還涉及汽車使用技能和責任認定,因此,要求新能源汽車保險的經營,特别是一線查勘理賠服務人員,應具有更加專業的知識,同時,新能源汽車技術仍處于發展中,因此新能力還需要“日日新”。為此,中國精算師協會研究厘定了《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基準純風險保費表(試行)》,為專門化的數據積累、分析和定價,提供了技術框架。
作為“新能源”的關鍵要素是“新資源”,即一家保險公司、保險行業不能實時地掌握新能源汽車的前沿技術,尤其是材料和維修技術,因此,保險行業需要重視新能源汽車技術的變化,利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精算師協會和中國銀保信公司等平台,與新能源汽車行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等加強交流與合作,形成并不斷提升行業經營新能源汽車的“新資源”。
(作者系中國精算師協會會長)
【行業觀點】推動險企深度生态聯動
方瑞新
2021年12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試行)》,拉開了新能源車保險的序幕。在宏觀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的大前提下,保險行業更深度參與産品端可持續革新的時機已經到來。盡管專屬條款已發布試行9個月,新能源車保險仍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痛點和難點。
首先,保險定價有待進一步合理。車險總保費由基準保費、無賠款優待系數、交通違法系數、自主定價系數四方面組成,對消費者而言,更多價格感受還需要落在自主定價系數方面。由于專屬條款推出時間較短,加之新能源車市場占有率不足,新能源車保險經驗數據沉澱尚不充分,較高的出險賠付頻率和維修成本導緻保險機構承保新能源車保險時,以提高定價系數推動覆蓋或有成本。
據應急管理部數據,2021年新能源汽車火災共發生3000餘起,新能源車的火災風險總體高于傳統汽車,這從側面反映出新能源汽車固有較高的安全風險。數據機構We Predict發布的報告顯示,通過對2016-2021年間約1900萬輛汽車的服務和維修進行研究發現,目前電動車的維修成本為燃油車的1.6-2.3倍。
其次,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完善。由于新能源車行業具有較長的産業鍊,車主在面臨出行、維修、養護、停車等諸多場景時,其服務商可能存在信息差和服務差。一方面,電池系統占新能源汽車總成本的30%-40%,保險機構對于補電場景的覆蓋和補電服務的延伸成為保險産品管理的重要維度;另一方面,新能源車險專屬條款對于9座以下客車(家用和非營運)按購置價格區間設置了更高的折舊系數,進一步壓減低價位車型的保險費率。由于新能源車型和營運業務固有較高風險,保險機構對于營運車輛保險興趣較低,營運車輛商車險承保仍是難點。
最後,保險科技有待進一步發展。UBI車險模式是基于車輛使用數據的保險模式,新能源汽車網聯程度高于傳統燃油車,實現車輛車速、裡程、位置、轉向、溫度等數據收集。以“蔚小理”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逐漸擠入新能源車險市場,而比亞迪、一汽大衆等傳統車企也不甘落後,甚至零部件廠商也逐步加大産業鍊布局,傳統保險機構在保險科技應用和數據應用方面略呈不足。
對保險機構而言,新能源車保險既存在難點和痛點,也是深化保險改革和推動可持續增長的戰略機遇。因此,保險機構應當推動深度生态聯動,加快新能源車保險定價、銷售、定損、維修、理賠等全流程服務轉型升級。
一是加快生态構建和數據合作,提升定價精準度。保險機構應當繼續提高新能源車領域反欺詐、反騙保的能力,構建基于數據和生态的定價體系,合作建設新能源車維修定價體系,通過保險資本推動零部件制造能力成熟,把握新能源車的固定風險和可變風險。
二是增強服務組合能力,引入第三方服務生态。保險機構可以圍繞保險産品作進一步生态挖掘,如圍繞停車難問題發展停車點查詢、線上預約、抽屜式智能停車等場景,引入相關服務商,打造開放式、一體化的場景服務平台,甚至進一步,通過SaaS服務的形式,對各類服務商進行打包,形成集約的服務模式。在生态挖掘和服務延伸方面,可以優先關注充換電、停車、汽車穿梭消費、智能駕駛軟件投訴等新能源汽車消費者重點關注的方向,并充分考慮與傳統燃油車應用場景相聯系的情況,避免重複建設,進一步降低生态建設成本。
三是推動産品創新,進一步開發新能源車保險産品。保險機構可以與汽車供應商、修理商和第三方平台搭建場景式産品生态,同時研究UBI模式對産品研發的價值,與車企合作開發基于新一代車聯網技術的保險産品,進一步加深定價準确性和合理性,平衡産品成本,增強産品競争力。
(作者系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
記者觀察:車企險企互惠共赢
記者 蘇潔
“新能源車保費漲了這麼多,到底還能不能買?”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推出以來,有不少消費者感慨保費貴了,而對于險企和車商來說,日子也不好過。
新能源車保費為什麼上漲?除了與汽車價格有關系,還跟汽車的維修費用有關系。
據了解,新能源車保費大漲,主要集中在車價是25萬元以上的區間,尤其是以特斯拉為代表,有些車型保險公司甚至不好定價。
由于新能源車技術等方面還在發展中,尚屬于新事物,保險公司對于新能源車的保費也一直在評估和核算,再加上新能源車零件的集成度越來越高,零部件一旦出現問題,維修成本很高,如果還按照傳統燃油車的辦法去核算新能源車的保費,對于保險公司來說肯定是虧本的。為了攤平成本,保險公司就得提高保費,因此就出現了新能源車保費比普通燃油車貴的現象。
近幾年,在政策的推動之下,新能源車銷量一路高歌猛進,但仍有不少新能源車企在做“虧本買賣”。為什麼會虧損?收入減少,而車企的支出卻在增加。數據顯示,從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電池級钴、硫酸鎳、碳酸锂的價格分别上漲了119%、55%和569%。為了減少虧損,車企要麼提高産品售價,要麼停售無法盈利的車型,但也有行業人士指出,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并不能徹底擺脫虧損。
險企和車企面臨虧損,也意味着必須另辟蹊徑尋找新的增長點,而生态合作成為雙方的最佳選擇。
在新型車險服務鍊條下,車企将掌握車險運營的主導權,然而車企布局車險說易做難,牌照、服務、系統都是車企入局需要面臨的挑戰,因此在綜合考慮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時間成本的情況下,與險企合作共建将是車企搶占車險市場、分享新能源汽車變革紅利的最佳選擇;對于險企來說,網點、技術、維修方面,這些都是車企的優勢,因此,雙方聯合優勢互補成為未來新能源車扭虧為盈的關鍵。
本文源自中國銀行保險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