褲和裙
褲子的後檔縫困勢應怎樣确定?
後檔縫困勢即指後裆縫上端處的偏進數量,如圖105-1所示。若後裆縫困勢過小,則人體活動不便,下肢伸屈受牽制,後腰際下部不貼身,以緻起“空”。反之,則人體活動利索,下肢伸屈方便,但站立時,臀部中心處易出現較多的豎直狀波紋。
那麼,後裆縫困勢應取多大才較為合理呢?有人認為,困勢的大小與臀腰差有關。臀腰差越小,則困勢也越小;臀腰差越大,則困勢也越大。這對一般體型的人尚适用,但對特殊體型的人就不适用。因為他們忽視了凸臀肥肚等諸因素。
我們認為,困勢的大小主要與臀部的高低(在直裆相等的情況下)有關。臀部高者,其後裆縫困勢相應較大,臀部低者,其後裆縫困勢相應較小。因此,困勢的大小隻是一種用來刻畫臀部高低的平面量度。
我們知道,兩個不同身長但臀部高低相同的人,其臀部坡度不一定相等。因此,隻用困勢的大小來刻畫不同身長的臀部高低是不夠合理的。為此,我們可采用兩直角邊的比來刻畫臀部的高低。具體方法如下:
褲子的後翹是怎樣産生的?它的大小 又是怎樣确定的?
褲子的後翹是指後腰縫線在後裆縫處的擡高量,見圖106-1所示。
一般地說,由于後裆縫存在着困勢,才導緻了後翹的産生。如後裆縫不存在困勢,則此時就不需要後翹;後裆縫困勢越大,後翹也越大;反之則越小。
因為,當後裆縫存在困勢時,後裆縫與後腰縫的夾角必大于90°(假定此時後翹為零)。待後裆縫緝合後,上端部将出現凹角,且後裆縫困勢越大,這凹角也越大。隻有在凹角處随勢劃順後腰縫,才能消除這凹角,于是就産生了褲子的後翹,見圖106-2所示。
後翹太小易産生凹角,後翹太大易産生凸角,而且,靜态站立時,後臀部會出現較多的橫波紋。
後翹究竟取怎樣的大小才算合适呢?從理論上講,如果後側縫的劈勢為零,則後翹可依照圖106-3所示的方法确定;如果後側縫存在一定的劈勢,可依照圖106-4所示的方法确定後翹;如果後側縫出現相反的劈勢,可依照圖106-5所示的方法确定後翹。
為什麼前褲身的裥位要偏離燙迹線0.7厘米左右?
無論是正裥還是反裥,裥位都要偏離燙迹線(簡稱裥偏差)0.7厘米左右,見圖107-1所示。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作這樣的分析,假如不收腰裥,單收腰省使省尖恰巧落在燙迹線上,見圖107-2所示。再在這個腰省的基礎上,将靠近側縫的一條腰省縫平行外移2厘米左右,這就變成了反裥,見圖107-3所示;将靠近前裆縫的一條腰省縫平行外移2厘米,這時就變成了正裥,見圖107-4所示。無論何種情況,0.7厘米左右的裥偏差總是存在的。如果裥偏差不存在,這等于取消了腰省,而且,使上端燙迹線不平順,顯然這是不合理的。當然,裥偏差不一定恒等于0.7厘米,這正如腰省不恒等于某一定數一樣。一般情況下,臀圍與腰圍的差值越大,則裥偏差也越大;臀圍與腰圍的差值越小,則裥偏差也越小。其 幅度通常在 0.4厘米至0.1厘米之間。
由此可見,前褲身存在裥偏差是為了滿足收腰省的需要,最終是為了滿足腰下部處的球面狀需要。
西褲在臀圍線處的後側縫胖度為何應大于前側縫胖度?
胖度是指輪廓線向外凸出的程度,這是一種通俗稱法,而在數學上被稱為曲率。在臀圍線處的後側縫曲率一定要大于前側縫曲率,見圖108-1所示。現作如下分析。
選取一個半徑确定的球面,将它十等分,然後,在平面上近似展開。顯然,這展開圖中的展開線都呈外弧形狀。如果去度量它的外弧程度,可用曲率來表示。可以推斷,當球面的表面曲率越大(即半徑越小),則其展開線的曲率也越大;當球面的表面曲率越小(即半徑越大),則其展開線的曲率也越小。
由于後臀部表面的曲率大于前肚部表面的曲率,因此,在臀圍線處的後側縫的曲率應大于在臀圍線處的前側縫的曲率。
如果從工藝歸拔的實踐操作上去驗證,也将得到上述結論。因為向内“歸”的程度越大,則所“歸”之處的輪廓線向内凹進的程度也越大。
一般西褲的後裆深為何要比前裆深低一些?
通常情況下,西褲後下裆縫的斜度往往要大于前下裆縫的斜度。如果後裆深不低于前裆深,則後下裆縫的長度必大于前下裆縫的長度。要使它們具有相等的裝配長度,隻有将後裆深适當放低點。前後下裆縫的斜度差越大,則後裆深放低的尺寸越大,一般幅度控制在0.3厘米至0.1厘米之間。當然,除此之外,還應取決于吃勢、拉伸、歸拔等工藝性因素。
如果後下裆縫不采取吃勢、拉伸、歸拔等工藝性措施,則後裆深應放低至使前、後下裆縫長度恰巧相等為止,放低的尺寸約0.6厘米。
如果後下裆縫處的拔開的程度大于歸攏的程度,則後裆深應放低至使後下裆縫比前下裆縫短0.3厘米左右為止,在此情況下的後裆深的放低尺寸約為1厘米。
如果後下裆縫處隻是拔開而無歸攏,則後裆深應放低至使後下裆縫比前下裆縫約短0.5厘米為止,放低的尺寸約為1.3厘米。
西短褲的落裆深為何要大于西長褲的落裆深?
落裆深是指後裆深低于前裆深的尺寸大小,見圖110-1所示。一般情況下,西長褲的落裆深總穩定在0.8厘米左右,而西短褲的落裆深可在0.8厘米至3厘米的範圍内波動,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若在西長褲的後褲腳管上取幾條不同位置的橫向線,就可發現,自中裆線開始,越往上移,則橫向線與後下裆縫的夾角就越大(以90°作起始角度),如圖110-2所示,這主要是由後下裆縫太斜且略帶弧形所緻。由于前下裆縫的斜度較小,因此,在前褲腳管上的橫向線與前下裆縫的夾角就接近于90度,如圖110-3所示。一旦前、後下裆縫縫合,則下裆縫處的腳口必出現凹角。如果把後褲腳管上的橫向線劃成弧形狀,使其與後下裆縫夾角保持90度,則就能消除這弊病。但修正後的後下裆縫将長于前下裆縫。顯然,唯一解決的辦法,隻有增大落裆深。
由上述分析得知,後褲腳管上的橫向線越往上移,則落裆深越需增大;越往下移(以中裆為界限),則落裆深越接近于西長褲的落裆深。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落裆深的大小主要與褲長有關。
為什麼說,西褲的前腰小于後腰是不合理的?
這也許是受到了前臀小于後臀的影響,在計算前、後腰大時,往往采用“前減1厘米”和“後加1厘米”的裁剪計算方法,如圖111-1所示。如果說,在臀圍處的“前減1厘米”和“後加1厘米”是為了滿足人體臀圍的後半周大于前半周的外形的需要,使側縫線能恰到好處地落在人體兩側的位置上,那麼,在腰圍處就并不具有這樣前小後大的外形特點。因為,人體腰圍的前後半周是基本相等的,嚴格地說,人到中年後,由于皮下脂肪的增厚,其腰圍的前半周反而要大于後半周,粗腰或凸肚者就更甚。因此, “前減1厘米”和“後加1厘 米 ”,不 僅沒有消除特殊體型帶來的弊病,而且,還會使着裝者穿着後的側縫線(腰際處的一段)前移,造成實際的後側縫困勢減小。比較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法應該是,對于正常腰圍者,應按前、後相等(裥或省另加)的計算方法确定前、後腰大;對于粗腰或凸肚者,應該按“前+C”和“後-C”的計算方法确定前、後腰大,如圖 111-2所示。其中,C表示前、後腰加減的尺寸(定數),其大小随粗腰或凸肚的程度适量選定,也可根據下列的計算公式确定:
式中:W°為淨腰圍;H°為淨臀圍。
必須注意,正常腰圍者的前、後腰大是相等的,它是以腰頭扣在人體腰部最細的位置時的腰大。如直裆偏短,腰大應是前腰小而後腰大,直裆越短,前、後腰大的差值也越大,但最大不超過0.8厘米。
怎樣才能知道裙擺圍的最小極限?
裙擺圍的最小極限是指人在自然步行時恰巧受到裙擺阻礙狀态下的裙擺圍尺寸。一般地來說,裙擺圍的最小極限與裙長(不包括開叉長)及面料的彈性有關。在面料确定的情況下,若裙子較短,則裙擺圍的最小極限就較小;裙子較長,則裙擺圍的最小極限就較大。反過來,在裙長确定的情況下,若面料的彈性較差,則裙擺圍的最小極限就較大;面料的彈性較好,則裙擺圍的最小極限就較小,甚至可小到使裙擺圍的放松量為零的程度。
據測定,人體在自然步行時的腳的跨角一般在30度度左右,如圖112-1所示。不難看出,裙擺圍的最小極限的大小與裙擺落在腿上的上、下位置有關。若裙擺上移,則裙擺圍的最小極限就減小;若裙擺下移,則裙擺圍的最小極限就增大。假如,将一條喇叭裙按圖112-2所示的要求套在人體下部,使裙擺圍達到最小極限,那麼,此時喇叭裙的成型張角β也将達到最小極限。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不同長度位置上的裙擺圍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最小極限。通過分析和估算,可以得到裙擺圍的最小極限的近似計算公式:
l=0.9l 0.68H°(l≥0.36H°)
其中,C表示裙擺圍的最小極限,l表示裙長,H°表示淨臀圍。
上述的計算公式是以裙擺不開叉和面料彈性較差為前提的。如裙擺是開叉的,則可将上述公式改成:
C=0.9(l-開叉長) 0.68H°
其中,C是指開叉處的裙圍尺寸。
同樣道理,魚尾裙的最細處的裙圍大小也可由上述公式求得:
C=0.9l° 0.68H°
其中,l°表示裙腰至最細裙圍處的長度。
無裥褲的腰縫線為何應劃成内弧形?
有些裁剪書在介紹牛仔褲一類無裥褲的裁剪制圖時,把腰縫線處理成直線形或外弧形,尤其是後褲身,如圖113-1所示。如果将這種處理方法使用到旗袍裙上,人們馬上會認為它是不合理的。但對于褲子,有些人并沒有覺得它不合理。有的認為直線形合理,有的主張應處理成外弧形,有的則取用内弧形。究竟哪一種正确呢?請看以下分析。
我們知道,在任何情況下,臀圍尺寸總是大于腰圍尺寸的,兩者之差簡稱為臀腰差。人們在裁剪褲子時,總希望将臀腰差盡可能地平均分布在腰縫線的四周。通常是分布在前、後裆縫、前、後側縫和前、後省(或褶)中,如圖113-2所示。在臀腰差不變的情況下,要消除腰褶或腰省,就意味着要将裆縫及側縫上的劈勢增大。劈勢越大,則裆縫、側縫與腰縫(假定是直線形的)的夾角就均越大于90度,從而使前、後裆縫及前、後側縫在拼接後出現凹角現象,唯一的辦法,隻有将腰縫線處理成内弧形的,如圖113-3所示。
那麼,有褶省褲的腰縫線是否也應劃成内弧形呢?嚴格地說,有褶褲的腰縫線也應劃成内弧形,不過是作分段處理的,如圖113-4所示。隻是考慮到有褶省褲的部分臀腰差被分布到褶或省中後,使裆縫及側縫的劈勢顯著減小,以緻使裆縫、側縫與腰縫(假定是直線形)的夾角均接近于90度,所以才将有褶省褲的腰縫線近似地劃成直線形。不過,當臀腰差較大時,必須将腰縫改成内弧形。
西褲斜插袋的袋口線為何呈外弧形?
要使穿着後的斜插袋袋口線給人有直線形的感覺,那麼,在平面裁剪時,必須将袋口線略往外凸一些,使其呈外弧形,如圖114-1所示。反過來,如果在平面裁剪時,将袋口線劃成直線形,則穿着後的袋口線必然會出現向内凹進(即呈内弧形)的現象,其理由如下:
①立體中的曲線形狀與其在平面中展開所得到的曲線形狀并不一緻。如果用平面去斜截球面所得到的相關(交叉重疊)線形狀與其在平面中展開所得到的曲線形狀并不一緻,如圖114-2所示。如果将平面與球面的相關線近似地看作穿着後的斜插袋的袋口線,将相關線在平面中的展開線近似地看作裁剪中的袋口線,那麼,上面所提出的問題就能得到解釋。其實,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如中山裝的門、裡襟止口線,中山裝胸袋袋底線和袋側線等。
②為了滿足人體在斜插袋部位處的球面狀需要。在工藝縫制時,須将袋口線略微收縮(歸攏或吃勢),使袋口下部能略微隆起。這樣就可使袋口線向内凹進(假如裁剪時袋口線是呈直線形的)。
由此可見,為了要避免由于袋口的收縮而引起的袋口線向内凹進的不良現象,在裁剪時應先将袋口線向外凸一些,即使袋口線略呈外弧形。
為什麼西短褲的腳口越小會引起裆籠門越小、直裆越深及前、後裆弧線越直?
對于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解釋。
首先從西短褲的結構圖本身來讨論其形狀的完美性。如圖115-1所示的是西短褲的标準結構圖,它保證了前、後下裆縫拼接後,整個裆弧線具有很好的光滑性。
如果将其它部位尺寸确定好,先将腳口減到足夠小(單邊減小不影響問題的讨論),那麼,此時的下裆縫斜度變大,裆弧線與下裆縫的夾角變小。一旦前、後下裆縫拼接後,整個裆弧線勢必在拼接處産生尖突現象,如圖115-2所示,從而失去了處處光滑的完美形狀。要消除這種不良現象,隻有将直裆加深和裆籠門縮小,同時,裆弧線也相應變直。單加深直裆而不減小裆籠門或單減小裆籠門而不加深直裆都會使裆弧線長于或短于原來的裆弧線。隻有既加深直裆又減小裆籠門,如圖115-3所示,才能保證修正後的前、後裆弧線長度不變。
其次,假設人體的兩個下肢夾角為180度,即下肢與股溝線所在的平面垂直,如圖115-4所示,那麼,人體臀部的表面展開後所得到的股溝線必定是一條直線。腳口越小,則相當于兩個裆腳在立體(即穿着狀态)中的夾角越趨向于180度。由此可見,腳口越小,裆弧線必将越直,從而直裆越深、褲籠門越小。如圖115-5所示的是裆弧線形狀随腳口變化而變化的示意圖,從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腳口與裆籠門、直裆、裆弧線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
如何以西短褲的結構圖作為基型來變化出平腳褲?
會裁制西短褲而不會裁制平腳褲的人較多,而會裁制平腳褲而不會裁制西短褲的人卻比較少見,這是為什麼呢?一則是裁西短褲的實踐機會要多于裁平腳褲的實踐機會,二則是平腳褲的裁剪制圖(包括部分的尺寸、形狀、分解片數)與西短褲的有所不同,必須單獨記憶。顯然,不是經常接觸的東西當然是不易記住的。如果平腳褲是從西短褲中變化出來的,那麼,就不會産生會裁制西短褲而不會裁制平腳褲的奇怪現象。這也是建立服裝基型(包括上裝、褲、裙基型)的優越性所在。下面就介紹如何利用西短褲來變化出平腳褲的方法。
如圖 116-1所示的是經過調節後的西短褲的結構圖,圖116-2是在圖116-1的基礎上變化出的平腳褲的示意圖。利用這種方法制圖,步驟雖然多了一些,但思路清楚,便于記憶,可以推廣。
如何以西短褲的結構圖作為基型來變化出阿羅褲(即雙裆褲)?
與第116題的道理一樣,阿羅褲的結構圖隻有在西短褲的基礎上變化出來,才容易記住。如果也是用幾個定數獨立裁剪制圖,則必定會因不常接觸而被忘卻。更何況,阿羅褲的結構比平腳褲的結構更為複雜。
阿羅褲一般有兩種式樣:一種是裆下有裥,另一種是裆下無裥。
如圖117-1所示的是在經過調節後的西短褲結構圖基礎上變化出的無裥式阿羅褲的示意圖。
如圖117-2所示的是在經過調節後的西短褲結構圖基礎上變化出的有裥式阿羅褲的示意圖。
為什麼在臀圍相同的情況下,裙褲的裆籠門要寬于西褲的裆籠門?
會裁制裙褲的人都知道,裙褲的裆籠門應寬于西褲的裆籠門,這是何原因呢?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應先弄清楚裙褲的裆籠門寬是怎樣确定的。
會裁制裙褲的人都知道,裙褲的裆籠門應寬于西褲的裆籠門,這是何原因呢?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應先弄清楚裙褲的裆籠門寬是怎樣确定的。
由此可見,在褲長一定的條件下,裆籠門寬與裙褲的腳口大小有關。
由于裙褲在任何情況下的腳口總是大于西褲的腳口(當褲長相同),因此,裙褲的裆籠門總寬于西褲的裆籠門。
為什麼在裙長和臀圍一定的條件下,裙擺圍越小,則腰省越大;裙擺圍越大,則腰圍越小?
衆所周知,單從裙子的輪廓形狀來言,裙款的變化主要反映在裙擺圍的大小上。相比之下,裙臀圍的變化較小,裙腰圍幾乎無變化。一般情況下,擺圍大于臀圍時的腰省比較小,甚至無腰省。這樣的裙子形狀,人們稱它為圓台形(俗稱喇叭式)。擺圍小于臀圍時的腰省往往比較大。這樣的裙子形狀,人們稱為倒圓台形(俗稱旗袍式)。擺圍等于臀圍的裙子形狀為圓往形(俗稱直統式),它的腰省大小介于前兩者之間,現分析如下。
如圖119-1所示的是裙擺圍變化過程的示意圖。從圖中我們不難看到,無論裙擺圍怎樣變化,裙側線始終與臀圍鄰近的部位相切。當裙擺圍達到足夠大時,裙側線與人體腰圍之間的空隙将接近于零。這說明裙擺圍達到最大時,腰部可以不收省。随着裙擺圍逐漸變小時,裙側線與人體腰圍之間的距離也逐漸拉開。這說明裙擺圍逐漸變小時,裙腰所收的腰省逐漸變大;當裙擺圍最小時,裙側線與人體腰圍之間的距離将變得最大,從而腰省也收得最大。由此可見,在一定條件下,腰省的大小是與裙擺圍有關的。
為什麼裙子的腰縫線在後中央處要低落1厘米左右?
一般情況下,裙子的後中央腰縫線要比前面的低落1厘米左右,如圖120-1所示。尤其對于裙擺偏小、臀部貼身的一類裙子更應如此。否則,裙子穿着後将出現裙擺前高後低、裙身湧向前面的不良現象,如圖120-2所示。如此時的前中央開叉,則将産生前叉“攪蓋”的弊病;而後中央開叉,則将産生後叉“豁開”的弊病,這将嚴重影響裙子的穿着效果。這些弊病的産生與女性體腰際部位的前後差異有關。
我們知道,東方女性與西方女性相比,臀部略有下垂,緻使後腰至臀部之間的斜坡顯得偏長而又平坦,并在上部處略有凹進,腹部有明顯的隆起現象。從側面觀察,腰際至臀底部之間呈 S形,如圖120-3所示。
如果裙腰扣上後能處于絕對的水平狀态,那麼,此時的裙子就不會産生上述的一系列弊病,但實際情況中的裙腰很難能處于水平狀态,或多或少會出現前高後低的不良情況,如圖120-2所示。這是因為,腹部的隆起使得前裙腰向斜上方向移升,後腰下部的平坦使得後裙腰下沉。于是,一升一沉就使得整個裙腰處于前高後低的非水平狀态,從而導緻裙擺的前高後低。如此時使後腰縫線在後中央處低落1厘米左右,就能使裙擺恢複到平衡狀态。
側縫處的裙腰縫為何需要起翹?其大小怎樣确定?
起翹是由側縫上端的劈勢所引起的。側縫的劈勢使得前、後裙身拼接後,在腰縫處産生了凹角。劈勢越大,凹角也越大,而這起翹的作用就在于能将這凹角得到填補,如圖121-1所示。讀者是否注意到這樣兩個問題:(a)如果沒有一定的繪劃法則,在側縫劈勢相同的條件下,不同的人所劃出的側縫線彎度可能不一樣,如圖121-2所示。這将關系到前、後裙身拼接後出現的凹角大小。(b)在同一個凹角的條件下,不同大小的起翹都能将此凹角得到填補,如圖121-3所示。這将關系到起翹的大小是否唯一。如果這兩個問題能夠解決,則起翹也就随之而确定。
為此,我們先規定一種側縫線彎度的繪劃法則,然後,在此基礎上再規定起翹的繪劃法121-4所示。
理論和實踐都表明,采用上述繪劃法則所确定的起翹是可靠的。
怎樣繪劃喇叭裙的腰縫圓弧線和裙擺圍弧線?
有些裁剪書采用如圖122-1所示的方法繪劃喇叭裙的圓弧線。這種方法雖較簡單,但隻是種近似的方法。在張角較小的情況下才是适用的,在張角較大的情況下,則裁剪誤差較大。
相比之下,采用圓規繪劃圓弧線是最合理的,但是采用圓規制圖畢竟不太方便。因為裁剪時,必須要具備一個很大的圓規,喇叭裙張角越小,該圓規也就越大,如圖122-2所示。
為此,我們将向讀者介紹一種既方便又嚴格的繪劃方法,如圖122-3所示。可以證明按此方法所繪劃得到的圓弧線必定是正圓圓周中的其中一段,且上、下兩條圓弧線具有同一圓心。
根據如圖122-3所示的繪劃法則,可以取得無數個能落在正圓圓周中的點,但這僅僅是一種理論上的結論。在實際情況下,隻需要确定幾個有限的關鍵點就足夠了。張角越大,需要确定的點也越多,反之則越少。
由于喇叭裙的張角較小,用如圖122-2所示的方法所确定的點非常接近于用如圖122-3所示的方法所确定的點,因此,當張角較小時,可采用如圖122-2所示的近似方法進行繪 劃。
為什麼臀圍較小的喇叭裙要有腰際劈勢?
如圖123-1所示的稱為腰際劈勢。凡臀圍較小的喇叭裙都應按圖123-1所示的要求裁剪制圖。這是為什麼呢?
從幾何學角度上來說,成型後的喇叭裙(設腰際無劈勢)是一個标準的圓台形,如圖123-2所示的虛線部分,而女性體的腰下部卻呈近似的球台形,如圖123-2所示的實線部分。如果喇叭裙的臀圍恰巧等于或稍大于女性的淨臀圍,那麼,喇叭裙在腰臀之間的各圍度尺寸必小于女性體相應部位的圍度尺寸,如圖123-2所示的虛、實線對比,于是就産生了裙腰固定、裙身被頂向腰部的不良現象,其結果表現為裙腰下出現多餘的皺紋,即起臃,且裙臀圍放松量越小,起臃越嚴重。
要消除起臃的方法是,加大腰臀之間的各圍度尺寸,如圖123-3所示,以盡可能地滿足女性體腰下部球面狀的需要,由此産生了喇叭裙的腰際劈勢。當然,腰際劈勢的大小與臀圍放松量有關。臀圍放松量越小,則腰際劈勢越大;反之,則腰際劈勢越小。當臀圍放松量大于15厘米時,可以不需要腰際劈勢。除此以外,腰際劈勢的大小還與裙片數有關。因為在臀圍放松量一定的條件下,裙片數将決定腰際劈勢在整個腰圍中的平均分布程度。裙片數大,則說明每個裙片所分配的腰際劈勢小;裙片數小,則說明每個裙片所分配的腰際劈勢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