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背包客聯盟丨搖晃晃
溫馨提示
文章版權歸“螞蟻攻略”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
簡介
北京故宮,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之一,與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并稱世界五大宮殿。 背包客聯盟(微信ID:CHINA-BBKLM) 故宮舊稱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曆經14年建成竣工,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宮殿,也是中國古代漢族宮廷建築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建築傑作。 整個建築金碧輝煌,莊嚴絢麗,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
宮城周圍環繞着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宮内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沿着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午門
又被稱作“五鳳樓”,位于紫禁城南面城垣正中,為禁城正門,是紫禁城四座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主城樓兩側向前延伸出的城台上東、西各有兩座方亭與中央的主樓形成呼應,形若朱雀展翅。
神武門
在紫禁城北面城垣正中,為禁城北門。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門,清代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諱改“玄”字為“神”字。城門樓内設鐘鼓,與鐘鼓樓相應,用以起更報時,也是宮中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
太和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玺彩畫。門前列銅獅一對。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太和門在明代是“禦門聽政”之處。清初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禦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滿族統治者定鼎北京後的第一個皇帝福臨即在太和門頒布大赦令。
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銮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自建成後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台基通高35.05米,為紫禁城内規模最大的殿宇,檐角安放10個走獸。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将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
保和殿
保和殿(謹身殿、建極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後。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長方形,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黃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築術語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
乾清門
乾清門為紫禁城内廷的正宮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門面闊5間,進深3間,高約16m,單檐歇山屋頂,座落在高1.5m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三出三階,中為禦路石,兩側列銅鎏金獅子一對,中開三門。乾清門東為内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内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内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禦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乾清宮
乾清宮是内廷後三宮之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檐庑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自台面至正脊高20餘米 ,檐角置脊9個。殿前寬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與乾清門相連。乾清宮建築規模為内廷之首,明代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清順治、康熙也在此居住。雍正以後,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存放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康熙、乾隆兩朝這裡也曾舉行過千叟宴。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交泰宮
交泰殿為内廷後三宮之一,位于乾清宮和坤甯宮之間,約為明嘉靖年間建。交泰殿平面為方形,深、廣各3間。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禦書“無為”匾,寶座後有闆屏一面,上書乾隆帝禦制《交泰殿銘》。交泰殿為皇後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于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玺。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内宮不許幹預政事”的鐵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時,皇後的冊、寶安設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後先一日在此查閱采桑的用具。
坤甯宮
坤甯宮是内廷後三宮之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沿明制于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沈陽盛京清甯宮再次重修。坤甯宮座北面南,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庑殿頂。明代是皇後的寝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後,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改原明間開門為東次間開門,門的西側四間設南、北、西三面炕,作為祭神的場所。清康熙、同治、光緒皇帝在此大婚,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甯宮舉行。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禦花園
禦花園位于紫禁城中軸線上,坤甯宮後方,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禦花園。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以後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全園南北縱80m,東西寬140m,占地面積12000㎡。園内主體建築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台樓閣。園内的松、柏、竹與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
養心殿
養心殿位于内廷後三宮的西側,西六宮的南面。初建于明嘉靖年間(16世紀中),一直做為皇帝的便殿。自從清雍正朝開始,這裡做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處,遂成清代皇帝實際上的正寝。“養心”意為涵養心性。養心殿在宮中的位置比較便利,殿内空間布局豐富而功能集中,廳堂、書房、寝室以及分别用來批閱奏折、密談、休憩、禮佛的小室等一應俱全,比大殿宇更宜于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間,是清代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下更适宜皇帝起居活動的場所。養心殿中最著名的是雍正皇帝的“勤政親賢”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東暖閣的晚清垂簾聽政處。
長春宮
長春宮,内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鹹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并将啟祥宮後殿改為穿堂殿,鹹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長春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殿前左右設銅龜、銅鶴各1對。東配殿曰綏壽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間,前出廊,與轉角廊相連,可通各殿。
太極殿
太極殿,内廷西六宮之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代曾多次修葺。太極殿原為二進院,清後期改修長春宮時,将太極殿後殿辟為穿堂殿,後檐接出抱廈,并與長春宮及其東西配殿以轉角遊廊相連,形成回廊,東西耳房各開一間為通道,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奉先殿
奉先殿,位于紫禁城内廷東側,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始建于明初。清沿明制,于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後又多次修繕。奉先殿建築面積1225.00㎡。黃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頂,檐下彩繪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按清制,凡遇朔望、萬壽聖節、元旦及國家大慶等,大祭于前殿;遇列聖列後聖誕、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歲除等日,于後殿上香行禮;凡上徽号、冊立、冊封、禦經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諸慶典,均祗告于後殿。
齋宮
齋宮位于紫禁城東六宮之南,毓慶宮西,為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禮前的齋戒之所。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齋戒均在宮外進行。齋宮系前朝後寝兩進的長方形院落。前殿齋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出抱廈3間,明間、兩次間開隔扇門,兩梢間為檻窗。凡祭天祀地及祈谷、常雩大祀前,皇帝緻齋于此。遇皇帝宿齋宮,恭設齋戒牌、銅人于齋宮丹陛左側。齋戒日,皇帝與陪祀大臣佩戴齋戒牌,各宮懸齋戒木牌于簾額。齋戒期間,不作樂,不飲酒,忌辛辣。
慈甯宮
慈甯宮位于内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興工将慈甯宮正殿由單檐改為重檐,并将後寝殿後移,始定今之形制。正殿慈甯宮居中,前後出廊,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面闊7間,當中5間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兩梢間為磚砌坎牆,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階,左右各出一階,台上陳鎏金銅香爐4座。東西兩山設卡牆,各開垂花門,可通後院。
皇極殿
皇極殿為甯壽宮區的主體建築,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甯壽宮。皇極殿位于甯壽宮區中軸線前部,與後殿甯壽宮前後排列于單層石台基之上。殿座北朝南,面闊9間,進深5間,取帝尊九五之制。皇極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體現皇權的重要陳設。禦道兩側各有六方須彌座一個,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體壽字各三。
文淵閣
文淵閣是文華殿後的藏書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浙江藏書名樓“天一閣”建造。閣分上下兩層,黑色琉璃瓦覆頂,綠色琉璃瓦剪邊,色調深沉雅緻,又寓含五行中黑色主水,以水克火的用意。閣内藏《四庫全書》與《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清代乾隆朝以後,除了皇帝來這裡讀書外,也允許臣工和學士們來此查閱圖書。
英武殿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門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東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煥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間。院落東北有恒壽齋,西北為浴德堂。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皆于武英殿,後移至文華殿。清兵入關之初,攝政王多爾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為理事之所。
住宿
故宮就在北京市中心,住宿就可以在北京市區選擇入住。北京的酒店業十分發達,城區内分布廣泛,而且類型豐富,無論是豪華的星級酒店,獨具老北京特色的四合院賓館,還是平實舒适的經濟型酒店、青年旅舍,都能滿足不同需求、不同預算的旅客,遊客可夜遊欣賞北京的繁華,品嘗北京的美食。
▌住宿指南
背包客聯盟預定酒店享受會員價
美食/特産
▌美食介紹
北京是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居内地之首。北京的風味小吃曆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制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兒、豆面酥糖、酸梅湯、茶湯、小窩頭、茯苓夾餅、果脯蜜餞、冰糖葫蘆、艾窩窩、豌豆黃、驢打滾、灌腸、爆肚、炒肝等。在前門、王府井、護國寺、後海、牛街這些地方可以吃到比較正宗的老北京小吃。除了小吃以外,還可以吃到很多時尚美食,比如簋街、三裡屯、工體、中關村、CBD,這些地方彙集了很多北京及各國的特色美食。
▌美食推薦
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最著名的當屬全聚德烤鴨,還有便宜坊等老字号,現在比較受歡迎的是大董烤鴨,值得一嘗。
老北京涮羊肉
老北京火鍋也稱“涮羊肉”,選取閹割過的羊,肥瘦相間的後腿肉最佳,放入炭火銅鍋中涮10秒鐘便熟。最正宗的吃法為:清湯(隻放入大蒜、姜片、紅棗、香菇,不加調味料)加麻醬(北京最風行的蘸料芝麻醬)。比較有名的涮羊肉餐館有東來順、口福居、宏源南門涮肉城等等。
炸醬面
炸醬面是北京富有特色的食物,由菜碼、炸醬拌面條而成。炸醬濃郁的香味配上勁道的面,實實在在的老北京美食。在“海碗居”、“一碗居”等店鋪裡都有比較正宗的炸醬面。
老北京豆汁
北京人愛喝豆汁,并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咽,捏着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在老磁器口豆汁店和護國寺小吃裡都可以嘗到正宗的豆汁。
芸豆卷
芸豆卷原是民間小吃,後成為宮廷小吃品種。傳說是慈禧太後聽見宮外有小販叫賣,便召進宮内品嘗,覺得很好吃,于是命令禦膳房專門制作,芸豆卷成了慈禧的禦前禦點。具有色澤雪白,質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的特色。
▌特産速覽
北京作為首都,集結了衆多商場和品牌,也是一個購物的天堂。海澱、朝陽、東城、西城四大城區,更是集大型商街、時尚購物商廈和各類特色小店為一處。購買國際大牌可以去大望路或者三裡屯,想要在批發市場掃貨可以去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想要帶些老北京特色的商品回家可以去大栅欄的幾家老字号轉轉,想要淘些古董可以去潘家園舊貨市場。
▌安心出行保障有我
自助遊有風險,背包客聯盟提示您購買保險
路線推薦
▌半日遊
午門 → 太和門 → 弘義閣 → 太和殿 → 中和殿 → 保和殿 → 軍機處 → 養心殿 → 永壽宮 → 太極殿 → 長春宮→ 翊坤宮 → 儲秀宮 → 鹹福宮 → 禦花園 → 坤甯宮 → 交泰殿 → 乾清宮 → 乾清門 → 奉先殿(鐘表館) → 錫慶門 → 九龍壁 → 皇極門 → 皇極殿 → 甯壽宮 → 暢音閣 → 養性殿(珍寶館) → 甯壽宮花園(乾隆花園) → 樂壽堂 → 頤和軒 → 符望閣→ 珍妃井 → 神武門
TIPS:從故宮博物院出來後向北繞繞故宮步行1.5公裡即可到達天安門廣場。
▌幫助中心(附錄)
▌北京旅行攻略(附錄)
▌婺源旅遊全攻略
關注“背包客聯盟”微信公衆号
閱讀完整版全球自助遊旅遊攻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