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東風的故事起因:
當年諸葛亮借東風的事情并沒有《三國演義》中說的那麼神奇,其實這一切都是周瑜和諸葛亮鬥技鬥勇的條條道道,如果當時諸葛亮不借東風,周瑜不用火攻,曹操也是必敗無疑。
這一卻都得從諸葛亮到江東求助聯盟說起,諸葛亮到了東吳展現出草船借錢等能力後着實吓到了當時的周瑜,周瑜想借着打敗曹操的機會順手除掉諸葛亮,為東吳除掉一個障礙。周瑜在和諸葛亮在計劃好如何大戰曹操的對策後,決定火攻曹操,不料當時季節之吹西北風,不會有東風。大家可以猜想一下一個帶兵十年的将軍,會不知道當時的江面會吹什麼風嗎?這就是有意的借口,想除掉諸葛亮,我們的軍師怎麼會看不出來呢!
這不各懷鬼胎的三人開始了自己的小道道,魯肅來到諸葛亮的軍帳告訴諸葛亮眼看攻曹之期将近,公瑾突發發病,這該如何是好啊!聰明的孔明那會看不出周公瑾的意思,告訴魯肅不要着急,帶我去看看。諸葛亮來到周瑜的軍帳看見床上的周瑜,為他把脈以後給出了一個藥方,“萬事俱備,隻差東風。”,周瑜看後大是惱怒,知道諸葛亮已經看破着急的計謀,也不想裝病,卻也不能若無其事的起來,隻能高興的握住孔明的手激動的說道,“知我者莫過孔明”,其實就是想找一個台階下而已。
聰明的諸葛亮怎麼會看不出周瑜的把戲,在來周瑜軍帳之前諸葛亮猜想如果自己想要活着回到劉備那裡,必須得想一個脫身之策。諸葛亮思來想去,唯有一個辦法能讓周瑜來不及殺自己,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脫身,就是告訴周瑜自己能向老天借來三天的東風,此時的周瑜一定不相信啊!心裡早就偷着樂了,心想這個季節怎麼可能吹東風,我在江上數十年這個季節都沒吹過東風,既然你給我殺你的借口我也不能浪費,急忙問道諸葛亮,“請問先生又何辦法能借到東風”。諸葛亮告訴周瑜自己曾經學習過奇門遁甲之術,有辦法能向老天爺借來三天的東風,激動的周瑜一想到能除掉諸葛亮就高興的說道,“莫說三天,先生隻需借來一天的東風,我也能讓曹狗有來無回”。而後諸葛亮當着周瑜的面立下軍令,告訴周瑜不能像老天借來東風,願意軍法從事。此時的周瑜高興壞了,想着除掉諸葛亮不過早晚的事情,就收下了諸葛亮的軍令狀,等着軍法從事諸葛亮,後來諸葛亮登台做法,求了三天求出了曆史上記載的牛掰的事件:諸葛亮借東風。
事件分析:
我們可以看一段曆史來明白整個事情,早在幾天之前江邊就有一葉扁舟在哪等候,船夫是趙雲,能讓一位大将做船夫,又讓他在江邊等候數日的人,在當時也就隻有軍士諸葛亮了,他的出現時諸葛亮早就安排好的退路,諸葛亮在與周瑜商量火攻的時候就知道周瑜已經對自己下了殺心,可是當時他為了孫劉結盟不得不留到最後一刻,在諸葛亮立下軍令的時候諸葛亮早就算好了時間,自己做法三天,三天以後就是周瑜與自己制定攻曹操的時辰,而周瑜那時候已經指揮着軍隊對曹操發動了進攻,無暇對付自己,自己就可安然脫身。
在來看周瑜,其實當時周瑜根本就不需要什麼東風,他早命令呂蒙在祭壇周邊等候,進攻時辰一到,不管有沒有東風一定要殺了諸葛亮,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東風最多的就是一個幌子,雖說能讓周瑜更快更簡單的解決曹操,不過沒有東風周瑜也有辦法打敗曹操。讓周瑜和魯肅想不到的是諸葛亮真借來的東風,讓呂蒙這個愣頭愣腦的家夥都驚呆了,耽誤了追殺諸葛亮的時機,讓諸葛亮成功逃脫了。
都說“文王厄而演《周易》”,江湖上的算卦先生吃的都是周文王的飯。奇怪的是,沒有哪位精通相術的“大仙”願意跟他攀親戚,倒是樂得同更晚一些的諸葛亮吊膀子。諸葛亮這仨字兒簡直就是一塊暢通無阻的陶淵明一樣,标榜得冠冕堂皇,又是采菊東籬,又是種豆南山,他們下地間苗除草的機會,遠比參加Party、喝酒吹牛、做自我宣傳要少得多。諸葛亮的聲名招來了滿臉晦氣的劉備,到了肥豬拱門的時候,這個狡猾的“僞農民”還在公然“拿堂”,比如,他躺在自家竹床上假寐,故作清高,一副無心政治、終老山林的“大隐”表情。
結果,劉備又哭鼻子又下跪,諸葛亮正好就坡下驢,出山就職。有意思的是,他在隆中老家,早就做好了“三分天下”的精神準備,從那張标識詳盡的政治區劃圖上,不難看出,上古時代,想找一名智者很難;世道漸進,要挑幾個自認鄙陋的人,也不太容易了。大家都覺得,我腦子夠用、心眼兒好使,漫說當個部門經理,就是國家總理,也定然幹得相當優秀。三五天後,有這種想法的朋友就可能被一個鄉下騙子從海南島弄到吐魯番。
誡子書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 (澹泊 一作:淡泊;淫慢 一作:慆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甯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标。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随時光而飛馳,意志随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隻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注釋
⑴誡:警告,勸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⑷養德:培養品德。
⑸澹(d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甯靜:這裡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緻遠:實現遠大目标。
⑺才:才幹。
⑻廣才:增長才幹。
⑼成:達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經心。慢:懈怠,懶惰。勵精:盡心,專心,奮勉,振奮。
⑾險躁:冒險急躁,狹隘浮躁,與上文“甯靜”相對而言。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與:跟随。馳:疾行,這裡是增長的意思。
⒀日:時間。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像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⒃窮廬:破房子。
⒄将複何及:又怎麼來得及。
⒅淫慢:過度的享樂,懈怠。淫:過度。
【作品鑒賞】
《誡子書》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甯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曆、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内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甯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着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甯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甯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甯靜中研究探讨,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不但講明了甯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甯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甯靜無以緻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赅,文字清新雅緻,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作者介紹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谥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内)逝世。
劉禅追谥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