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評說《三國演義》,拆解名著經典。
話說諸葛亮南征。有人出來谏阻道:南蠻不毛之地,派一上将軍足以征服,何須丞相親自出征?
孔明曰:“南蠻之地,離國甚遠,人多不習王化,收伏甚難,吾當親去征之。可剛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
就這樣,孔明親自挂帥,南征開始了。這次南征,孔明帶領的上将可不少。此時,關羽、張飛、黃忠都已經歸天,碩果僅存不多的兩員老将趙雲、魏延都跟随出征了。還有關羽的小兒子關索也在其中。後來馬岱來勞軍,也一并留下帳前聽用。
諸葛亮親自南征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要收複民心。
雙方第一次交手是硬碰硬。顯然孟獲的土兵不是川兵的對手。結果孟獲被魏延活捉了。
諸葛亮說:“先帝待汝不薄,汝何敢背反?”
孟獲說:“兩川之地,皆是他人所占土地,汝主倚強奪之,自稱為帝。吾世居此處,汝等無禮,侵我土地:何為反耶?”
大家看孟獲這話,說得非常清楚。兩川之地,是被劉備強奪來的。所以我何來的背叛呢?
孟獲一來是沒有準備好,屬于倉促被擒,所以不服;二來是對劉備占領兩川的合法性提出質疑。所以這一次諸葛亮放了孟獲,他就是要在後面的戰役中讓孟獲消除這兩個疑點。
二擒孟獲,是因為手下董荼那元帥的出賣。所以孟獲肯定不服。
三擒孟獲,是孟獲派弟弟孟優先去詐降,然後孟獲去偷營劫寨,結果被馬岱俘虜。孟獲說:此乃天敗,非吾之不能也,如何肯服!
四擒孟獲,是孟獲主動出擊,結果中計,掉進了諸葛亮事先挖好的陷坑之中。孟獲說,“吾今誤中詭計,死不瞑目”。
五擒孟獲,是孟獲被西銀冶洞二十一洞主楊鋒設計捉住,然後獻給了諸葛亮。孟獲說:“非汝之能,乃吾洞中之人,自相殘害,以緻如此。要殺便殺,隻是不服!”
六擒孟獲,是孟獲用詐降之計,結果被諸葛亮識破,來了一個甕中捉鼈。孟獲說:“此是我等自來送死,非汝之能也。吾心未服。”
至此,孟獲被擒六次,卻始終不服。為什麼呢?他手下有一個洞主叫兀突骨的,一語道破真相。他說:上國人多行詭計。
我們看,除了第一次被擒之外,其他五次,孟獲是兩次被自己人出賣,兩次詐降失敗,還有一次是被諸葛亮挖了一個陷坑。所以他始終真心不服。
其實,做為諸葛亮來說,他更願意以最少的損失換取最大的勝利。正如孫子兵法所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做為蜀國丞相,他此來主要是收複民心的,所以并不願意大開殺戒。可做為孟獲來說,你三番五次用詭計赢他,他自然心中不服不忿。
那麼第七次,諸葛丞相真的要大開殺戒了。
這一次,烏戈國的藤甲兵來助戰了。
諸葛亮讓魏延連輸十五陣,把藤甲兵引入了包圍圈。因為這裡有黑油櫃車十輛準備伺候藤甲兵了。
隻見山上兩邊亂丢火把,火把到處,地中藥線皆着,就地飛起鐵炮。滿谷中火光亂舞,但逢藤甲,無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萬藤甲軍,燒得互相擁抱,死于盤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隻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而歎曰:“吾雖有功于社稷,必損壽矣!”
我們看這段叙述,真是應了一句話,慈不掌兵。諸葛亮雖然不想多造殺孽,但有時候局面很難控制。
那麼這一次之後,孟獲真的投降了。
孟獲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
諸葛亮在回師的路上,路過泸水。因為此前殺戮太重,所以泸水陰雲布合,狂風驟起,兵不能渡。有人告訴諸葛亮,需要用活人祭祀。
諸葛亮說,今事已平定,安可再妄殺一人?于是,諸葛亮喚行廚宰殺牛馬;和面為劑,塑成人頭,内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饅頭。
諸葛亮用饅頭祭祀了河神,大軍才得以通過。
那麼再回顧一下七擒孟獲的過程。當時第一次擒住孟獲的時候,就有人說,把他殺了不就完了嗎?諸葛亮不同意。不同意的原因是,殺了孟獲,南人未服,将來依然還會有别人造反。
為什麼不找一個其他人當蠻王呢?比如說,曾經幫助諸葛亮第五次擒孟獲的楊鋒。楊峰也是一洞洞主,手下又有四個兒子,簡直是後漢三國版的“楊家将”。可諸葛亮覺得,楊鋒的影響力遠遠不如孟獲。
要說能替代孟獲的人,其實真有一個。他就是孟獲的哥哥孟節。
孟獲一共兄弟三人,老大孟節,老二孟獲,老三孟優。
諸葛亮被孟獲設計引入了毒泉之地。毒泉有四個:一名啞泉,人飲則啞;二曰滅泉,人若沐浴,皮肉皆爛;三曰黑泉,若濺在身,手足皆黑而死;四曰柔泉,人若飲之,身軀軟綿而死。
一批蜀軍誤飲了啞泉之水,結果全都說不出話來了。
諸葛亮一籌莫展的時候,他遇到山神了。這段故事好像應該出自《西遊記》。孫悟空每次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立刻用金箍棒把山神土地打出來,一問就全明白了。
這次,諸葛丞相也遇到了一個山神。因為山上有伏波将軍馬援的一個廟。這個山神就是為馬援看守廟宇的。
山神說:此去正西,有一溪名曰萬安溪。上有一高士号為萬安隐者。其草庵後有一泉,名安樂泉。人若中毒,汲其水飲之即愈。
在山神指點之下,諸葛亮見到了這位萬安隐者。軍士飲了安樂泉的水,嗓子都好了。
然後,諸葛亮就求問隐者姓名。隐者說:某乃孟獲之兄孟節是也。某一父母所生三人:長即老夫孟節,次孟獲,又次孟優。父母皆亡。二弟強惡,不歸王化。某屢谏不從,故更名改姓,隐居于此。
諸葛亮感歎道:方信盜跖、下惠之事,今亦有之。盜跖是柳下惠的弟弟,名為柳下跖。二人是一奶同胞,卻一個是君子,一個是盜賊。
諸葛亮看到孟節,還真是動了立孟節為雲南王的念頭。他說:“吾申奏天子,立公為王,可乎?”節曰:“為嫌功名而逃于此,豈複有貪富貴之意!”
孟節不願意出任雲南王,自然有他淡泊名利之意,但其實也是對弟弟孟獲的一種保護。假如說,他接受了諸葛亮的提議,那麼孟獲将來的命運如何呢?而諸葛亮的這個提議,其實也恰恰是因為孟獲在雲南影響頗大。孟獲可以,他的哥哥自然也能夠服衆。
孟節拒絕了諸葛亮的提議,也成全了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傳奇。那麼後來,直到諸葛亮死前,蜀漢南方都沒有人敢再次叛亂。
《風林話古論今》專欄,文:風林秀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