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大巴闖天下,兩台大戲往前行,人馬總共二十三,四海五湖任駛騁。”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黃新德的一首打油詩,有些歡快,這關于他最近異常忙碌的巡演生活。從杭州到韓國,從銀川、甯夏到昆山,再從粵港澳大灣區回到杭州,今年72歲的他參與演出的小劇場黃梅戲《玉天仙》《薛郎歸》在全世界轉了一圈後,最近又回到了創作地杭州。
《薛郎歸》劇照
9月23日,已經建組半年并預演兩個月的《薛郎歸》,作為杭州國際戲劇節參演劇目,在杭州大劇院小劇場迎來了正式首演。和此前的多次預演一樣,現場座無虛席,大部分觀衆都是年輕人,他們全程投入劇情,演出後還熱烈讨論劇中人的感情和命運。
從2017年創排《玉天仙》,到如今《薛郎歸》首演,不過短短兩年,這兩部小劇場黃梅戲就在藝術和市場上取得了雙豐收。主創和作品拿大獎,世界各地演出邀約不斷,這樣的成績,讓最初的參與者自己都沒有想到。
《薛郎歸》首演現場
參與出品并演出這兩部劇的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院長餘登雲說,他們一開始并沒有 “宏大的願望”,最初的動因是希望為年輕的演藝提供創作的平台和舞台,做一點市場化的嘗試,但沒想到一步步走來,在各方面都有了意外收獲和肯定。
《玉天仙》的編劇餘青峰,曹禺劇本獎獲得者,創作履曆中有過無數次大制作。但這一次的《薛郎歸》,他的身份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部劇是他創業的“允中也文化”的第一部小劇場戲曲,而他自己,也成為了成為總策劃、總監制,以及出品人之一。
《薛郎歸》劇照
和《玉天仙》一樣,《薛郎歸》嘗試了新的制作模式,由安慶市黃梅戲劇院和兩家民間文化公司共同出品,雖然是三家聯合,但卻投資甚少。餘青峰說:“不是我們找不到資金,而是不願意大投入。我們希望倡導的是‘貧困戲曲’理念,台上不過五個演員,整個演出團隊才十個人。拎幾隻箱子,就能演遍大江南北,行走國際舞台。”
這是當下國際戲劇界最常見的演出模式,也是世界上無數劇團和劇目的生存模式。但在當下大制作成風的戲曲界,小劇場戲曲,卻成為了一種難得的存在。
“做貧困戲曲,是為了讓戲曲不再貧困”。從《玉天仙》到《薛郎歸》,兩部小劇場黃梅戲帶來很多啟示,也正在為戲曲的當代發展探出一條新路。
《薛郎歸》劇照
小成本也可以有大制作和大情懷
《薛郎歸》的故事,很多人都熟悉,關于王寶钏苦守寒窯十八載,很多劇種很多藝術形式都演繹過。
但在這個小劇場黃梅戲版本裡,主創們始終在追求一件事,就是尋求當代觀衆的情感共鳴,尤其是年輕人的價值觀讨論。
編劇屈曌潔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從小聽着這個愛情故事長大,這部劇是她多年前的處女作。她重新設置了劇情的重心,18年後,當王寶钏等到薛郎歸來、等到榮華富貴的那一刻,成為了現代表達的支點。作為當代女性,屈曌潔試圖從更深層次的心理去理解王寶钏,理解故事裡每一個人物。她說:“我不想通過這個戲來傳遞什麼。我希望每個走進劇院的人,都能有自己的體會,關于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
和《玉天仙》一樣,看完這個故事,很多年輕觀衆開始讨論,并且争論起劇中的種種人士選擇。
餘登雲說,“我們的小劇場的作品,都希望能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以及當代人的價值觀念。”
除了劇本,無論在導演、舞美、燈光還是音樂上,《薛郎歸》也都尋求當代化。導演汪靜是黃梅戲演員出身,此前也導過多部大戲,第一次創作小劇場戲曲,嘗試讓4個演員在100分鐘内講好故事,也是一種新的挑戰。
《薛郎歸》劇照
“貧困戲曲”更是劇組一直堅持的。所謂“貧困戲曲”,首先是花錢少。但其實,是一種戲劇創作精神,更是對戲曲本質的一種回歸。
餘青峰說,《薛郎歸》排練四個月,各部門論證方案不下二十次,通常為了省錢,一籌莫展。“我們的舞美設計倪放、燈光設計陳曉東、服裝設計張穎、化妝設計董燕,都是業界青年翹楚。在此,我隻想向四位道個歉。因為他們被我‘害’慘了!布景是最簡約的,燈具是最節省的,服裝能做一件,絕不做兩件。因為,沒‘錢’。幸好,他們的每一根毛孔都注入了智慧,是一個高效協作的團隊。有錢做不到的事,那是小事;沒錢都能做到的事,才是大事!”
不過,這個小成本的貧困戲曲,實現了很多大制作都未能達成的“奢侈”。
藝術總監的黃新德還以串場人的身份當了一回“綠葉”。
《薛郎歸》有三個“70後”藝術家——藝術總監黃新德,音樂總監陳華慶,造型總監藍玲。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都已年過七旬,卻有着年輕人都無法匹敵的創造力和戰鬥力,因而在劇組有“70後”的昵稱。因為三位“70後”藝術家的保駕護航,這部小劇場黃梅戲在創作陣容上不輸于任何大制作,藝術上也有了十足底氣。
劇組的創排時間之長也讓人乍舌。建組已經半年,而早在7月就已第一次内部預演,但最終的首演卻是如今的9月底。期間,他們在杭州大屋頂小劇場合成彩排,兩組演員四天彩排六場,并且進行了一次學術演出,三場廣東試演。
“要到拿得出手的時候,才能正式首演。”餘青峰說,“小成本小制作,并非粗制濫造,而是精益求精。”
小劇場戲曲擁有的大市場和大前景
《薛郎歸》的問世,無疑得益于《玉天仙》的成功經驗。而這兩部小劇場作品,似乎也為黃梅戲這個劇種,找到了一條新路。
在《玉天仙》之前,黃梅戲史上還沒有和小劇場結合的先例。這是劇種曆史上第一次的嘗試。
《玉天仙》劇照
《玉天仙》劇照
餘登雲說,開始目的和想法其實很簡單。作為國有院團,安慶市黃梅戲劇團和很多劇團一樣,要擔負戲曲的文化責任,近年一直以複排傳統戲和新創舞台大戲為主,但這兩種都是大成本、大制作、大團隊。而劇團中青年演員人才濟濟,很多人能力強,但沒有足夠的資金,讓他們得到足夠的舞台創作實踐和展示,所以需要用有限的資金去做一個力所能及的事情,“小劇場”這個方法就應運而生了。
之後,要想讓劇目走入市場,首先就要考慮運營成本,最終,“全劇組20人,12個行李箱,就可以到世界各個地方去演出,靈活方便,這讓劇目巡演成為現實。”
或許因為多類作品稀缺,加之作品口碑好、成本低,《玉天仙》的市場比預想的更為火爆。自去年5月在杭州大劇院首演以來,《玉天仙》已經走過了韓國以及國内合肥、常州、甯夏、上海等多個城市,演出近40場。今年,去韓國、加拿大、法國等國家演出的邀約也已确定。
而藝術上,《玉天仙》也收獲了各界肯定,除了在海外戲劇節獲得各種獎項。今年,主演夏圓圓更是憑借“玉天仙”一角榮獲第29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
在這次的《薛郎歸》裡,制作上特别設置有AB兩組演員,扮演王寶钏的,一個是鄭玉蘭,一個是夏圓圓。更多的演員因此有機會參與創作實踐,登台展示。
而與此同時,《玉天仙》和《薛郎歸》也可以同時巡演,一套班底兩部作品,這是非常接軌國際的巡演模式。
“過去,我們幾百萬隻能創作一部戲。現在如果化整為零,做小劇場,有更多演員可以來做戲演戲,為他們提供一個創新平台,對演員培養很有幫助。”
參與了兩部劇創作的主演夏圓圓說:“我們的小劇場戲在音樂唱腔作曲上都是傳統黃梅戲韻味,很考驗唱功,但同時,近距離的表演、當代化的表達對自己的表演也是一種挑戰。”作為80後,夏圓圓覺得演小劇場也是很大吸引,它在為黃梅戲培育新的觀衆群體,吸引更多年輕人來看。
兩位德高望重的“70後”藝術家黃新德和陳華慶,連續參與了這兩部小劇場黃梅戲創作。在《薛郎歸》裡,擔任藝術總監的黃新德還以串場人的身份當了一回“綠葉”。他和擔任音樂總監的陳華慶都顯得樂此不疲,兩人不約而同表示,小劇場其實讓他們找到了某種意義上戲曲的“回歸”:“這事特别有意思、有意義,所以我們願意陪着年輕人一起玩一把”。
陳華慶覺得,小劇場黃梅戲在音樂創作上其實有很大的挑戰,因為它既要保留黃梅戲的劇種特點,又要吸引當代年輕觀衆,所以需要很多創新,适應現代人的視聽。在這兩部作品的音樂裡,其實兼收并蓄了很多現代音樂元素,都是此前黃梅戲沒有的,但又在傳統劇種聲腔的框架裡。
在藝術創新、人才培養和市場拓展上,小劇場戲曲的前景似乎一片大好,而在餘登雲看來,兩年來的多次海外演出,也印證小劇場是“戲曲走出去”的很好選擇,是傳統文化走向國際的輕騎兵。據悉,《玉天仙》目前已被收錄為中宣部2018年度文化走出去扶持項目,以及中宣部省級文藝院團赴海外重點訪演優秀項目,海外邀約不斷。
回歸戲曲本質、回歸市場和觀衆,兩部小劇場黃梅戲,是開拓,也是回歸。它為黃梅戲這個劇種找到了新路,也為當下戲曲界提供了可供借鑒思考的案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