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民族建築
北方民居·貳
北京四合院建築主體結構建造
北京四合院建築的建造施工過程屬于典型北方官式營建系統,有一套嚴格的施工程序,采用傳統的材料和施工方法,木、瓦、石、磚、油飾彩畫等各工種密切配合,工序繁多。本文就将北京四合院建築主體結構建造工藝向讀者作詳細介紹。
■ 測平定向
施工之先,需要先平整土地,并确定标準的水平面高度和朝向方位,這個過程就叫“測平定向”,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放線,确定具體的建築台基、柱子、牆壁的位置和相應的尺寸。(圖 1)
圖 1 測平定向
■ 夯土築基
四合院建築的基礎部分主要以夯土的方式完成。所用的材料叫做灰土,其中70%成分是黃土,其餘30%是石灰,攪拌均勻後,以人力反複夯打,期間還要灑水,以保證達到密實的程度。(圖 2)
圖 2 夯土常用工具
每根柱子的下面要用磚砌構築磉墩,磉墩的上面安放柱頂石,柱頂石露出台基的部分就是我們所能看見的柱礎。基礎高出地面的部分是台明,其邊緣和角部均用石塊包砌,而表面和四周則砌磚。
■ 石作
四合院建築主要在台基部位使用石材,包括台階、垂帶石、階條石、角柱石、柱頂石等構件,都是很關鍵的地方,需要結實耐磨的石頭來承擔。這些石頭都經過精心地打磨加工,表面光滑溫潤。(圖 3)
圖 3 石作常用工具
■ 木料加工
四合院建築的主體材料是木頭,包括梁、柱、枋、檩、椽等大木作構件和門、窗、天花等小木作構件都是預先加工,然後在現場組裝完成。
大木構件需要承受很大的荷載,對木料的要求很高。樹木砍伐之後一般需要放置半年以上才能基本去除水分,而且還要剔除一些蟲蛀、裂縫和糟朽的次品。
合格的木料按照其尺寸确定具體的用途,大木料用作柱梁等大木作構件,小木料用作椽子或裝修構件,盡量提高出材的效率,減少浪費。
選定木料之後就進行粗加工,主要的工具包括鋸子、锛子、刨子、斧子、鏟子等等,各有用途,柱子、檩條等構件先刨成圓形,梁、枋等構件就砍削成方形,以作備用。(圖 4)
圖 4 木作常用工具
粗加工之後是精加工,需要在粗料上畫線,使用丈杆、墨鬥、樣闆等工具畫出構件具體的形狀。由于一幢房子的構件數量成百上千,同一類型的構件也往往有幾十件之多,一一加工完成後還需要在每個構件上用墨筆标注未來的安裝位置,比如“正房明間左側前檐柱”、“廂房次間五架梁”等等,這樣安裝的時候才能保證對号入座,不至于發生錯誤。
由于長期開采濫伐,清朝以後中國本土的大型木材資源日益枯竭,很多房子建造的時候很難找到完整的大料,包括梁柱在内的一些構件隻能采取多塊小木料拼接的方式組合而成,屬于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這些組合木料用鐵圈牢牢地箍在一起,外表刷上油漆彩畫之後也看不出來。
■ 榫卯
中國古建築的大木作構件幾乎都是通過榫卯來連接的,四合院中的建築同樣如此。“榫”指的是構件上附帶的凸起部分,“卯”指的是凹入的開口部分,兩個需要組合的構件一個帶榫,一個帶卯,彼此一迎合,就卡在一起了,嚴絲合縫。(圖 5)
圖 5榫卯結構
榫卯的形狀也有很多種,比如柱子底部用一種管腳榫,柱頭和梁頭之間用饅頭榫,而各種枋子與柱頭之間經常做成一種“燕尾榫”,頭部大,根部窄,與之相應的卯口則是裡面大,外面小,一旦安上,特别牢靠,不容易脫離。榫卯這種構造方式特别合理,留有若幹伸縮的餘地,屬于柔性的連接,遇到地震、大風時可以減少危害。木料在預制加工的時候就把榫卯做好了。
大木作中隻有椽子等斷面小的構件用釘子釘在檩條上,由于釘子并不外露,所以很多人誤以為中國古建築隻用榫卯而完全不用釘子。實際上這是一個誤解。
絕大多數小木作構件也都通過榫卯來連接,包括窗戶上細小的棂條。這需要很精确的加工手段,也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國木工的靈巧技藝。
■ 疊梁架屋
全部預先加工好的木構件安裝起來很快。順序是先裝大木作,然後完成磚牆、屋頂,最後才安裝小木作。
大木作由下到上逐次安裝:先豎立柱子,再架大梁,梁上加短柱,再加梁,構成完整的梁架體系;然後在柱間加枋子,在梁的兩端加上檩條,檩條上放置椽子,椽子上疊置望闆,就完成了疊梁架屋的主要任務。
■ 磚作
磚是用黏土燒制而成的建築材料。中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磚,但以往産量較少,隻在建築的一些局部位置使用,明代以後才開始大規模用磚,提高了建築的堅固程度和保溫、隔熱效能。
北京四合院的磚作十分考究,使用磚料也分不同類型。砌牆用停泥磚,鋪地用較大的方磚,影壁、檐口、博縫、戗檐等特殊部位使用專門特制的磚。經過燒制的磚料隻是糙磚,表面并不平整,需要對其中的幾個面進行進一步的加工。最講究的做法叫“五扒皮”,即把磚的五個面都作砍削打磨,經過這樣處理的磚的斷面是梯形的,專門用于砌築“幹擺”磚牆。
幹擺是一種很高級的砌磚方法,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聽說的“磨磚對縫”,每皮磚之間不留磚縫,用在檻牆、山牆下堿、影壁等重要的地方,從外觀來看磚塊彼此之間緊密地組合在一起,渾然一體。(圖6)幹擺選擇大号的停泥磚,具體的方式是把“五扒皮”磚鋪好一層後,澆灌一種用白灰和黃土調制的桃花漿,然後再鋪上一層,每鋪五層就需要晾一段時間,等灰漿基本凝固以後再接着鋪砌。砌完後還得對牆的表面進行反複打磨,保證平整,最後用水沖洗,顯得特别幹淨利落。
圖 6 幹擺磚牆
“絲縫”是另一種高級的砌磚方法,經常與幹擺配合使用,一堵牆的下堿用幹擺,上身通常就用絲縫,二者形成微妙的對比效果。(圖7)絲縫砌法大多采用較小的停泥磚,與幹擺的嚴絲合縫不同,絲縫磚彼此之間留有2~4毫米的細縫,每鋪砌一層,都要抹上一層薄薄的灰條,裡面同時澆灌灰漿,砌完後也得對牆面進行打磨和沖洗,最後必須用灰色或白色的灰漿把細縫仔細描一遍。
圖 7 絲縫磚牆
比絲縫低一等的砌法是“淌白”,用在一些次要房屋和院牆上居多,方法其實與絲縫差不多,隻是對磚料和砌築的精度要求降低,磚彼此之間的縫隙加大,完成後無須打磨和水沖,隻要清掃幹淨就可以了。
最簡單的砌法是“糙砌”,使用沒有經過精細加工的糙磚,對精度的要求更低。為了節約材料和工序,也可以在一些較厚的牆内芯使用糙磚,外面再用幹擺或絲縫的方式砌上好磚。
四合院的室内和室外地面都要鋪磚,這個工作統稱為“墁地”,與砌牆相似,也按精細程度分為幾種不同的做法。最細的做法是“細墁”,用于主要房間的室内;其次是“淌白墁地”,用于次要房間的室内;最簡單的是“糙墁”,用于散水、甬路以及其他室外鋪地。(圖8)地面鋪磚之前需要先築墊層,然後再一塊一塊鋪上磚,保證平整結實。
圖 8 散水鋪磚
■ 瓦作
四合院屋頂部分的工程主要屬于瓦作的範疇。為了保證屋面不漏水、不滲水,在鋪瓦之前需要先在望闆上打厚厚一層的灰背,這個過程叫“苫背”。苫背也分若幹層,主要由麻刀石灰、泥背組成,其間摻入大量的麻質纖維,加強整個灰背的強度。
四合院建築有簡瓦和合瓦兩種鋪瓦方式。筒瓦隻有王府和官僚宅第才能使用(圖9),普通民宅隻能采用合瓦。鋪瓦的時候先鋪底瓦,把瓦仰面朝上,一塊壓一塊地向上逐步安設,工匠有個口訣叫“壓七露三”,意思是鋪瓦的時候上面一塊要壓住下面一塊的70%,以求減少滲水的概率。(圖10)當然,實際情況中也經常采用“壓六露四”的方法。
圖 9 筒瓦頂
圖 10 屋頂鋪瓦方式
中國古代的宮殿、佛寺的屋頂上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動物圖案,包括吻獸、垂獸、仙人騎雞、海馬、狻猊等等,而且富有生動的傳說故事。但是除了王府之外的絕大多數的四合院建築的屋頂是不能設置這類的獸件的,最高級的房屋也隻能安裝一條帶有花草圖案的清水脊,其他房屋以卷棚屋頂為主。(圖11)
圖 11 清水脊
北京四合院有着悠久的曆史,作為中國傳統居住建築的典範,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四合院的建築構造和工藝技術,反映出北京民居建築技術所達到的最高水平。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信息宣傳部整理、編輯,更多精彩内容敬請期待下期)
本文來自【中國民族建築】,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