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知識付費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人們對它的态度從抗拒到接受,市面上的知識付費也呈現出“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情況。對于品牌來說,如何打造好一門知識付費課程?本文作者根據自身工作經曆,總結了一些經驗,一起來看看吧。
作為職場人,你一定遇到過這麼一個場景,想買一門知識付費類的課程提升自己,但是發現市面上的課程實在太多了,不知道該怎麼選,到底是選大咖的課,還是選貴的課?
選錯了,浪費錢不說,關鍵啊 還浪費我們寶貴的時間,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煩惱,那今天這篇文章太适合你了。
在我看來,什麼樣的課被稱之一節好課呢我在這裡總結了4個标準?
- 首先最基本的是要讓我們聽得懂,這個看似很簡單,但是難得是如何讓咱們不同層次學員都聽得懂,并且持續抓住學員注意力,讓我們學員始終跟着老師的思路;如果課程能做到這一點啊,那這門課就赢得了我的20分了;
- 接下來除了聽得懂,更重要的是讓學員學得會(一門知識教之前是老師的,教之後是學員的,做到這一點,如果這門課能做到有效的知識傳遞)那麼這門課可以打 50分了;
- 另外我們在上完這門課後,不僅是聽個熱鬧,他還要做到學以緻用,也就是這門課你學完能用上,做到這點這門課可以給80分了。
如果這門課解決上述的問題,并且還能具備場景的遷移,做到一通百通,觸類旁通,那在我眼裡,這毫不誇張的講~就是一門滿分的課程了。
一、“聽得懂”,就是怎麼抓住學員的注意力
一堂課程要想讓我們滿意,前提是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有些課程你會發現什麼呢,我們在聽課的時候啊,往往會溜号,要麼就是聽不進去,很難吸引我的注意力;怎麼評判一個課程具不具備抓住學員注意力的能力呢,這裡有三個小标準?
首先是課程一開始就要有場景的導入,讓我們一聽就覺得,唉?這事和我相關,我必須得聽聽!如果一個課程一開始就沒抓住我們的注意力,那大概率我們也不想再往下聽了。一般有經驗的講師啊,會在這裡加入很多吸引眼球的技巧,調動我們的情緒和注意力;
其次啊課程在講述的時候能夠不斷勾起我們的好奇心,讓我們跟着老師思路往下走,并且引發思考,常用的方法打破認知和反常識法,比如老師常說,唉這個問題你們是不是這麼想的的啊,其實不是這樣,而是那樣的,你們知道這事為什麼嗎? 你看這樣講一下就勾起我的好奇心去思考了。你會發現跟着這樣的老師學,你有一個進度條,向破案一樣一步一步走下去;
最後就是這個老師講課,聽起來很舒服,既沒有高高在上的距離感,又能像朋友一樣和我們有平等的交流感~那種感覺好像是,嘿朋友,你知道麼,我發現了一個了不得的事情,忍不住想要和你分享。 你看 好的講述者是具備這樣感染力,不斷引導我們的注意力。
那麼我們被老師吸引了,并不代表我們就能夠聽得懂。比如講經濟學的課程,聽衆即有經濟科班出身的人也有對經濟學零基礎的小白,課程到底怎麼講,才能讓不同層次的學員在這節課上都有收獲聽得懂呢?
請注意啊~這裡的都聽懂,不僅僅是講的基礎讓小白能聽得懂,更重要的是也要保證科班生也要有收獲,所以這也是考驗這個課是不是好課的重要标準。
一節好課不應該讓淺者覺得其深,也不是應該讓深者覺得其淺。應該是讓淺者覺得其淺,深者覺得其深,它會用一個抽象的模型把這兩種人都裝進去,都能有所收獲。讓剛入門的新手聽完,覺得恍然大悟,哇原來是這樣, 能讓高手聽後一身冷汗,哦!原來我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個事情。
尤其是知識付費類課程,不像在線教育課程有教學大綱,學員水平差距非常大,一個認知就得要讓所有學員都能有收獲~這才是好課;
二、“學得會”,簡單講就是怎麼把人們的已知變成學員的認知
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一個知識明明聽懂了,但是輪到我自己做的時候,我仍然不知道怎麼做?出現這個問題的本質在于啊,老師有時在講課時把已經得到的結論直接傳輸給我們,但是并沒有解決我們當時為什麼不會這個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下次出現類似的問題,我們仍然不會的原因,也就是這個知識,并沒有在我們的大腦中搭建新的認知通路;
因此,一個好的課程首先要知道學員為什麼不會?我們管這個能力叫做“破咒”就是破除學習的詛咒,也就是老師能清楚的知道學員為什麼不會,這個卡點究竟在哪裡;隻有知道學員為什麼不會,才能更好地教會學員。
那知道學員怎麼不會,一個好的課程就會就這這個起點一步步幫助我們學員進行推演,完成從起點到終點認知的搭建,并且一步一步引導,讓學員的認知發生改變,學員就像趴梯子一樣,一步一步向上走,而不是老師直接給出結論,像給了一條繩子,學員很難去攀登。
當一步一步給學員建立了新的認知,此時并沒有結束,好的課程還會就着 這個認知,進行反複刺激,反複的練習,形成增強回路,讓學員不斷去拆解去練習;隻有這樣才能讓學員真正掌握這個知識;
這裡啊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比如我聽過一門課程,叫做如何教小白寫賣貨文案:裡面的課程設計就是按照這個邏輯進行展開的;
第一步,它會告訴我,之所以不會寫賣貨文案,是因為我不清晰“用戶的購買決策路徑” 他首先吧用戶行為決策路徑按照先後分為四步,叫開頭引人注意,激發用戶購買欲望,赢得用戶信任,最後臨門一腳促進行動;你看,這門課一開始,就把我為什麼不會點了出來;
第二步,開始就着這個問題,一步一步搭建路徑,比如在課程裡它講了 開頭吸引人注意,通常可以采用這麼10個方法去寫; 在如何激發用戶購買欲望又給出了五個5個方法(比如對比法、植入法…等等) 在怎麼赢的信任處又給了幾個方法(比如 權威背書法、銷量證明法等等)、最後怎麼臨門一腳促進行動,給出了例如 利用價格錨點、限量法等等) 你看這麼設計 是不是不但告訴了我目标,還給了我去往目标的路徑應該怎麼走;
最後一步為了保證學習效果,老師呢在群裡出題,以紅包的形式做獎勵要求每個人都要寫,比如牙刷應該怎麼寫,耳機應該怎麼寫,大閘蟹應該怎麼寫,不同種類的消費品怎麼寫,學員不但得到了充分練習,還能夠和同學一起賽一賽誰寫的好~這種反複的練習,才能真正幫助學員學得會。
所以啊,好的課程一定要具備産品化的核心交付能力,給你的學員一個梯子,讓他一步一個台階翻越認知的鴻溝。
三、“用的上”,就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
一個好的課程在打磨時老師一定是要問反複的問自己,這堂課,是誰?在什麼情況下?要為我們學員解決什麼樣問題?好的課程不是老師個人的炫技,而是聚焦在怎麼幫助我們學員解決當前遇見的問題; 市面上知識付費類課程啊 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叫做實用性課程,就是教給我們實際的技能;那麼與之相對應的是認知類的課程,就是告訴我們很多道理和知識;
首先我們先來看實用類課程, 好的實用類課程應該是幫學員做減,并且具備很強的目的性。
給學員所見即所得拿來就能用的感覺;這裡我給大家舉兩個例子,之前我們做過的兩門課程,一個叫《office訓練營,從基礎到高手》,這個課程從軟件的入門、講到了基礎設置、從操作學習、講到函數進階,很系統很翔實,我們能理解老師呢想體現學術功底,掏心掏肺給學員最全面最體系的知識點,但是說實話,這樣的大部頭太難為我們學員了,門檻太高了;
另一個課呢就是很聚焦解決目标學員的問題,叫做《每天10分鐘7天學會HR常用報表》從大綱我們也能看到,每一章節都是針對具體工作場景解決一個具體實際工作問題;結果顯然我們學員更願意為後者付費。
好,那說完了實用類課程,我們再來看認知類的課程。你可能會說,認知類的課程光講大道理,是不是用不上啊。其實不然,認知類的課程也是十分有用的,隻不過呢,我們大多數學員啊,缺少把認知轉化成有效行動的能力。那一門好的認知課程啊,講師會在打磨課程時,把認知進行充分的咀嚼,将其變成能指導學員日常生活和學習的指南。
例如得到有一門課,這是一門婦産醫學科。是講婦産醫學原理的,但是這門課的講師啊,把這門認知課進行了打碎和重組,變成從受孕、到分娩、到坐月子的必備寶典,給出了每個家庭能用得上的行動指南。
你看,無論是認知類的課還是實用類的課程,隻有用得上才能夠真正的幫助到我們學員,而不僅僅是聽個熱鬧。
四、“可遷移”可以進行時間和空間的遷移
好~我們來看好課的最後一個标準,一堂好課啊不僅能幫我們解決當下的問題,還能幫我們解決以後的問題,和跨領域的問題,這就要求課程具備可遷移的能力。
比如你會發現,很多課程今天能指引你,可能很快随着時間流逝,行業變化,尤其是互聯網;往往一節課剛出來,現有經驗就已經叠代了,用不上了。
再比如一門課可能解決了你當前的問題,但是你發現當你換行業或者在其他場景時,這些經驗和方法論就用不上了,沒辦法進行套用。
那麼一節真正的好課,不應該隻局限在具體的現象和方法的傳授,更應該聚焦在 提煉可複制的底層認知上,讓這些抽象的認知在學員後續的生活工作中一通百通,觸類旁通。
例如一門講互聯網的産品課,不應該僅僅教授這些成功産品的經驗和細節,而更應該包括聚焦用戶,探求人性底層不變的原理,從而教會學員一個具備可遷移方法論;從而能夠應對時間和跨領域的挑戰。
五、總結知識付費好課的四個标準,也就是四看
第一看,課程是否能抓住學員的注意力,并且不同層次的學員都能有收獲,保證學員聽得懂;
第二看,看課程是否能 破咒 解決學員為什麼不會,以及怎麼搭建學員認知,讓學員真正學得會;
第三看,實用類課程看是否所見即所得,學員拿來就能用,認知類課程是否具備行動指南的能力,保證學員學完用得上;
第四看,看課程具不具備時效性和通用性,有沒有具備可複制的底層認知,可以進行時間和空間的遷移;
關于鑒别知識付費好課,你~ 學會了麼?
本文由 @朱城意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