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用作藍色染料的植物

用作藍色染料的植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7 17:30:54

在藝術層面,我們将紅、黃、藍定義為三原色。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用身邊常見的染料植物來制造紅、黃、藍。3種染料,那麼,我們周圍生活着什麼奇怪而熟悉的染料植物?現在就讓我們看看!

紅色染料植物

如果每個國家都有一種顔色代表自己的民族喜好、個性和文化特色,“紅色”一定是中國的“民族色彩”之一。

茜草

用作藍色染料的植物(盤點大自然中的)1

古代中國知道如何利用一些植物獲得不同程度的紅色。其中,茜草應該是最早進入人類生活的紅色染料植物。所謂“茜素”,就是從茜素的根部提取的顔色。在出土的大量絲綢文物中,茜草染色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如長沙馬王堆一号漢墓出土的紅綢,就用茜草浸染過。

茜草有很強的生命力。它經常出現在山林荒地上,像爬草的藤蔓,令人難忘。有趣的是,茜草的葉子在莖的每個節上通常有4-6片葉子,它們聚集在一起而沒有相互遮擋。當你拿起一根長長的攀緣莖時,葉子的排列是非常有層次的,非常有規律。植物學家把在莖節上同時生長的兩片以上葉子的排列稱為“旋轉生長”。

紅花

用作藍色染料的植物(盤點大自然中的)2

相比之下,紅花的紅色比茜草的紅色更接近我們通常所說的“中國紅”。古人也認為前者更純紅,稱之為真紅。但長期以來,真紅的制備技術落後于茜紅,其價格遠高于茜紅。因為從紅花中提取純紅色是非常複雜和勞動密集的。

原來紅花中有兩種色素:紅色素和黃色素。紅花幹中紅色素的含量很低,隻有0.5%左右,而黃色素的含量隻有30%左右。因此,如果用紅花來生産高純度的紅色,就必須盡量去除黃色素和其他雜質。紅花素的含量如此之低,難怪它曾經和黃金一樣貴。

如何去除黃色素?任何成功的技術都植根于科學知識。首先要把握一個科學的原則:紅花能溶于堿性溶液,但不能溶于酸和水;黃色素溶于水和酸,不溶于堿。可以說,這一原理催生了現代紅花染料的制備、萃取、印染等一系列應用技術。

黃色染料植物

許多中國古代古裝劇用服飾來“告訴”我們,黃色在古代是一種“皇室色彩”,普通人甚至皇室以外的官員都無法使用。

栀子

用作藍色染料的植物(盤點大自然中的)3

栀子是茜草的近親,是茜草科栀子屬植物。栀子果實初入果期呈綠色,成熟時呈黃色。黃栀子果實中含有萜類藏紅花和黃酮類栀子黃色素。

藏紅花和番紅花酸能有效地對羊毛纖維進行染色,而栀子黃色素對羊毛、絲綢等蛋白質纖維具有良好的染色效果,栀子色素易溶于水,說明其制備工藝相對簡單,可以在國内重現古老的“煎煮法”:取新鮮栀子果實,壓碎,在水中浸泡幾個小時,過濾得到黃色染料;或取成熟幹燥的栀子果實,用冷水浸泡過夜,軟化後去皮或壓碎,加火煎煮,過濾後取第一染;然後再煎煮,過濾,重複3-4次。最後,将織物直接放入染色液中,即可獲得健康、環保、無污染的手工制品。另外,我們可以用酸性物質和媒染劑來控制“栀子黃”的深度。例如,添加醋酸可以使“栀子黃”更亮,添加鉻媒染劑可以得到灰黃色,添加銅媒染劑可以得到亮黃色,添加鐵媒染劑可以得到暗黃色。

不幸的是,它很容易褪色。栀子色素對陽光的抵抗力較弱,所以栀子染色的最大缺點是不能暴曬。它最适用于某些室内産品的染色,也可作為其他染料的基料。

(槐花)國槐

用作藍色染料的植物(盤點大自然中的)4

國槐是我國北方的鄉土樹種,是一種染料植物。它和刺槐是表親,都是豆科植物,但槐是槐的一員,刺槐是槐的一員。

國槐花色黃白相間,樹形芳香優美。常被用作行道樹和優良的蜜源植物。用于制備黃色染料的部分通常是含苞待放的花蕾,看起來像稻谷,也叫“槐米”。槐花中的主要色素是媒染劑,需要媒染劑對織物進行染色。因此,煮槐花染色液時最好在湯中加入媒染劑。一般選用明礬或綠明礬有效提取槐花色素。用不同的媒染劑染色,可得到不同的顔色:錫媒染劑呈亮黃色,鋁媒染劑呈草黃色,鉻媒染劑呈灰綠色。煮熟的槐花染料呈橙黃色,與栀子相似,但比栀子更耐陽光。因此,槐花染色技術出現後,栀子的“染黃”狀态不如以前。

藍色染料植物

藍草

用作藍色染料的植物(盤點大自然中的)5

在古代,普通人常穿藍色的衣服,因此對藍色染料的需求量很大。可提取藍色染料的植物也有很多種,古代統稱為藍草,包括蓼科的蓼藍、十字花科的菘藍、五加科的馬蘭、豆科的槐藍等。

早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用手揉搓藍草的鮮葉,他們發現自己的手一開始是綠色的,用水沖洗後逐漸變成持久的藍色,這激發了他們用藍草的鮮葉揉搓和染色紡織纖維的靈感。後來,人們逐漸變“揉”為“泡”。将藍草鮮葉粉碎于容器中,用冷水浸泡去除葉渣,然後将纖維制品扔進容器中浸泡。然後取出晾幹和水洗。為了達到一個深色的效果,他們可以反複浸泡幾次。

藍草葉汁中含有靛藍苷,無色。然而,當它被織物污染并暴露在空氣中時,它會被氧化成靛藍。因此,無論是摩擦染色還是浸染染色,都有必要采集合适的鮮葉。過早或過晚采集鮮葉不利于染色。然而,長期的勞動實踐總能孕育出燦爛的智慧。染色工人們終于注意到,新鮮藍草葉的廢染色液底部的藍色沉澱物經過長時間的發酵後,會産生重新染色纖維的效果。不久,這一觀察和總結,連同連續的實驗,導緻了靛藍制作和自然發酵染色技術的逐漸形成和快速發展,這為明代以後世界藍色布的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