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開頭為什麼是“趙錢孫李”呢?是因為這幾個姓在當時人數較多嗎?其實,當時并不是按照這些姓的人口數量排列的。
為何以“趙錢孫李”四姓開頭
明清文獻記載,《百家姓》是一部關于中文姓氏的作品,形成宋朝初期,而百家姓的前四個就是趙錢孫李,至于為什麼以“趙,錢,孫,李”開頭,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背景。
“百家姓”的“百”是個虛指,按照通行的今本《百家姓》,書裡其實總共收錄有504個姓氏。不過,宋時的《百家姓》收錄的姓氏為411個,後面其實是後人增補過的。
《百家姓》起于宋朝,因為“趙”是當時的皇姓,一國之君,至高無上,所以他引用了當朝皇帝趙匡胤的皇姓“趙”字為第一姓,因此理解這一點的讀者,就明白作者的用意。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國王姓"錢",他治國有方,人們安居樂業,經濟富庶發達,是當時神州最為富裕的地方。後世都很感念的恩德,所以“錢”就放在了第二位。
至于後面的“孫”與“李”,也是當時的皇家的姓氏;“孫”則是宋朝皇室妻妾的姓,“李”是用了當時的後唐皇帝李煜的姓氏。這就是《百家姓》開頭四姓"趙錢孫李"次序的由來。
那麼後世的皇帝們怎麼會買它的賬呢?那當然是要重編的,國家改朝換代,百家姓也要改頭換面。不過以後曆朝曆代新編的百家姓,即便被當朝統治者大力推廣,依然沒能超過宋初本的影響力。
關于姓氏的文化點滴
如今,我們用“百姓”指代平民大衆。但在古時,“百姓”的含義有所不同。根據《辭海》,“百姓”含義有二,一為古代對貴族的通稱,二為戰國後對平民的通稱。
《百家姓》原本隻是姓氏的簡單排列,成句後并沒有特定意義,但有一些句子後來卻演變為成語。比如,“烏焦巴弓”是《百家姓》裡排在一起的四個姓氏,如今常用來比喻物體被“燒得烏黑”。
其實,在宋朝之前,就已經有了關于姓氏的專著,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時代。《百家姓》是“四字經”,而西漢時期,有人曾編纂過一部《姓氏急就篇》,除開頭外,全文以“三言詩”的形式編排,俗稱“姓名三字經”。
《百家姓》問世之後,後人又先後編寫了各種《續百家姓》《增廣百家姓》等。而如今人們見到的《百家姓》,其實不是宋朝時的原本,而是清代的一部《增廣百家姓》。
不過總體而言,對于學習它的孩子們來說,隻用識得這些單子的寫法讀音并記住即可。再加上它輯錄的姓氏較少,都是生活裡最常見的,因而非常容易學以緻用。
在《百家姓》成書并廣泛傳播的宋代,正是商品經濟與市井社會空前繁榮的時代,“百姓”不僅僅是平民,更是“市民”,是社會生活的主體。因此,熟記這些常見姓氏是十分必要的,這樣看來,《百家姓》經久不衰也是理所當然的了。各位看官,您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