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宋元時期南戲的發展

宋元時期南戲的發展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5 10:00:54

導語:南戲是我國戲曲的祖先,它比元雜劇的出現還要早,最早的南戲在北宋末年的時候就形成了。而我們傳統觀念上的認為最早的昆曲,隻是南戲唱法中的一支。南戲本是江浙地區,即溫州片區一個民間特色戲種,南宋滅亡、元朝建立,随着大量的人流遷徙,南戲吸收了中原地區北雜劇的文化,成為我國戲曲發展曆史中重要的一筆。

南戲的誕生之地江浙地區,也就是江南地區,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承接了大量的中原移民。從曆史進程中看,這時候是經濟重心開始轉移,直至宋朝經濟重心完全偏移到江南地區。南戲的内容,大多是因為經濟産生的愛恨情仇,或者是控訴封建禮教的。南戲原記載有幾百首,但是由于時代的原因,現今能書寫在後世的史書上,僅僅剩下5首,或許是古代戲劇在今日的悲劇吧。然而,我們看到,南戲新的衍生物---昆曲,仍然延續着南戲的光彩。

南戲在宋元的時候

南戲的雛形形成于宋朝南下時期,也就是北宋末期。當時宋代的江南地區一直是經濟重心,北宋的兩個皇帝被抓去當俘虜,宋代的人意識到中原地區已經混不下去了,就将朝廷遷移至江南。而江南地區,被迫接受了成為政治中心的事實,民衆普遍不滿,這樣又會有一大堆的問題,且人民的賦稅徭役又會加重,于是,代表當時的民生的南戲開始着手寫這樣的題材。雖然不能明說誰誰誰幹的,但也可以含沙射影。

宋元時期南戲的發展(作為江南地區特色戲劇南戲的鑒賞)1

《趙貞女》又名《琵琶記》

最著名的是《趙貞女》,這篇戲曲比較大膽,不避諱地說出當朝皇帝的姓。故事的内容是趙貞女的丈夫蔡伯喈進京考取功名後貪圖京城的花天酒地,忘記了糟糠之妻,趙五娘在蔡的父母死後進京尋找丈夫,發現丈夫真人,丈夫死皮賴臉不認識,悲憤的趙貞女用馬腳踹死了負心漢蔡伯喈。這裡映射了中原來的皇帝到了江南地區不思進取,不去拯救自己的哥哥、父親,違背了儒家孝敬兄長的觀念。

而禁止這個戲演出的是宋光宗的弟兄趙闳夫,是當時南宋的王爺。宋光宗是南宋的第三位皇帝,當時的杭州,成為南宋的首都已經有62年了。成為一個脍炙人口的戲劇,在尚不發達的古代,還需很多年,由此可見,《趙貞女》在杭州已經是人人皆知。而宋光宗這個人體弱多病,因為李皇後經常對他、太上皇父親、立儲之間挑撥離間,常常畏懼朝廷。而此時對民間不滿的弟兄趙闳夫正好出手,将《趙貞女》作為禁劇,不許演出。

宋元時期南戲的發展(作為江南地區特色戲劇南戲的鑒賞)2

宋時期的勾欄

南戲形成的曆史條件,是得益于宋代得天獨厚的市井環境。宋代的街道,将市井的障礙打通,創造了人人都有可以看劇的條件。南宋當時的首都杭州,就有幾十座瓦舍,專門用于表演娛樂節目,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歌劇,比如雜劇、評說戲、說書、滑稽戲、相撲等等。許多戲院都是要買票進去的,像現在綜藝節目選秀一樣,有着淘汰制、晉級的名伶将成為當時的明星。南戲在這裡生根發芽,吸收了江南地區各色戲種,自成一家。

南北間交流密切,南宋時,北方的商人過來經商,順便帶來了别的民族獨特的文化。南宋滅亡後,元朝統治了杭州,又帶來了元雜劇的特色。元雜劇的滋潤,南戲又迎來了發展的高峰。

元雜劇與南戲的區别

筆者對比了元雜劇《倩女離魂》和南戲《白兔記》。《倩女離魂》講的是一個叫倩女的女孩,一直等自己的丈夫進京趕考後回來。然而她相思成疾,不久就病倒在床上,離奇的是,倩女自己的魂魄找到了自己的夫君,并且陪伴了他三年。夫君錦衣還鄉,倩女魂魄歸位,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宋元時期南戲的發展(作為江南地區特色戲劇南戲的鑒賞)3

《倩女離魂》

《白兔記》講的是一個皇帝的傳奇故事,後漢皇帝劉知遠成為皇帝前和自己妻子李三娘、兒子咬臍郎分離又團聚的事情。本來劉知遠是李三娘父親手下的一個農民。李父有一日看到劉知遠睡覺的時候,有蛇穿通了他的七竅,認為他是一個有用之才,于是将李三娘許配給他,李父不久後去世,家産被分成了三份。

宋元時期南戲的發展(作為江南地區特色戲劇南戲的鑒賞)4

白兔記

李家的哥哥、哥嫂怨恨劉知遠夫婦,就派劉去看守有瓜精的瓜園,劉知遠成功戰勝了瓜精,得到兵書寶劍等的戰利品,"下面石匣裡面,頭盔衣甲,兵書寶劍。我劉知遠喜的是兵書。"于是遠赴外地從軍,屢戰屢勝,成為了有成就的将軍,别人都是"官人"、"官人"地叫。而留下來的李三娘,就沒這麼幸運了,她被迫幹着不該幹的活,哥哥和哥嫂強迫她簽休書。李三娘分娩的時候還是用牙齒咬掉了臍帶,叫自己的兒子為"咬臍郎"。本來,這個嬰兒本該是被人淹死的,好心的窦公答應了李三娘的請求,将這個嬰兒帶去找他的父親劉知遠。

孩子就在劉知遠的撫養中長大,父親帶着兒子回去尋母。母親的哥哥覺得自己的妹妹是一個比較好的勞動力,于是告訴他們不知道在哪裡。直到有一天,一隻白兔吸引了兒子的注意力,白兔跑到母親的身邊,一家人才得以團聚。

元雜劇書寫篇幅較南戲小,南戲更像現在的電視劇,而元雜劇更像是電影。就著名的《倩女離魂》、《窦娥冤》、《漢宮秋》通篇下來,隻有"四折",元雜劇很多由宮調發展起來的,或者是以前的唐傳奇小說變成戲劇,比如《倩女離魂》。而南戲叙述比較自由、長短不一,《白兔記》有32個篇章,"南戲之祖"《琵琶記》更厲害,有42個篇章。

宋元時期南戲的發展(作為江南地區特色戲劇南戲的鑒賞)5

元雜劇的代表《窦娥冤》

元雜劇開始時都有一個锲子,例如《漢宮秋》是寫昭君出塞的事情,開頭的锲子相當于介紹背景,開頭寫邊塞的風光"氈帳秋風迷宿草,穹廬夜月聽悲笳",然後交代吐蕃與漢朝聯姻的種種。《窦娥冤》。想必我們耳熟能詳,開頭的锲子交代的是窦父經曆家庭成員相繼去世、戰亂流離失所,身無分文,為了以後能給女兒窦娥更好的生活、實現自己考取功名的夢想,将女兒賣給蔡婆婆當童養媳。開頭第一句"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不須常富貴,安樂是神仙"道出了古代普通老百姓樸素的夢想,拉近了觀衆之間的距離。

南戲出場第一出開頭是一個"副末",有的是講述這個劇的來曆,《琵琶記》是交代自己這部劇的原創,"論傳奇,樂人易,動人難……原來是這本傳奇"出自唐傳奇,講秀才功成名就之後抛棄糟糠妻的故事。《拜月亭記》的副末是烘托此時的氛圍,抒發世事無常,人在時間、空間的變化中承受的無奈。 "輕薄人情似紙,遷移世事如棋。今來古往不勝悲,何用虛名虛利?遇景且需行樂,當場漫街共銜杯。莫叫花落子規啼,懊恨春光去矣。"副末上完,就交代故事的大概,這樣可以抓住觀衆好奇的心,接着看下去。或者說有些觀衆會不耐煩一部劇有這麼長,提前交代之後,心裡有個底,劇情進展到哪裡也會一目了然。

且說人物方面,元雜劇講究的是個人表演,一有主角上場,這就說明,接下來的事情就輪不到配角了。主角會一唱到底。比如《倩女離魂》中,家人得知倩女的丈夫中舉了,去看看卧病在床的倩女怎麼樣了,這時候倩女的魂魄就唱起來了"妾身倩女,自與王生相别,思想的無奈,不如跟他同去,背着母親,一徑的趕來。王生也,你隻管去了,争知我如何過遣也呵!",接下來就進入了演唱曲調的部分"越調-鬥鹌鹑"講述的是倩女魂魄尋找郎君不經意間就走過萬水千山,"紫花兒序"講述的是倩女擔心找不到丈夫時候的焦急。期間都是一人獨白,一直唱到尋找到王君為止。

南戲都是有情感的交流,得益于江南地區商業發達的特點,商業都是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多處有大篇幅的對話描寫,讓人物性格躍然于方寸戲台之間。而真正寫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則是以多段的詩歌代替。比如《白兔記》中的劉知遠去參軍的時候,多是描寫外面的景物,前行并州的道路上,劉知遠"渡水登山",前行的道路艱苦,感慨"何時到并州",身邊的野草閑花、漁翁釣叟的田園風景并不能讓劉知遠平靜内心,他感慨外面的世界更加兇險"在家不道生身好,出外方知行路難。"

宋元時期南戲的發展(作為江南地區特色戲劇南戲的鑒賞)6

通過白兔找到李三娘

從行文的風格上,元雜劇是從中原地區過來的,自然帶有北方特有的高昂。像《倩女離魂》中尋找丈夫一段,借助了《天淨沙 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你觑遠浦孤鹜落霞,枯藤老樹昏鴉。聽長笛一聲何處發,歌[矣欠]乃,橹咿啞。"

南戲是南方地區溫婉的代表,筆鋒偏向細膩,表現出江南的風味。第21回,李三娘分娩後,想到自己和劉知遠成婚時候的樣子"奴今拜賀椿萱,念奴家生居陋室微賤,想前世共結良緣非淺。夫妻美少年,雙雙拜謝天。"第29回,劉知遠為國家擊退了敵人,接受皇帝冊封後回家的場景"金梧飄墜,纨扇懶揮。牛女會佳期,隻見丹桂飄金蕊,風傳香韻美。遙望着碧天如洗,遙望着碧天如洗,萬裡月揚輝。"此時,劉知遠心中隻想接自己的妻子回家。

南戲的發展

現今仍存在南戲的影子的是昆曲,昆曲源于南戲中的一個"昆山腔"。南方語系普遍比北方多,比如在南戲誕生的江南地區,盛行的是吳語。僅僅作為參考,上海話和溫州話的發音不一樣。

明朝時期,改革家魏良大膽将周邊方言語系混合,昆曲形成了獨立出來的我國古老特色曲目,相對于國粹京劇而言,他的唱法沒有京劇這樣洪亮,可以将背景音樂作為陪襯那種。相對來說軟綿綿的,和吳侬軟語的說話方式很像,如果先前沒有什麼了解,會覺得感覺上面的名伶吃了好幾個聲音,昆曲唱法偏低沉,民間稱呼昆曲為"水磨調"也是有這個原因的。

宋元時期南戲的發展(作為江南地區特色戲劇南戲的鑒賞)7

昆曲

當時昆曲在江浙地區還是很發達的,傳說,一有新的昆曲上演,全城的人民都會湧到戲台前面買票觀看。古代的時候,為了方便男女之别,還會設有"女台"。以前的昆曲演員,就如同現在的流行明星。

結語:魏晉南北朝的江南地區,承接了經濟重心的部分轉移,到南宋在杭州建立首都。江南地區吸收了中原現今文化,并加上了它自己獨有的特色,成為我國傳統曆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南戲已經消散在茫茫的曆史中,我們也不要悲歎繁華的逝去,事物的發展過程不是由我們決定的,但是,我們也感歎南戲的遺存—昆曲,還在發揮着南戲的餘熱。

昆曲現今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已經上升到國家的高度。昆曲的繼承人,不再是單純的民間找師傅好好學,而是國家調配資源支持昆曲的發展,像江蘇已經成立了戲劇學院,培養傳承中華文化的後人。雖說昆曲已經回不到以前的輝煌了,然而經過後輩的努力,在全球化沖擊如此強盛的今天,代表江南的傳統戲劇必定會發揚光大。

參考資料

《白兔記》

《倩女離魂》

《趙貞女》

《拜月亭記》

《窦娥冤》

《漢宮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