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爾文
公元2022年8月25日
數據-信息-知識-智慧(下集)
2.
好奇心、知識、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哲學、智慧
語言文字(語文)是用以“傳遞信息”的,這些信息對應的是人腦當中的内容,這些内容以“概念推理”的形式,通過語文傳遞出去。
人們想要傳遞給後人的,這些大腦當中的内容,是什麼呢?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知識”。
為什麼傳遞“知識”呢?
因為“知識”對人往往具有建設性(建設性:積極促進事物發展的性質)的作用和價值,而我們每個個體的生命都有限,死亡讓我們需要将“希望”寄托在以後的下一代人類的身上。對後世的人們好,讓人類的種族、基因,能夠更好地延續、發展下去,我們會希望提供“建設性的知識”給後人們,希望他們帶領人類文明能夠好好發展延續下去。
“知識”是用于解決問題的結構化的“信息”。
人類一路走到今天,一路都在不斷地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人們不斷研究歸納總結出來許多“用于解決問題的結構化的信息”,也就是“知識”。當人們在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的時候,這種“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人的“智慧”。
人類最初是如何獲得“知識”的呢?
自古以來,人類都在不斷地探索這個世界、宇宙,這種探索的動力,源自于一種動物本能——好奇心。
來看《百度百科》對于“動物本能”的概念定義:
“動物本能”是指:動物按預定“程序”(程序:事物發展的既有次序和脈絡以及方式、方法)進行的一系列行為活動;其“意義”(意義:作用和價值)是:維持動物種族生存、繁殖後代。
來看《百度百科》對“好奇心”的概念定義:
“好奇心”是指:喜歡探究“仍不了解事物”的心理狀态;是動物對某事物的全部或部分屬性處于認知空白的狀态時,本能地想添加此事物的屬性在認知當中,這種内在心理,就是“好奇心”。比如:雞肉有沒有能提供生存能量的屬性、可不可以吃?
“好奇心”是進化中生存的必備條件,包含:動物至少要知道,哪些東西有可以提供能量的屬性、可以吃?哪些動物屬于天敵,有吃我的屬性,見到要跑?
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産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
不僅僅是人類才有好奇心,其它動物也會有,比如:貓。俗話說“好奇心害死貓(The Curiosity Will kill A Cat)”,貓的好奇心就很重。
對于人來說: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内在動機之一,是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
在“好奇心”的推動下,在“動物本能”圍繞着“生存”和“繁衍”的力量的推動下,人類去探索這個世界、宇宙,将探索到的成果用語文記錄下來,進行分享傳遞…… 這些探究總結歸納所得到的理論,其實便是一些“用于解決問題的,終将結構化的信息”,也就是“知識”。
為什麼是“結構化”的信息?因為這些信息都是來自于我們去探索宇宙,或者是探索宇宙當中的某些組成部分而獲得的,因為一切都存在于宇宙當中,我們探索宇宙而得到的這些信息其實都是對應着宇宙當中的某些組成部分,而将宇宙當中的各個部分整合起來,将會逐漸還原出來一個“整體的宇宙”。
宇宙其實是一個最大的系統,前面我們講過了,“系統”是由各個“要素”之間“連接”起來,所形成的具有“功能或目标”的整體。組成“宇宙”這個“最大系統”的各個部分,其實就是“系統”當中的各個“要素”,而“系統”的“要素”之間一定有“連接”,我們探索宇宙所獲得的各種信息,其實是對應着這個“宇宙系統”當中的各個“要素”的,所以這些看似碎片化的信息之間其實都是有着關聯的,因為“要素”之間是有“連接”的。
這個“宇宙大系統”的“功能或目标”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去想想這個問題的答案,比如:“目标”是“成為宇宙”,“功能”是“生出萬物,讓一切萬物運動演化下去”…… 這些關于“系統”的“目标和功能”不一定是唯一标準答案,也許你可以找到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可以是人去賦予的邏輯成立的答案,這個“賦予答案”的過程,更像是你要去找到:這些“要素”之間“連接”起來,組成的“整體”,這個“整體”具有着什麼樣的“功能”呢?或是具有什麼樣的“目标”?你可以去思考,找到邏輯成立的答案即可。
既然探索宇宙所獲得的各種信息之間都是有相互關聯的,它們是對應着宇宙整體當中的各個“組成部分”,也就是“宇宙大系統”當中的各個“要素”的;這些“要素”之間是有關聯的、有“連接”的,當系統當中的各個“要素”之間存在“連接”,所呈現出來的這種——“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搭配和排列”的這樣一副“畫面”,這個“畫面”所呈現出來的,就是這個系統的“結構”!
什麼是“結構”?
來看《百度百科》對于“結構”的概念定義:
“結構”是指: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每個“系統”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連接”,都可以視作為:每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各個要素之間的連接”是不是相當于“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因此,可以說任何“系統”都是“結構性”的!
我們探索宇宙所獲得的各種信息,對應着宇宙當中的一部分内容,最終這些信息數量累積起來,彼此連接起來,将會為我們還原出一個更加完整的、整體的宇宙,這是存在于我們大腦認知當中的“宇宙模型、宇宙圖譜”,這個我們腦海當中的“宇宙模型、宇宙圖譜”同真實的客觀宇宙一樣都是一個“大系統”。“系統”就是具有“結構性”的,所以出自這個“大系統”的、對應着這個“大系統”當中各個組成部分的這些“信息”,也應當是“結構化”的,我們需要将這些信息“結構化”,才能讓我們逐漸還原出來一個“整體的宇宙”,也就是在我們腦海當中還原出來一個更加完善、更加完整的“宇宙模型、宇宙圖譜”,不然我們獲得的這些“宇宙信息”就是零散的、雜亂無章的,就像一堆散亂的拼圖拼版根本沒有拼接起來,我們就無法獲得拼圖拼完整時候所呈現的那副“整體的圖畫景象”,“散亂的拼版”和“正确拼接完成的完整拼圖”必然是不同的狀态,“我們腦海當中散亂堆砌的信息”和“完整完善的宇宙模型”也必然是不同的狀态!所以正如我們要捋清楚各個拼版之間的聯系,将散亂的拼版正确拼接起來,才能獲得“完整的圖畫”,我們也需要将各種散亂的宇宙信息之間的關系捋清楚,正确拼接起來,這個過程也就是将這些信息“結構化”的過程,這樣我們才能還原出來宇宙系統的結構,才能理解宇宙系統的結構,才能還原出來一個更加完整、完善的“宇宙模型、宇宙圖譜”。而這些“結構化的信息”就是“知識”。
來看《百度百科》對于“結構化”的概念定義:
所謂“結構化”是指:将逐漸積累起來的知識加以歸納和整理,使之條理化、綱領化,做到“綱舉目張”(抓住要領,條理分明)。
“知識”是逐漸積累的,但在頭腦中不應該是零散和孤立地堆積的,而應該是有組織、有系統的,知識點按層次排列,而且知識點之間有内在聯系,具有結構層次性。
以上是解釋了,為什麼這些探索宇宙所獲得的信息應該是“結構化”的,因為這些信息對應着這個宇宙,這個宇宙是一個“大系統”,“系統”都是具有“結構性”的,“系統”當中的内容(要素和連接)是可以“結構化”地呈現的,因此這些對應着“宇宙大系統”的内容的信息,也是可以“結構化”的,也應當是“結構化”的。
這些對應着“宇宙大系統”的“結構化的信息”,就是“知識”,知識的内容是對應着這個宇宙的。
探索這個“宇宙大系統”,所形成的結構化、系統化的“知識觀點體系”,就是“宇宙觀”,也叫“世界觀”。
為什麼說“宇宙觀”就是“世界觀”呢?
因為“宇宙”其實就是“世界”。
“宇宙”是指:所有的時間和空間,以及在這些時空當中所包含的一切事物的總和。
來看《百度百科》對“宇宙”的概念定義:
從“物理學”維度(維度:思維角度)所指的“宇宙”,被定義為:所有的空間和時間(統稱為“時空”)及其内含;包括各種形式的所有能量,比如“電磁輻射、普通物質、暗物質、暗能量…”等,其中“普通物質”包括“行星、衛星、恒星、星系、星系團、星系間物質…”等。“宇宙”還包括影響物質和能量的物理定律,如“守恒定律、經典力學、相對論…”等。
從“哲學”維度所指的“宇宙”,被定義為:所有的空間、時間、物質等,及其所産生的一切事物的統稱,是物質的整體,是“物理學”和“天文學”的最大研究對象,哲學上“宇宙”又叫“世界”。
再來看《百度百科》對“世界”的概念定義:
中文當中的“世界”一詞,來源于佛經,其中“世”指“時間”,“界”指“空間”,廣義上的“世界”一詞,指的是“全宇宙”。
可以看到:“世”是“時間”,“界”是“空間”,“世界”是“時間和空間之和”,這同“宇宙”的概念定義“一切時空之和”基本相吻合。
所以我們說“世界”和“宇宙”其實是同一個意思,“世界觀”就是“宇宙觀”。
探索這個“宇宙大系統”,所形成的結構化、系統化的“知識觀點體系”,就“世界觀(宇宙觀)”。
而這些關于“世界觀(宇宙觀)”的理論學說,就是“哲學”。
來自《百度漢語》對于“哲學”的概念定義: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
來自《百度百科》對于“哲學”的概念定義:
“哲學”是對世界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研究的學科,是關于“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其實《百度百科》和《百度漢語》當中的詞條内容,随着時間可能是會發生改變的,在我寫現在這篇文章的大約一年以前,那時候我寫的另一篇文章當中同樣有收錄《百度百科》和《百度漢語》當中所查到的關于“哲學”的概念定義,當時查到的概念定義是這樣的:
“哲學”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研究的學科,是關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學說。
大家可以看到,距今一年以前我查到在《百度百科》當中對于“哲學”的概念定義,與我現在寫這篇文章的當下所查到的《百度百科》當中對于“哲學”的概念定義,已經出現了一些内容上的不同,區别在于:
之前的版本:“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學說。
如今的版本:“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之前的版本是羅列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這些内容,而如今的版本隻概括為“世界觀”,并沒有再羅列出“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這些内容。
其實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這兩個版本的概念定義,在我看來都是正确成立的,因為“世界觀”也就是“宇宙觀”,宇宙是包含了所有的一切在裡面的,也就是說:“世界觀”其實可以看作是包含了“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甚至是更多的内容在其中的。
因為“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都是和“人類”相關的内容,這是關于“人類的價值觀”、“人類的人生觀”、“人類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就是——研究的對象是“人”,是和“人”有關的内容;而“人”本身就是“宇宙”當中的一部分,所以“宇宙觀”當中也應當包含“與人有關的觀點理論”,這些“與人有關的觀點理論”也就涵蓋了“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在其中。
所以《百度百科》曾經對于“哲學”的概念定義版本,羅列出來“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這些内容,這樣的羅列方式固然能讓讀者對于“哲學”所包含的内容,能夠理解得更細緻一些,而現在的概念定義版本說“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理論體系”,已經沒有羅列出“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來,但其實也沒毛病,因為“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本身也可以視作為是“世界觀”當中的一部分内容,甚至“世界觀”當中還包含了更多其它内容在其中,所以“現在的概念定義版本”更加濃縮地将“哲學”概括為“是關于世界觀的理論體系”,這也是沒有問題的。
什麼是“世界觀”呢?
世界觀
要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世界觀”,大家可以閱讀《世界觀》一書,作者:理查德·德威特。
《世界觀》
來自《世界觀》對“世界觀”的概念定義:
“世界觀”指的是一個“觀點體系”,其中不同觀點如同拼圖的一塊塊拼版一樣相互聯結。也就是說,“世界觀”并不僅僅是一些分離、獨立、不相關的觀點的集合,而是一個不同觀點相互交織、相互關聯、相互聯結的“體系”。
在這裡強調了“世界觀”是一整套“觀點體系”。“體系”可以看作是“系統”在另一種語境下的更合适的稱呼,同樣也是包括三種構成要件:要素、連接、功能或目标。
“世界觀”這套“觀點體系”當中的各個“觀點”就是“要素”;各個觀點“相互交織、相互關聯、相互聯結”,這就是“連接”;“功能”是讓我們逐漸建立起越來越完善、完整的“知識體系”、“智慧體系”,讓我們擁有更全面發展的智慧;“目标”是讓我們在大腦當中逐漸建立出來一套更加完善、完整的“宇宙模型、宇宙圖譜”,這套“宇宙模型、宇宙圖譜”的内容所對應的,就是真實客觀世界當中的“整個宇宙”,這套存在于我們頭腦當中的“宇宙模型、宇宙圖譜”,其實就是我們的“世界觀”。
來看看《百度百科》對“世界觀”的概念定義:
“世界觀”也叫“宇宙觀”,是人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是人們處在不同時間、不同位置時,對世界的認識。“世界觀”建立于一個人對自然、人生、社會和精神的 科學的、系統的、豐富的認識基礎上,它包括“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曆史觀、物質觀、運動觀、時空觀”等。“世界觀”不僅僅是認識問題,而且還包括堅定的信念和積極的行動(關于“如何行動”的部分,就關系到“方法論”了,“方法論”就是:關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
再看看《百度漢語》對于“世界觀”的概念定義:
“世界觀”也稱“宇宙觀”,指人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自然觀、社會曆史觀、意識觀、人生觀、道德觀、科學觀…”等,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就是“哲學”。
現在我們對于“世界觀”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了,雖然在《百度百科》和《百度漢語》當中沒有強調“世界觀”作為“觀點體系”的這種“系統”的屬性,但是我們要知道:“世界觀”是一套“觀點體系”。這套“觀點體系”用語文表達出來,所呈現的理論,就是“哲學”。
當然在“世界觀”當中,其實還包含有“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等等這些内容,這些也是“哲學”的研究對象。
什麼是“價值觀”?
什麼是“人生觀”?
什麼是“方法論”?
方法論
“方法論”我們剛才有說到了,來自《百度百科》的概念定義:
“方法論”是關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是關于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說明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說明“怎麼辦”的問題。
“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标的“理論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
“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并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
總結來說,“方法論”是關于“如何解決問題?遇到各種問題應該怎麼辦?”…… 這樣的理論,由這些理論所構成的“理論體系”。
在《百度百科》的概念定義當中也提到了“方法論”是一套“理論體系”,也就是具有“系統性、結構性”的。
“方法”是指:為獲得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與行為方式,包含途徑、步驟、辦法…等;指關于解決問題的門路、程序等 。
人生觀
來自《百度百科》對于“人生觀”的概念定義:
“人生觀”是指:人們對于“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作用、價值)”、“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它決定着人們實踐活動的價值取向及目标、人生道路的選擇,也決定着人們的具體行為模式和對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觀”的制約。
“人生觀”主要是通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體現出來的。
“人生”是指:人的一生。
來自《發展心理學》對于“人生觀”的概念定義:
“人生觀”是人們對于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目的”是指:人究竟為什麼活着?
“人生态度”是指:人怎樣對待人生?
談到“人生觀”,除了要涉及“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外,還要談及“對人生的評價”。
“人生的評價”是指:人如何活着才有用、有價值(即:有意義)?
在“人生觀”中,“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對人生的評價”是相互聯系的統一結構。
所以“人生觀”可以總結為:是以“人為什麼活着?”、“人應該怎麼對待人生?”、“人如何活才有用、有價值?”這三種問題的論述論證理論作為“要素”,它們相互連接、相互聯系,而構成的一個“觀點理論體系”。
并且在《百度百科》的概念定義當中也有講到:“人生觀”是“世界觀”這個“更大的觀點理論體系”當中所包含的一個“較小的觀點理論體系”,是“世界觀”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大系統”當中所包含的“較小系統”。
價值觀
“價值觀”也是一套“觀點體系”,它也是在“世界觀”這套“更大的觀點體系”當中的其中一部分内容,也是“大觀點體系”裡面所包含的“較小觀點體系”,是“大系統”裡面所包含的“較小系統”。
“世界觀”是:人對“整個世界”的看法和觀點的系統性集合,所形成的“觀點體系”;那麼“價值觀”就是:人對各種事物的“價值”的看法和觀點的系統性集合,所形成的“觀點體系”。
既然是對于各種事物的“價值”的看法和觀點,那什麼是“價值”呢?
“價值”這一抽象概念,從不同的維度(思維角度)出發,在不同的語境當中,其所指向的概念内涵(概念的内在内容,即:這個概念是什麼?)可能會有不一樣……
比如:從“經濟學”的維度去看,“價值”是指“商品的一種屬性”,它代表該商品在交換中能夠交換得到其它商品的多少,這通常通過貨币來衡量,成為“價格”;而在某些語境當中,比如我說:“這本書很有保存價值”,這裡的“價值”是指“用途、積極的作用”。
對于字面上的同一個“概念”,不同人可以從不同維度去看、去定義,各自使用時候的場景、語境也會有不同,使得字面上的同一個“概念”也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概念定義的版本。
比如“人格”這個概念:
我們常常說“人格平等”,其實這是從法律維度去講的“人格”,這個“人格”是指:“自然人(生物學意義上的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體資格的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法律賦予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或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摘自《百度百科》);也就是說:法律賦予每個人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以及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是人人平等的。
而從心理學的維度去講的“人格”就是另一個概念内涵。
在《百度百科》當中,對于心理學上的“人格”的概念定義是:
“個體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社會适應中,行為上的内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征”。
在《基礎心理學》當中,對于“人格”的概念定義是:
“人格是各種心理特性的總和,也是各種心理特性的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它都影響着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使他具有區别于他人的、獨特的心理品質”。
可見,從心理學的維度出發,《百度百科》和《基礎心理學》當中對于“人格”的概念定義,都是在描述着同一種東西,隻是表達方式有不同。
上面舉了“人格”這個概念作為例子,讓大家看到:字面上的同一個概念,不同人從不同維度出發,可能會給出不同的概念定義的版本,正如字面上同樣是“人格”這個概念,“從法學的維度出發”與“從心理學的維度出發”是指向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内涵的。
“價值”這一概念,也是如此。
不同人從不同的維度去看待,或者在不同的使用語境中,對于“價值”的概念定義可能會有不同。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價值觀”當中的“價值”是指什麼,我整理了一些《百度百科》當中對于“價值”的概念定義的内容分享給大家:
“價值”指:正面積極的作用。
“價值”泛指“客體”(客體:存在于“主體”之外的客觀事物)對于“主體”(主體:對“客體”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即:有意識的人)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有用性。
“價值”屬于“關系範疇”,表示“客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聯系,是指“客體的屬性和功能”能夠滿足“主體需要”間的一種“效用、效益、效應關系”。
舉例說明:某些事物(客體)的屬性和功能,對于我(主體)來說,它對“滿足我的需要(滿足主體需要)”表現出來了積極正面的作用,那麼它對我來說就是“有價值”的。這個“積極正面的作用、效用、效益”越大,就越有價值,反之就越沒有價值。
那麼大家是否對“價值”這個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呢?
而“價值觀”就是我們去衡量、去判斷“各種事物的價值”,然後再将“各種事物的價值”進行比對,我們要去衡量出:哪個事物、哪個選項的價值更高?哪個事物、哪個選項的價值更低?
然後我們就能夠做選擇:選擇更高價值的、更好的選項。
這些我們去“衡量、判斷事物價值”的理論,以及“比對各種事物價值高低”的理論,以及“如何在各種價值之間做選擇”的理論,它們相互聯系而構成的一套“觀點理論體系”,就是“價值觀”。
“價值觀”是一套關于“價值判斷”的“理論體系”,幫助我們更好地去做選擇。
來自《發展心理學》對于“價值觀”的概念定義:
“價值觀”是個體以自己的需要為基礎,在對事物的“重要性”進行評價時,所持有的内部尺度。
來自《百度百科》對“價值觀”的概念定義:
“價值觀”是基于人在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
“價值觀”是指:用以區分“好”與“壞”的标準,是根據個人内心的尺度進行衡量和評價的,這些标準都可以稱為“價值觀”。
至此,相信大家對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已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些關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的理論學說,就是“哲學”。
哲學
在中國古代,本沒有“哲學”這個概念,也沒有哪位思想家被稱作“哲學家”,“哲學”這個詞是後來從西方傳入中國的,起初是用來翻譯一個英文單詞“philosophy”,而英文當中的“philosophy”是來自于拉丁文的“philosophia”,而拉丁文的“philosophia”又是從希臘文“Φιλοσοφία”演變而來。
所以追溯到源頭,“哲學”本是一個源自古希臘的詞語,這個詞語原本的意思是:“熱愛智慧、追求智慧”。
“Philosophia”,它是由“philos”和“sophia”兩個部分構成的,其中前部分是動詞“philein”,意為“愛、追求”,後部分是名詞“sophia”,意為“智慧”,合在一起變成“Philosophia”,是指“熱愛智慧、追求智慧”。
熱愛智慧、追求智慧、擁有智慧。
因此“哲學”是關于“智慧”的理論學說。它源自于人類對智慧的熱愛,對智慧的追求,源自于人去探索宇宙萬物,獲得了各種知識,逐漸完善了“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這些理論通過概念推理的形式、用語文表達出來,便是一系列的“哲學理論”,這些“哲學理論”也是幫助他人獲得“智慧”的理論。
因此,可以說“哲學”是幫助人們獲得“智慧”的理論學術。
你想擁有“智慧”,那就需要去完善你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你将你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用語文表達出來,呈現出來的這些理論,就是“哲學”。
“智慧”讓你能夠運用知識而更好地解決問題。你的認知水平、知識儲備,讓你能夠“知道”,這需要“世界觀”,你能夠有“判斷力”,需要“價值觀”,你解決各種問題需要有相應的方式方法,這是“方法論”。
這些都将體現為你具有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生活中,“智慧”體現為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