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奉節縣就是縮小版的重慶市。這裡指的是城市地形,符合山城的地理構造。
奉節位于重慶市東部,有“重慶市東大門”之說。它東鄰巫山縣,南接湖北省恩施市,西連雲陽縣,北接巫溪縣,是一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的曆史名城。
奉節山城海拔跨度200-800米,是重慶主城山地落差的兩倍。
濱江都市風貌好不落伍,科幻電影裡的未來城市摩天建築的高空連接,于奉節十分尋常,陡坡梯道密布其間,堪稱“立體魔幻的移民新城風貌”,也有媒體曾稱其是“挂在山坡中的縣城”。
在我剛抵達奉節的當天,便被一座高達12層樓的空中過道所震撼。這種震撼是文字難以形容的,隻有親身體驗,才會懂得何謂“立體”、“8D科幻”等。
有趣的是,在這座天橋的兩端分别是1樓和12樓。當地人說,這天橋的高度其實不止12層樓高,可能要20層樓。
就在我以為這是當地“網紅天橋”時,不由發現類似建築在奉節處處可見,是當地人日常生活出行中最普遍的高空過道罷了。“真是少見多怪”,不由暗歎。
不論是在重慶主城還是奉節境内,都是因地制造出來的建築,此類天橋比比皆是,并不特殊。隻是對生活在平原或海拔較低的城市的人來說,有幾分新奇罷了。
當我沿着江邊朝夔門大橋方向走去的時候,沿途幾處落差極大的建築體令我歎為觀止,甚至是“目眩”、“恐高”的感覺。
據了解,自三峽水庫蓄水以來,奉節人口的不斷增加和庫區環境容量之間産生了矛盾。為了擴展空間,奉節的建築隻能往高邊坡、高切坡上建。
值得一提的是,奉節遷建的過程是整個三峽庫區中曆時最長、變化最多、确定最難、争議最大、影響最深的案例(沒有之一)。這一切都源于奉節特殊的地理環境、地質構造。
奉節位于長江三峽庫區腹心,屬四川盆地東部山地地貌,長江橫貫中部,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境内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8.3%,僅有少量平緩河谷平壩。由此可見,奉節遷城、建城是多麼不易,且屢次搬遷。
奉節境内的大部分建築都建在超過60度的高邊坡、高切坡上。并且在高邊坡建設高層(超過10層),甚至30多層的超高建築現象,遠超于其他庫區縣城,早在10多年前就有“挂在山坡上的縣城”的說法。
在這樣特殊的地理環境中多次遷建的奉節,自然就有了本地人習以為常的高空天橋,外地人驚歎不已的“網紅建築”。
其中,有這麼一處建築群令我難忘,稱得上是“網紅建築”了。它們依山體而建,風光古樸、典雅,且與周邊建築顯得“格格不入”。這便是位于奉節縣城中心的步雲街。
據了解,步雲街建于1999年,屬于三峽移民工程中奉節新建縣城第一批建築群,現狀住戶多為奉節老縣城一級門面戶。移民搬遷後步雲街業态以小型賓館為主,夾雜其他如雜貨販賣、小餐館、美容店等行業。
步雲街,有“平步青雲”之意,加之此街依山而建,呈梯狀,以爬坡為主。整個街道大概分五段,最高段最短。
盡管每段之間有平坦街道,但從“街腳”一路朝“街頂”,爬階梯是少不了的。步雲街最高點開口處為小型城市廣場。
深入其中,綠樹成蔭,光線較暗。裡面十分尋常,有休息平台、樹陣、花台等匹配,并無其他特别景觀。
但航拍之下,景觀大變,教人有一探究竟的獵奇心理。街道兩側是白牆灰瓦的統一建築群,中間是樹蔭,人行梯步掩映其間。
這些建築群乍看之下,頗似徽派建築馬頭牆。但有說法其涵蓋了巴蜀民居建築元素,比如“批檐”、“撐弓”、“吊瓜”等。對此沒有深究,有了解的朋友不妨留言分享,我願深入學習。
步雲街的建築群體适合遠觀和高處俯視,内部環境如之前所言,較為昏暗。其夜色不錯,乘坐赤甲1号夜遊奉節,它是其中的一段景觀呈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