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看着對面的樓,突然一個想法冒出來:跳下去!這個想法,把英子吓壞了!這種沖動好像完全不受控。
29歲的她,精神恍恍惚惚,注意力很難集中,頻頻出錯,被公司辭退,心情更加糟糕,加上疫情突然被封在家,對她來講,簡直是雪上加霜。實在受不住了,跟家人到醫院就診。
被診斷為重度抑郁症,英子和媽媽的反應截然相反。她瞬間覺得自己好像輕松了許多,而她的媽媽一臉的不相信。跟大夫說:孩子從小到大我們也沒怎麼逼她,對她也沒什麼要求,孩子要什麼我們都會盡量滿足。我們家也很民主的,什麼事都會和孩子商量着來,這樣的家庭環境又怎麼會的抑郁症呢?
問題到底出在哪?
我們不妨來看一個場景:
孩子:我今天很累,不想出去跑步了。
家長:你怎麼這麼沒有毅力,堅持鍛煉才能身體好啊。你看你老生病。
孩子:可是我今天沒力氣,不想跑
家長:你多跑一跑不就有力氣了嗎?你看XX家的XXX,人家天天出去鍛煉,身體多好
孩子:他是他,我是我
家長:這點事你都幹不好,你還能做好什麼事?
孩子:你能幹好,你怎麼不去跑。天天盯着我幹嘛?
家長:那我跑了,你又不跑,你身體不還是那麼差嗎?
孩子:你想跑就去跑,我不想跑就不跑!
家長:那我做的飯我吃,你别吃!
這樣的場景很常見。在這樣的生活中,孩子感覺自己是很糟糕的。好像父母是沒逼自己鍛煉,對自己也沒什麼要求,反而是自己辜負了父母的一片好心。但是無論自己做什麼,父母好像又都不滿意,總是令他們失望。看到父母為自己操心,孩子也想努力讓他們開心,但是真的無力完成。他們越是做不到,内心越是充滿了内疚和自責。
生活中類似的情形還有很多:例如要不要吃蔬菜,要不要按時睡覺,什麼時候洗澡,什麼時候可以看電視?每當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時,父母總是會以過來人的經驗,提供一些無比“正确”的建議和解決辦法,期待孩子會執行。當孩子無法滿足父母的期望時,父母就會流露出一些失望與責備。就會覺得,我付出了這麼多心血,孩子反而不知道感恩。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表達了自己的需求,他說自己很累,不想跑步,但是父母并沒有認真對待孩子的需求。他們雖然最後也沒有強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去做,但是他們非常堅定的表達了運動是應該的,不運動是不好的。有時所謂的民主,也不過是父母提供a和b兩個選項,讓孩子選擇其中一個,孩子不能提出自己的選項c。
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個家長“自認為的好”解決方案。這樣的情形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重複,孩子的意願一直在被否定。無法按照自己的願望生活。就會對自己和生活缺乏掌控感,從而産生無助又無望的絕望感,形成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态。習得性無助不是懶得做,而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而無法去做。認為即使自己做了也不可能得到好的結果。這也是形成抑郁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建議看看《戰勝抑郁》一書)
如何遠離習得性無助
1培養效能感和控制感
先從小事做起,培養自己的效能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小目标,隻要稍作努力便可達到的。例如打掃房間。這樣可以充分體會目标完成後的喜悅和成就感。把目标細化,清晰化,可以提高執行力,更容易完成。等一個個小目标完成後,會對未來更有信心,更期待。
2給予包容和鼓勵
要允許自己犯錯,當經曆失敗,遭受挫折時,要無條件的接納和鼓勵自己。
分析失敗的原因,學會接納和疏解自己的負面情緒。
3建立積極的思維模式
遇到事情,多要往積極方面去想,就會擁有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如果經常用消極想法去解釋和思考,就會擁有消極悲觀的思維方式。用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來解釋失敗,客觀分析失敗原因,認識到失敗是暫時的,會受外界不穩定因素影響。
如何讓“做”跟“說”一樣容易?得訓練。建議抑郁症的朋友可以看看李宏夫老師
《情緒自救》這本書,幾次深呼吸就能止住負性垃圾的“情緒平衡法”,以及随時關注呼吸的觀息法練習,都是協助自己覺察習得性無助的習性,同時逐漸做到接納、培養健康積極心态的好幫手。如此,焦慮、抑郁也就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