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M成為了橫跨各個領域的大佬,被人戲稱是“除了上帝,什麼都造”。
|作者:阿晔
|編審:蘇睿
似乎是一夜之間,口罩變成了硬通貨。
人們不僅學會了怎樣分辨N95、普通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還迅速點亮了口罩怎麼戴、怎麼摘、怎麼扔,甚至怎麼做的技能。
在買不到口罩的這些日子裡,人們總是格外想念3M。
1月29日,針對口罩緊缺問題,3M公司CEO邁克·羅曼做出回應:“我們已經啟動了7天24小時全産能生産,以保證口罩供應。”
這個消息振奮人心,但同時也加深了大衆心中的一個誤解——3M就是一個生産口罩的公司。
事實上,口罩隻是3M龐大帝國中極其渺小的一塊業務,小到連财報都不會對口罩銷量進行披露。
作為一家市值近千億美元的公司,3M涉及的領域包括工業、化工、電子、電氣、通信、交通、汽車、航空、醫療、安全、建築、文教辦公、商業及家庭消費品。甚至産生了一種說法:全世界一半的人,每天直接或間接都要用到3M的産品。
或許有人會對這個說法嗤之以鼻,但不能否認的是,3M早已滲透進人們生活裡的方方面面。從透明膠帶、便利貼,到錄音磁帶、投影系統,甚至是高速公路上的反光标識、滑雪服裡的保溫材料,無不源自3M的發明。
3M曾自得地表示:(人們)每天起床,3米之内就一定能看到3M的産品。
這些竟然是3M發明的
一切得從118年前說起。
在美國淘金熱接近尾聲的1902年,5個年輕人聚到了一起,合夥開了一家采礦公司。他們給公司取名為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明尼蘇達礦業和制造公司),三個詞都是M開頭,簡稱3M。
·3M的5位創始人
然而,創業不易,再加上5位創始人都不太懂礦石開采,公司賠得一塌糊塗。無奈之下,他們決定尋找新的商機。
1914年,他們推出了第一個獨家産品——研磨砂紙,随後升級為幹濕兩用砂紙,可以降低汽車制造過程中的粉塵污染,從此名聲大振。
·3M砂紙
3M第二個足以改變世界的産品是透明膠帶,而它的出現同樣是因為工人的需求。
當時,修車工人要對汽車剮蹭部位進行噴漆,因為不能噴到汽車完好的地方,所以隻能用布把完好的地方擋着。可惜,布并不牢靠,導緻最終的補漆效果也不好。
1925年,3M裡一名叫理查德·德魯的員工注意到了修車工人的這個煩惱。他想,自己或許可以發明一種膠帶,能很好地擋住不需要噴漆的位置。
經過一番研究,他還真造出了這種用在汽車上的隔離膠帶。之後,他又以此為基礎,發明了家喻戶曉的世界性産品——透明膠帶。
不過,一開始,3M并沒料到透明膠帶會有今天。他們隻是将透明膠帶當做防潮密封條,推銷給面包店、雜貨店和肉聯廠。直到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人們才将透明膠帶當做廉價家庭修複工具使用。
這一用不得了,美國人民發現這小小的透明膠帶竟然是種萬能工具。直至今日,透明膠帶依然是每個家庭的必備品。
3M另一個颠覆性的發明是便利貼,其背後的故事更是充滿戲劇性。
上世紀70年代,3M的研發科學家史賓斯·西爾弗想發明一種黏性很強的膠,結果萬萬沒想到,卻意外搞出了一種黏性很弱的膠。這種膠雖然黏性不大,但好處是可以重複使用。西爾弗左思右想,也沒想到它可以用在何處。
不過,每個發明都像是自己的“孩子”,西爾弗沒放棄,并堅信這種膠有用武之地。于是,他就和做研發的同事開會商量。
事情就是這麼巧,參與會議的研發人員中有一位是唱詩班的熱心成員。幾天後,他在教堂練習贊美詩時,因用來标記詩集頁數的紙條總是掉落感到非常煩躁。此時,他靈光乍現——西爾弗的弱性膠水也許能解決這個問題。
由此,便利貼橫空出世。而這個看似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小玩意,後來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記錄事情的方式。
“15%規則”帶來的無所不能
能成為百年老店,3M憑的就是超強的創新能力。
截至目前,3M已累計開發近7萬種産品,擁有11.8萬項專利。在福布斯全球創新公司評比中,3M曾高居第三,僅次于蘋果和谷歌,且力壓特斯拉。
在3M位于明尼蘇達州的總部大樓上,清晰地寫着“Curiosity is just the beginning(一切都是從好奇開始的)”。
當然,有了好奇還不夠,還得有去探索的時間和金錢。
3M因此有了一個著名的“15%規則”——研發人員每星期可以拿出15%的工作時間來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隻要你有新主意,你就可以向公司求助資金,甚至不用管這些方案是否會直接有利于公司。
當一個看起來有希望的構思出現時,3M更是不遺餘力地去支持:為構思者提供一個風險小組,包括了來自生産、銷售、營銷、财務、法律部門的員工;給風險小組提供章程,保證員工在項目研究期間免受來自上級或管理人員的打擾,而在項目失敗時,也要保護員工免受外人指摘。
如果風險小組取得了一些成就,就給他們頒獎;如果他們不幸失敗了好多次,自己不想再繼續下去,可以就地解散,回到各自原先的崗位上。
這種解決了後顧之憂的創新管理模式,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3M的便利貼、第一款紗布等都是在這種模式下産出的成果。
這也引得不少互聯網公司仿效。比如谷歌,幹脆把“15%規則”升級成了“20%規則”。
但3M的特殊之處是,創新并非是刻意得來的。他們并沒有事先規定一個重點,然後在這個重點領域去開發相關技術,而是恰恰相反,員工因好奇去嘗試發明,有了技術之後,3M再為這種技術去尋找可以應用的市場。比如前面說過的透明膠帶就是得益于此。
也正是這種“不務正業”“摸不到重點”的創新方式,讓3M成為了橫跨各個領域的大佬,被人戲稱是“除了上帝,什麼都造”。
錄音磁帶、錄像帶、無碳複寫紙、幹銀式膠卷、投影系統,都是他們發明的;
用于高速公路的第一塊反光标識、用于電子顯示器的增亮膜,同樣出自他們之手;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的登月之旅中,在太空艙内穿着的靴子,鞋底是用3M的合成橡膠造的;
更硬核的産品是防彈頭盔和防彈擋闆,美軍最新配發的号稱目前防護性能最強的IHPS戰鬥頭盔也是3M公司的産品……
這才真是隻有你想不到,沒有3M做不到。
口罩大王是如何煉成的
3M生産口罩的曆史已有50多年。
1967年,有了無紡布和靜電纖維濾棉的專有技術,3M開始琢磨生産防塵口罩,以幫助采礦、冶煉等行業的工人應對惡劣的職業環境。
17年後,3M中國有限公司注冊成立,成為在經濟特區外成立的中國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同時,3M開始向國内工廠銷售工業用安全防護口罩,客戶同樣是來自礦産、鋼鐵和造船廠等重工業。
很多年裡,3M在中國普通消費者群體中幾乎沒有存在感。
一切在2003年發生改變。“非典”期間,不少醫護人員用的口罩、防護服以及醫用消毒水都是3M的。而在老百姓心中,醫護人員就代表着專業和權威。因此,他們用的口罩自然成了大家的放心之選。
不過,盡管“非典”讓3M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了品牌印象,但真正讓其迎來爆發的,其實是10年後的霧霾。
2013年,霧霾席卷全國。民衆一下子就認識了PM2.5的威力,談之色變,而當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出門戴口罩。
此時,3M抓住機會,将其他地區工廠的口罩全部發往中國。因為“非典”時種下的“種子”,所以霧霾驟起時,無數消費者毫不猶豫地選擇了3M。那一年,3M在中國賣了1億美元的口罩,并迅速“吃”掉了中國90%的市場份額。
這之後,在很多中國人的意識中,3M就成了一家生産口罩的公司。但實際上,這是一個誤會。
如今的3M分為四大主要業務部門:安全及工業品、交通及電子、醫療健康、消費品。前兩者才是3M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合計占總收入比例超過60%。而口罩隻是這個千億帝國中極小的一個部分。
也正是因此,當下這波疫情并不會對3M整體的銷售額産生大的刺激作用。
近年來,3M一直在與“持續性的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作鬥争,而且已經多次試圖通過裁員與資産剝離來重振業績。該公司預測2020年盈利将不及預期,因此計劃在全球裁員1500人,涉及所有業務、職能和地區。
看來,3M要想再現昔日輝煌,任重道遠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十一中秋節,我們在民和七裡寺花海等你哦!
,
202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