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道:《西遊記》中龍族的地位很低,燭龍和應龍聯手打得過孫悟空和金翅大鵬雕嗎?
《西遊記》當中的龍族地位是蠻低的。四海龍王觐見玉皇大帝像是九品芝麻官面聖的感覺,小心翼翼的。王母的蟠桃會上還有龍肝鳳髓,鎮元子掏出一根七星鞭,居然還是龍皮的。這個主要是由于神的地位太高,按照《說文解字》對于“神”的定義:天神,引出萬物者也。也就是說神是指可以創造萬物的,即便《西遊記》當中的神沒有此等威能,但大緻也可以說明他們的生命階層要比人類更高。而龍族雖然也有莫大威能,但是那隻是對于人類而言的,他們的生命階層和人類是一緻的,依舊是比神要低一層。所以龍族在神面前,是寵物、是食材……
那麼作為龍族當中可以算是最強大的兩種龍族,燭龍和應龍的地位又如何呢?其實燭龍和應龍都沒有出現在《西遊記》當中,這兩種龍可以說是龍族當中最早出現的兩個強者了,被記載在了《山海經》當中,而在此之前,龍族不過是被人類豢養的野獸而已。
應龍
《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不得複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在最早關于應龍的記載當中,應龍殺蚩尤和誇父,同時還有控雨之能。其戰鬥力則顯示殺蚩尤與誇父。相傳誇父為巨人一族,曾經幫助蚩尤打黃帝,被黃帝所敗,但是我們聽到的神話傳說當中,黃帝和蚩尤都是上古人族,黃帝也是後來才飛升的。那麼他們戰鬥力怎麼算呢?我找了找,記載也比較雜亂,那就采用同樣出自《山海經》當中的對于誇父的記載去對比吧:
《山海經·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按照這個說法,不是追逐太陽,而是和太陽賽跑。而後能夠喝光黃河、渭河的水,以及可以将手杖化作桃林的威能。說到太陽的話,在《西遊記》當中出現了一個太陰星君,是月亮的星官,孫悟空對她還是恭恭敬敬的。那誇父與太陽賽跑是不是與太陽星君比賽呢?如此說來的話,誇父就算比不上太陽星君,也不會差太遠吧。而應龍又能夠殺死蚩尤和誇父,實力想必是在孫悟空之上了吧。
根據《文選》的記載,天有九龍,應龍有翼。應龍是九龍之一,而且跟一般的龍不同的是,應龍是有翅膀的。根據東漢文學家王逸對《楚辭》:“應龍何畫”的注解來說“神龍以尾畫地”與《拾遺記》當中“黃龍曳尾于前”,還有順天府志載“黃龍五采曰應龍”等等文獻記載的描述,在古人認知當中,黃龍就是應龍。《史記正義》記載黃龍之神,主雷雨之神;《荊州占》記載“勾陳者,黃龍之位也,太一之所妃也。”我們大緻可以判斷出,應龍就是天神太一的妃子。(對的,應龍是母系的,孫思邈在《房中補益》中還記載說黃帝飛升成太一君,而應龍就是他的妃子)同時在《淮南子》的記載當中顯示“(女娲)乘雷車,服駕應龍,道鬼神,登九天。”作為女娲的坐騎,我想人家實力總不能比啥文殊菩薩之流的坐騎實力還差吧?所以打孫悟空應該玩一樣?
燭龍
《山海經》中記載:“鐘山之神 ,名日燭陰 ,視為晝 ,瞑為夜 ,吹為冬 ,呼為夏。不飲 ,不食 ,不息 ,息為風。身長千裡 ,在無啟之東。
對于應龍的記載,是為龍,是神獸。而對于燭龍的記載,比較的雜亂,在漢朝之前被尊為是神,而在漢朝之後認為是龍,是以為龍神一體的神靈。在《山海經》的記載當中,燭龍是縱鐘山之神,住在北方極寒之地,身長千裡。睜眼為白天,閉眼為黑夜。吸氣為冬季,呼氣為夏季,能夠呼風喚雨。可以說是一個掌握晝夜更替,四季輪回,氣候變化的神靈了。
對于燭龍的解說,說法也是衆多,有認為他就是太陽的,有認為他是祝融的,因為燭龍和祝融的音相似,也有人認為他是屬于開辟神(開天辟地的神靈),因為古時記載盤古也是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喜為晴,怒為陰。
根據袁珂先生在《中國古代神話》的描寫,燭龍是一位時序之神,其神力與盤古等同,有開天辟地的資格,但是他的神格是不如盤古的,獸化高于人格化。畢竟女娲傳說還是人身蛇尾的,燭龍是人首龍身。(還有傳說記載無足……那跟蛇身有什麼區别呢……)
但是從實力來看的話,碾壓金翅大鵬鳥不成問題。畢竟還有記載,應龍生了麒麟和鳳凰。而金翅大鵬鳥還是鳳凰所生,也就是說應龍還是金翅大鵬鳥的祖輩,而燭龍比應龍還要強大,在欺負人了都……
原諒我找不到《山海經》描述的人首蛇身的燭龍……這兩張圖,一點都不霸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