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昆腔下周将赴京展演?兼容并蓄、敢于創新,從古至今都是川劇一大特點明清時期,高腔、昆腔、胡琴、彈戲四種聲腔陸續從全國各地傳入四川,為川劇所吸收,與本土燈戲一同組成川劇五大聲腔,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魅力川劇記者昨日從市川劇研究院獲悉,川劇兼容并蓄的代表性成果“川劇昆腔(簡稱川昆)”,将首次在北京亮相,下周四,著名川劇藝術家曉艇、陳巧茹、劉芸、許明恥、任庭芳等将聯袂赴京參加為迎接第九個文化遺産日而舉辦的川昆經典劇目展演屆時,《鴛鴦譜·巧配》《牡丹亭·遊園》《紅梨記·醉隸》和《繡襦記·教歌鬧街》4折好戲,将在恭王府大戲樓輪番上演昨日,記者分别采訪了省川劇藝術研究院院長杜建華和“二度梅”陳巧茹,了解到昆腔和本次展演背後的故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川劇昆腔下周将赴京展演?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兼容并蓄、敢于創新,從古至今都是川劇一大特點。明清時期,高腔、昆腔、胡琴、彈戲四種聲腔陸續從全國各地傳入四川,為川劇所吸收,與本土燈戲一同組成川劇五大聲腔,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魅力川劇。記者昨日從市川劇研究院獲悉,川劇兼容并蓄的代表性成果“川劇昆腔(簡稱川昆)”,将首次在北京亮相,下周四,著名川劇藝術家曉艇、陳巧茹、劉芸、許明恥、任庭芳等将聯袂赴京參加為迎接第九個文化遺産日而舉辦的川昆經典劇目展演。屆時,《鴛鴦譜·巧配》《牡丹亭·遊園》《紅梨記·醉隸》和《繡襦記·教歌鬧街》4折好戲,将在恭王府大戲樓輪番上演。昨日,記者分别采訪了省川劇藝術研究院院長杜建華和“二度梅”陳巧茹,了解到昆腔和本次展演背後的故事。
晚清川劇吸納昆腔 優雅帶着潑辣
如今昆腔已是川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外來聲腔,昆腔是如何融入到川劇中的?杜建華告訴記者,川劇中的昆腔源自江南一帶的蘇昆,據文獻記載,清代中後期,廣采博納的川劇将當時的“流行歌曲”昆曲聲腔納入自己的聲腔體系,川昆正式誕生。
“明清時期,昆曲是全國流行歌曲,四川人也同樣喜歡。其實川劇在當時四川已極為流行,但還是用一如既往的開放姿态吸收了昆腔。昆腔傳入四川之初是保持原貌演唱,後來到清朝晚期,随着專業昆班解散,部分昆腔藝人進入川劇班社,将一些昆腔戲帶入川劇,同時,不少民間戲曲班社除演川劇外也兼唱流行昆腔。”杜建華介紹說。
昆腔融入川劇并非生硬移植,演唱語言首先有了變化,蘇州話變成四川話。盡管從許多演出上看,川昆主要伴奏樂器仍沿用昆曲的笛子,打擊樂也使用音色清脆秀雅的蘇鑼蘇缽,但實際上川昆在昆曲的韻味中還融入了川人的潑辣。陳巧茹告訴記者,即使是同一段戲,用昆曲或川劇昆腔演繹,風味也大不相同:“前年我在成都圖書館和昆曲名家分别演繹《牡丹亭》,我演的川版杜麗娘明顯和昆曲版不同,一招一式都是柔美中有潑辣,有了很多四川特色,雅俗共賞,可看性更強了!”
罕有完整川昆選段 名角精彩演繹
昆腔最初進入川劇,一般是将一折昆腔戲連戲帶腔整個搬來演唱,但與川劇不适應的現象逐漸顯露,因此,昆腔大多數被川劇藝人改為川劇的高腔或胡琴、彈戲來演唱,僅保留一兩支昆腔曲牌,常用昆腔曲牌起腔,稱作“昆頭子”。陳巧茹告訴記者,川劇中“昆頭子”不少,但完整的昆腔很稀有,本次赴京展演特意挑選出昆腔唱段較長的4折,但其中最長的也不過二三十分鐘。川昆首次赴京展演是川劇界盛事,因此參演曲目和演員的選擇格外重要。陳巧茹介紹說,選出這4折的原因不僅是因為昆腔唱段較長,也是因為川味兒濃郁,而且能夠充分展示著名川劇“三小”——小生、小旦、小醜的藝術魅力。
記者獲悉,參加本次展演的演員皆是大師級川劇名家,曉艇是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陳巧茹、劉芸都曾兩度榮獲梅花獎,同時陳巧茹和任庭芳都是國家級非遺川劇代表性傳承人,著名醜角大師許明恥也曾斬獲國内外衆多大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