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老子的道與莊子的道

老子的道與莊子的道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8 09:43:49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道家思想經典:《莊子》,前一篇文章,我們分享了《莊子·秋水》,解讀了其中莊子的“辯證思維”,莊子這一篇中,提出了很多著名是思想和金句。

老子的道與莊子的道(老子說有天道有人道)1

比如: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 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等等,都是莊子和老子道家思想的精華。

01

這一篇《莊子·秋水》被譽為是可以和《莊子·齊物論》相提并論的一篇,其中除了對道家“辯證法”的經典論述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今天我們要分享的,莊子對道家思想的核心“道法自然”的深刻闡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老子的道與莊子的道(老子說有天道有人道)2

什麼是道?

老子在《道德經》地二十五章中,闡釋了他對道的理解。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就是著名的道家思想中的“四大法”,老子說,在天地存在以前,就有一個東西渾然而成。它無形、無體、無聲;既看不見,又聽不到,摸不着。它不生不滅,獨立長存,而永不改變;周行天下,不覺倦怠,而無所不在。世上一切的事物,莫不靠它才能生生不息,它可說是萬物的母親了。

這樣玄妙的東西,我實在不知道它的名字是什麼,實在沒辦法,隻好稱之為:“道”。如果要勉強給它起個名字的話,也隻能稱它為“大”。大到沒有極限,便不會消逝;沒有消逝,才稱得起遠;雖然遠,卻仍能自遠而返。所以說,道是最大的;其次是天;再則為地;次則為王。宇宙中的四大,王也是其中之一。但這四大顯然是各有範圍,各有差等。人為地所承載,所以人當效法“地”的規律;地為天所覆蓋,所以地當效法“天”的規律;天為道所包含,所以天當效法“道”規律;道以自然為歸,所以道當效法“自然”,我們可以稱之為“自然之道”。

老子的道與莊子的道(老子說有天道有人道)3

02

這是老子道家思想中非常精彩的一篇,“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出自這裡。而莊子在《莊子·在宥》中也說:

“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另外,《莊子·天運》中,對道的理解也非常深刻,有和老子異曲同工之妙。莊子說“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 孰居無事推而行是?”莊子是在說,天是自然運轉的嗎?地是自然靜止的嗎?日月是争逐循環的嗎?是誰主宰它們的?是誰掌握那法則的?又是誰來日夜推動的呢?是由于機關的操縱?還是真有自然的運行?莊子并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在後面幾段,他以“天樂”的描述法,談到自然的運行,“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包裹六極。汝欲聽之,而無接焉。

所以,不管是老子還是莊子,都認為“道”才是自然界中至高的法則,道是萬物的本原,是萬物的規律,所以,“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與莊子的道(老子說有天道有人道)4

03

而莊子在《莊子·秋水》中,對道家的這種思想也進行了深刻的闡述,莊子還是借用“北海之神”和“河伯”這兩位虛拟人物的對話,來闡述自己的思想。他說“知道者必達于理,達于理者必明于權,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意思是說,懂得道的人,必定通達條理,通達條理的人必定明白權宜,明白權宜的人不會因為外物而傷害自己,保存至高天賦的人,火不能燒傷他,水不能淹沒他,嚴寒酷暑不能損傷他,飛禽走獸不能侵害他。這并不是說他敢于接近這些東西,而說他能明察秋毫,擅處禍福,謹慎進退,因此什麼都不能夠傷害他。

莊子說,自然存在于内心,人為則表現在外,天賦本性就安立于自然之中,了解到人的一切行為舉止都是發自自然本性,那麼就可以進退屈伸自如了,就可以回歸本性,從而體悟到道了。什麼是人為?什麼是自然?北海之神說,牛馬生來就隻有四隻腳,這就是自然,給馬套一個馬勒,給牛鼻穿個孔,就是人為。所以,不要以人為去摧毀自然,不要用巧智去破壞自然,不要為貪婪而追逐名聲。謹守這些道理而不違背,就可以回歸真實,達到“自然之道”的境界。

莊子還以兩個故事來闡述了得道之人的境界和快樂。

04

第一個故事:公孫龍和魏牟

老子的道與莊子的道(老子說有天道有人道)5

公孫龍向魏牟說:“我從小就學習古代聖王之道,長大以後懂得了仁義的行為。能夠把事物的不同與相同合而為一;把一個物體的質地堅硬與顔色潔白分離開來;能夠把不對的說成是對的,不可的說成可的;能夠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夠使衆多善辯之口理屈辭窮:我自以為是最為通達的了。但如今我聽了莊子的言談,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論辯比不上他呢,還是我的知識不如他呢?現在我已經沒有辦法再開口了,冒昧地向你請教其中的道理。”

魏牟靠着桌子深深地歎了口氣,然後又仰頭朝天笑着說:你不曾聽說過那淺井裡的青蛙嗎?井蛙對東海裡的鼈說:‘我實在快樂啊!我跳躍玩耍于井口欄杆之上,進到井裡便在井壁磚塊破損之處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裡泥水就蓋住了我的腳背,回過頭來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蟲、小蟹和蝌蚪,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的快樂!再說我獨占一坑之水、盤踞一口淺井的快樂,這也是極其稱心如意的了。你怎麼不随時來井裡看看呢?’

老子的道與莊子的道(老子說有天道有人道)6

東海之鼈左腳還未能跨入淺井,右膝就已經被絆住。于是遲疑了一陣子之後又把腳退了出來,把大海的情況告訴給淺井的青蛙,說:”一千裡的距離,不足以描述它的大;八千尺的高度,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時代十年裡有九年水澇,而海平面沒有上升;商湯的時代八年裡有七年大旱,而岸邊的水位不會因此下降。不因為時間的短暫與長久而有所改變,不因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減,這就是東海最大的快樂“。

淺井之蛙聽了這一席話,驚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

魏牟接着說:你公孫龍的才智還不足以了解是非的境界,卻還想去察悉莊子的言談,這就像驅使蚊蟲去背負大山,驅使馬蚿蟲到河水裡去奔跑,必定是不能勝任的。這和那井底之蛙有什麼區别。你聽過壽陵的少年去邯鄲學走路的故事嗎?他沒有學會别人走路的本事,卻忘記了自己原來的走路的方法,結果之好爬回家。現在你還不盡快走開,你就會忘掉你原有的本領,而且也會失去你本來的專長。公孫龍聽了這一番話之後,張口結舌無法作聲,于是慌慌張張地逃走了。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公孫龍(約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是趙國人,著名的名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公孫龍能言善辯,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其主要著作為《公孫龍子》是名家思想的經典作品。顯然,莊子通過這個故事來說了,經過公孫龍能言善辯,通達明理,但隻是“不知是非之竟”,沒有領悟到自然之道的人而已。

05

第二個故事:莊子婉拒楚王之請

老子的道與莊子的道(老子說有天道有人道)7

有一天,莊子在濮水邊垂釣,楚王派遣兩位大臣先行前往緻意,說:“楚王希望把國家大事交托于您。”莊子手把釣竿頭也不回地說:“我聽說楚國有一神龜,被殺死的時候已經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裝着它,用巾飾覆蓋着它,珍藏在宗廟裡。這隻神龜,是甯願死去為了留下骨骸而顯示尊貴呢,還是甯願活着在泥水裡拖着尾巴呢?”兩位大臣說:“甯可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裡爬。”莊子說:“你們走吧!我還想拖着尾巴在泥地裡爬行呢!”

好了,今天我們通過分享著名的《莊子·秋水》這篇内容,講解了莊子對于“自然之道”的理解,也講解了得道之人的幸福和快樂。什麼是自然之道?就像莊子說的:

“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 為乎?夫固将自化。”

萬物的生長,就像快馬奔馳,一舉一動都在改變,無時無刻不在遷移。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一切都會自己變化。自然之道就是“順其自然”。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