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
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一 古琴
琴,是一種渾身上下都充滿着文化内涵的樂器。僅從琴形而言,就可說是通身韻。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像征天地。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制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隻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于羑裡,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
二 古琴的構造
1.琴面
為能充分振動,面闆一般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質木料制成。向内外側呈瓦弧形,與底闆膠合而成琴。古琴的周身髹以生漆與鹿角霜粉屑(或瓦灰)調和的底胎,幹透磨平後多次擦拭生漆而成。琴面木材須選料精良,紋理梳直勻稱。若能覓得古桐木、古廟大梁懸鐘之木,或古代棺椁老木更佳。琴面内腹斫成膛腔,在龍池、風沼處留有微微隆起的納音。一般常見設有兩根音柱(天柱、地柱)連接着面闆底闆,傳導振動。
2.琴弦
琴面從外向内由粗及細縛弦七根,古時琴弦用絲質制成,今多用鋼弦。如果弦繞至雁足時圈數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線接續增加弦的穩定。
3.琴徽
一弦外側的面闆上嵌有十三個圓點的标志,稱為徽。徽多用螺钿制成,考究者也有用金、銀、玉、石等質地的材料精制而成。徽的點位實為弦的泛音振動節點,自然而成,其音律為純律。在按音彈奏時則作為按音音準的參考。
4.嶽山
在琴面右側頭部8—10厘米處橫嵌的一條硬木,稱為嶽山。用硬制木制成。
5.蠅頭及蠅頭的打結
用弦頭的一端繞結而成,并位于嶽山頂端系連絨扣的弦結,稱為蠅頭。因兩小圈形如蠅頭而得名。打結時不宜過大過小以求美觀。
6.絨扣及絨扣的搓撚系結
連接蠅頭與轸子的絲絞稱為絨扣,絨口一般用稍粗的真絲絲線搓絞而成,具體方法:擇12—14根50厘米左右或更長的單股絲線,固定一端(在無任何幫助的情況下,可用牙齒咬住一端),雙手掌心相對,左手向上、右手向下搓撚絲線的另一端。待絲繩起疙瘩後,一手捏緊搓撚的一端,另一手将疙瘩揉勻,再将絲繩對折合攏,順勢搓緊絲繩,形成自然的繩絞,尾部打結以防松散。
在蠅頭打結和絨扣系結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琴弦打結蠅頭的一端約有6—7厘米長、由絲包纏的部分,這部分切忌漏出結外,以免影響琴弦的充分振動(剩餘的端頭部分待打好蠅頭結後剪去)。上好弦的蠅頭應置于嶽山頂上的中部,不可向左超出嶽山,否則音色必然木讷。也不可過于向右低垂,以免影響弦音的升高。其關鍵在于轸頸部絨扣的調節,絨扣頭部的長短适度,及對絨扣繩絞伸縮彈性的估計。
7.琴底
常見多用梓木、塞木等硬質木料制成,起反射音響的作用。基本上呈平面形(也有與面闆膠合的一面斫成向上微凹狀)。
8.龍池、風沼
底闆的中部和尾部,各有一個大小不一的長方形或圓形的洞孔,中部大的稱龍池,尾部小的稱風沼。
9.雁足
在龍池與鳳沼之間近風沼(約琴面的九徽)處,有兩隻支撐琴體和系縛琴弦的腳,稱為雁足。因須承重力,雁足都用堅實木料制成,因系琴弦故與底闆的锲縫必須嚴密牢固。
10.轸子、轸池、護轸
轸子系絨扣調節琴弦松緊長度、改變音高之用。多用紅木、紫檀等堅韌耐磨的木料制成。中心頭尾穿通,頸部旁側有一斜孔與中心孔相通,側孔斜向頂端。考究者孔口呈鈍狀,頂部孔端微微向中心凹陷。底闆上儲放轸子的淺平凹槽,稱為轸池。底闆琴頭兩側向下垂凸的部位稱為護轸,保護轸子免受外力碰擊。
三 教學視頻
必需視頻,每天一條貼近生活的實用視頻。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搜索“必需視頻”關注我們~
必需視頻緻力于打造實用類教學視頻,包括美食、健身、樂器、茶文化、美容、戶外和嬰幼兒護理。
大家更希望看到我們更新哪類視頻呢?歡迎留言參與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