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出品方/作者:華創證券,王薇娜)
一、現狀:相比美國和日本,中國餐飲市場規模近年來快速增長,但不管是人均餐飲消費金額還是連鎖化率對比美日仍有差距相比美國和日本,中國餐飲市場規模近年來快速增長,在 07 年超過日本,13 年超過美 國,18 年突破 4 萬億大關,達到 42716 億元人民币,2019 年達到 46721 億元人民币, 2010-2019 年 CAGR 增速為 8.42%,20 年受到疫情影響,社零餐飲同比-16.6%至 39527 億元,21 年同比 18.6%至 46895 億元。對比之下,日本餐飲市場規模近十年呈現下降趨 勢,2010-2019 年 CAGR 增速為-2%,2019 年日本餐飲市場規模為 2030 億美元(約 12912 億人民币,大約是中國餐飲市場規模的 1/3),美國餐飲市場規模近十年增長緩慢, 2010-2019 年 CAGR 增速為 3.17%,2019 年美國餐飲市場規模為 6044 億美元(約 38443 億人民币)。
中國人均餐飲消費金額對比美日仍有差距,但近年增長較快:2016-2019 年中國和美國人 均餐飲消費均呈現增長趨勢,日本人均餐飲消費則 2012 年後開始下滑。日本和美國人均 餐飲消費遠高于中國人均餐飲消費,但差距逐漸縮小,2015-2021 日本人均餐飲消費約 1500 美元,是中國的 3 倍左右,美國則大于 3 倍。
日本和美國人均食品服務消費高于中國,但是差距不斷縮小,當前約為 3 倍,2010 年日 本人均食品服務消費額約中國的 7 倍,美國約為中國的 5.5 倍,2019 年時,日本人均食 品服務消費額約中國的 3 倍,美國約為 3.5 倍。日本人均食品服務消費額自 2013 年開始 下滑,2006-2013 年 CAGR 為 1.22%,2013-2019 年 CAGR 為-1%。 日本恩格爾系數自 1970 年開始下滑,1995-2013 年一直在 23%左右,2014 年春季日本實 行消費稅增稅之後,國民消費偏好趨于節儉,兩人以上家庭平均消費支出不斷減少,耐 用消費品支出被壓縮,疊加食品漲價,剛需的食品類消費支出不斷提升。
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數據,日本兩人以上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 1998/1999 年左右達 到頂峰,之後因為金融危機,泡沫經濟破裂的影響開始下滑,2017 年後月度人均可支配 收入緩慢提升,2020 年時基本恢複到 1998 年水平。
中國餐飲連鎖化率近十年持續提升,目前約為 18%,2021 年日本餐飲連鎖化率為 50.8%, 美國餐飲連鎖化率為 58.3%,均遠高于中國,但是日本美國連鎖化率均包含便利店出售 的餐食,而便利店幾乎均為連鎖(日本當前便利店連鎖化率為 99.5%,中國便利店連鎖 化率為 71.7%),拉高了整體餐飲連鎖化率,若剔除便利店,美國餐飲連鎖化率約為 30%, 日本連鎖化率我們測算也大緻相仿,在 30%左右。
對比中日美,從飲食結構,文化原因,外部經濟環境等因素,我們都認為中國的餐飲發 展路徑或與日本更為相似,首先同屬東亞,都以種植業為主(歐美為畜牧業),三餐構成 也與日本較為相似,主食是米面類(歐美為肉類),輔以蔬菜、肉類、海鮮等配菜,蔬菜 品種類也比歐美國家更豐富,對新鮮程度和多樣性的要求均更高。以及從第三産業從業 者占比,人均汽車保有量,城鎮化率等指标對比,我國當前與 1970-1990 年日本的狀況 較為相似。
(一)日本外食和中食的發展曆程
日本餐飲行業通常根據烹饪和食用場景細分為内食、中食和外食。内食指購買食材在家 烹饪并食用;外食指在餐飲店點餐并食用;中食介于内食和外食之間,指在外購買,并 在家庭、辦公室等除餐廳以外的地方食用,包括面向 C 端出售的調理食品,外賣和門店 自取餐食,以及在超市、便利店等購買的熟食和預制菜,回家簡單加工再食用,外食産 業包括提供食品為主和提供酒水飲料為主的兩大部門,其中食品部門包括餐廳、飛機/旅 店餐食等商業部門和為學校、企業等提供餐食的非商業部門。
直到 1960 年,内食都一直是日本家庭飲食的主流習慣。1970 年以來,日本餐飲産業化 開始起步,消費者外出就餐變得普遍。1970 年被認為是日本餐飲業元年,日本首家肯德 基在大阪世博館開張,首家家庭餐廳雲雀出現,此後越來越多的快餐和家庭餐廳不斷拓 店,呈現出連鎖化和産業化趨勢,日本餐飲業進入高速成長期。直到 80 年代後期,受益 于自駕車普及,郊區社區大店與街邊店迅速崛起,跨界經營餐飲随之盛行,郊外社區/大 型/綜合化成為日本餐飲業主要業态,1990 年肯德基、摩斯漢堡在日本的開店數均達 900 家。
1991 年日本經濟泡沫破滅,日本經濟陷入長達 10 年的停滞期,1993 年-2002 年日本 GDP 年均增長率僅為 0.8%。從餐飲消費趨勢來看,節約消費興起,低價位的大衆消費逐漸成 為主流,此前提供多樣化菜單的家庭餐廳類表現持續低迷。在消費者追求性價比的需求 下,小而美的專門店開始出現,聚焦品類的單品餐廳成為主流,以此放大供應鍊規模效 應。而在此前十年,一些單品化快餐巨頭已經開始布局,1973 年吉野家牛肉飯開始連鎖 化經營,1978 年 CoCo 壱番屋誕生,1982 年食其家誕生,1996 年牛角烤肉店誕生,1993 年 volks-steak 縮小市中心店鋪菜單并改變商業模式;1999 年 katsu and katsu 開設第一家 炸豬排店專門店,2000 年丸龜制面誕生,主打單品類的餐飲新品牌層出不窮。
1997 年日本外食産業市場規模達到曆史峰值 29.1 萬億日元後,市場規模逐漸萎縮,自 2001 年起往後十年,外食行業增長停滞,在 2011 年降至 22.8 萬億日元,進入安倍經濟 時代後恢複緩慢增長。
2001-2011 年間,因為通貨緊縮,瘋牛病問題,消費者外出就餐減少,外食需求逐漸被中 食替代,外食銷售規模持續低迷,根據安心财團的一項調查,外出就餐的比率在 10 年間 大約下降了 4%,同時大量的快餐連鎖龍頭逆勢擴張或是通過并購擴大規模,1999-2006 年日本泉盛集團收購了 14 家餐飲品牌,2000 年到 2010 年薩莉亞從 200 家店增長至 900 家店,“ガスト gusto 快餐店”1992 年建立,03 年達到 1000 家店鋪,“牛排漢堡沙拉 Bar”2006 年開第一家店,2010 年突破 200 家。
由于需求放緩,供給過剩,各家餐廳為了争搶客戶開始降低價格,以牛肉飯為例,食其家以中份250日元的價格發起低價攻勢,競争對手吉野家一改從前“用昂貴的牛肉”堅決避免卷入低價戰的态度,從380日元降到270日元。價格競争很快擴散到其他快餐領域,包括立食荞麥面和便利店午餐盒等,且大型餐飲集團這一階段不斷向上遊延伸,從源頭到開店的中間環節自建公司,原料自采,招聘外包員工控制人力成本。近幾年,日本外食行業保持在低個位數增速,呈現出倒閉率低(平均倒閉率為10%),單品化,小而精,品牌集團化的特點。
從外食化率來看,日本外食化率在 1975 年至 1998 年間持續提升,1997 年達到頂峰的 40 %, 外食率不斷提升的原因,一方面因為日本女性勞動率的持續提升(根據世界銀行數據, 從 1990 年至今,日本女性勞動參與率從 65%提升到 75%,而中國此比率從 86%下降至 83%),更多女性在婚後依然有正式工作,以及一人家庭的增加也導緻了外食率上升, 1970-1987 年日本一人戶占比為 18%左右,與我國 2019 年數據接近。
一人做飯的時間成本比外食更高。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網站,2002 年日本最低時薪為 663 日元,2021 年增長至 930 日元,而食其家小時工時薪大約在 1200-1400 日元不等,并且 随着大型連鎖平價餐飲店的開業,自己在家做相同料理花的錢和在外面吃相差不大,甚 至有時候在家吃要更貴些,目前食其家一份大份牛肉飯售價為 550 日元,大約含有 110g 牛肉,根據日本部分商超網站數據,僅購買一份 100g 左右牛肉售價在 570 日元至 860 日 元不等,連鎖快餐店價格優勢較為明顯。
根據日本連鎖行業協會(Japan Franchise Association,簡稱 JFA)統計,日本餐飲連鎖店 行業包括四類業态:1)快餐店,包括外賣壽司/便當店、拉面/餃子館、咖喱/牛肉丼/各種 丼物、漢堡包店、冰淇淋店等;2)普通餐廳,包括日料/壽司店、西餐/牛排/披薩/面食、 中餐廳、烤肉店/其他綜合餐廳;3)居酒屋/酒吧;4)咖啡館。
1、日本外食行業不同業态的增速變化:快餐在經濟下行周期韌性更好
從日本外食行業來看,在經濟下行周期,快餐行業韌性更好,1980 年開始日本快餐行業 占比一直穩定在 50%以上,普通類餐廳和咖啡館類占比逐漸提升,居酒屋/酒吧占比逐漸 下降,1990 年至疫情之前,快餐,普通餐廳,居酒屋/酒吧,咖啡館市場規模不斷增長, 2000 年步入外食行業穩定期之後快餐,普通餐廳,居酒屋/酒吧增速明顯放緩,但快餐市 場增速仍高于後兩者,咖啡館行業增速 2013 年之後提升較為明顯。
後疫情時代的日本外食變化:客流下降,客單增長,快餐業态恢複較好。2021 年日本餐 飲行業整體銷售額未達到 20 年同期水平,隻有快餐行業同比 20 年有正增長,茶/咖啡店 業态基本與 20 年持平,其餘業态同比 20 年均為負增長,夜間業态(酒吧、居酒屋)因 為場景缺失,下降最多,其次為家庭餐廳(老人、孩子外出就餐減少),趨勢上與中國相 似。店鋪數量方面,幾乎所有類型餐飲店均有所下降,供給收縮;客流量方面,僅快餐 部分品類有所上升;客單價方面,外食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大部分由快餐客單價上漲 所緻。
2、外部經濟條件變化和家庭結構變化導緻中食需求增長
90年代同期,中食産業抓住泡沫經濟和便利店快速擴張的機會迅速發展。泡沫經濟導緻地價飛漲,普通住宅和低客單價飯店從市中心被“趕走”,取而代之的是中高層的辦公樓,聚集在辦公區的大量人群的飲食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便利店以提供便當盒、三明治、飯團等低價便捷的中食産品為優勢,在全國範圍迅速擴張,中食市場随之迅速增長。便利店是日本中食産業占比最大的渠道,此外還有專門店、食品超市、綜合超市、百貨商店等渠道。中食産業由2000年5.0萬億日元緩慢增長至2010年5.7萬億日元,此後中食市場規模顯著高于内食和外食。2020年,日本中食渠道中專門店,食品超市,便利店這三大渠道合計占比達到88%。
家庭結構變化導緻中食需求增長,2001 年至 2019 年家庭飲食習慣發生明顯變化,就單 人家庭而言,2019 年内食/中食/外食分别的占比為 35%/36%/29%,内食比例幾乎維持不 變,中食比例逐漸上升,替代外食;就多人家庭而言,2019 年内食/中食/外食分别的占 比為 49%/33%/18%,外食比例幾乎維持不變,中食比例逐漸上升,替代内食。根據厚生 勞動省統計,日本平均每戶人數由 1953 年平均每戶 5 人逐年下降至 2019 年平均每戶 2.39 人,在單人家庭占比提升、家庭規模縮小的背景下,中食的需求在增加。
對比中日人均每天在家做飯花費的金額,日本更貴,且 2-3 人家庭中食超過外食,根據 日本株式會社 canary 統計數據,2020 年日本人均在家吃飯花費的金額為 25-35 元,但是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 年全國社零中的餐飲收入按人均口徑計算約為 3,061 元/人,全 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食品煙酒消費為 5,631 元,其中剔除占比 13%的煙酒和飲料兩個 子分類,2018 年居民人均食品&飲食消費為 4,899 元(平均約 14 元/人/天),這相當于人 均在家烹饪就餐的消費金額,日本人均做飯支出大約是中國的 1.8-2.5 倍。
二、史鑒日本:中國餐飲現狀與日本第三消費時代的異同從部分指标來看,05-19 年我國餐飲行業的發展情況與 1970 年-1990 年左右的日本較為相 似,論據集中于以下: 從外食行業增速來看,1970 年日本餐飲産業化開始起步,消費者外出就餐變得普遍。1970 年被認為是日本餐飲業元年,日本首家肯德基在大阪世博館開張,日本首家家庭餐廳雲 雀出現,此後越來越多的快餐和家庭餐廳不斷拓店,呈現出連鎖化和産業化趨勢,日本 餐飲業進入高速成長期。1970-1979 年,日本外食行業整體增速保持在 10%以上,對比國 内,疫情之前 2010-2019 年我國餐飲行業年平均增速為 10%。
此外,人均/戶均汽車擁有量和第三産業從業者占比數據也較為接近,2016年中國平均每100個家庭擁有31台私家車,與日本1970年時狀況一緻,從人均汽車保有量來看,1970年和1975年,日本的人均汽車保有量分别為0.08,0.15,大緻是我國2012-2017年水平。我國第三産業從業者占比逐年提升,2020年約為47%,也與1970年日本的狀況較為相似。
從城鎮化率對比,1960 年代日本都市産業發展迅猛,大批年輕人進城打工,1960 年到 1990 年,“DID 都市化率(人口集中地區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從 43.7%上漲到 了 63.2%。日本 90 年代的城鎮化率與中國當前的數據較為接近,根據 2021 年 5 月 11 日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到 2020 年底,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 63.89%,比 2010 年提高 14.21 個百分點。
三、對标日本,下一個階段:品類廉價連鎖店崛起?日本有 62 家餐飲上市公司,從數量來看居全球之最,并且大部分上市公司以集團形式存 在,旗下有不同業态的多個子品牌,從日本上市餐企發展呈現出集團化,單品精細化,小而精的趨勢,日本餐飲企業每年都要推出 1~2 個新業态的分店,形成可分散風險的品牌矩陣,丸龜制面的母企業東利多和頤集團旗下擁有30多個品牌,全球有 1000 多家店,DiamindDining 集團擁有 73 個品牌 273 家店。鑽石集團旗下擁有 270 多家店鋪,包括精品日料、雞肉專門店、主題餐廳等等形态。由于行業成本剛性且連年上漲,企業追求管 理和供應鍊效率極緻,日本中央廚房通過新技術和機器的研發,在保證産品品質的同時實現大規模标準化生産,日本的中央廚房有 3D 冷凍機,目前 80%餐品都已實現中央廚 房統一生産,而且廚房動線設計合理,後廚通過自動蒸飯機、切菜機、小型洗碗機等節 省人力,提升效率。
品類殺手與廉價連鎖:以食其家、薩莉亞為例,單品類 薄利多銷 極簡菜單
1、泉盛集團
泉盛集團當前是日本本土市值最大的餐飲企業,也是日本最大的牛肉飯連鎖店“食其家” 的母公司,旗下擁有 4 大業态,三十多個連鎖餐飲品牌,包括快餐類(以食其家牛肉飯 為代表),漢堡快餐類,壽司類,西式家庭餐廳等,截至 2021 财年,在日本國内及海外 有 9948 家店,其中牛肉飯餐廳占比 31%,家庭餐廳占比 12.7%,其他快餐占比 9.6%, 其餘占比 46.7%。
其中牛肉飯餐廳包括食其家、Nakau,家庭餐廳包括 Coco’s、Big Boy、 Jolly-Pasta、華屋與兵衛、TAG-1 經營的烤肉店等,快餐包括濱壽司和在馬來西亞經營的 雞肉飯專門店等,其他經營品類包括 Advanced Fresh Concepts Corp,在美國、加拿大、 澳大利亞經營的 4400 家外賣壽司店及 Tolona Japan、Global Fresh Supply、Global Table Supply 經營的店鋪,零售店包括 JOY MART 經營的超市及 United Veggies 經營的蔬菜水 果店。公司曆史發展可大緻分為 4 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82-1999 年:1982 年泉盛公司成立,1999 年 9 月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二部上 市。在此階段,泉盛在日本多地積極開設食其家門店,并為其 MMD(mass-merchandising system)奠定了基礎,合并銷售額由 FY 1983 年 9000 萬日元,到 FY 2000 年增長 200 倍 至 174 億日元。 第二階段 1999-2006 年:在該階段收購 Coco’s Japan(2000)、Gyuan(2001)、Big Boy Japan (2002)、Nakau(2005)等 14 家公司,實現餐飲業務快速擴張,在 FY 2006 年實現了 1492 億日元的合并銷售額。
第三階段 2006-2014 年:在該階段收購 United Veggies(2007)、Maruya(2012)、Maruei (2013)等公司積極拓展零售業務,2014 年 1 月收購護理服務公司 Kagayaki,嘗試護理 業務新領域。 第四階段 2014 年至今:以國内餐飲服務、海外餐飲服務、零售和護理四大業務為核心, 力争成為全球食品服務行業領軍企業。在 FY 2020 年實現 6304 億日元銷售額和 9824 家 店鋪。
疫情前營收穩定增長,淨利潤端波動較大,集團采用直營模式,其中快餐業務營收占比 過半,牛肉飯業務營收貢獻約為 36%。由于牛肉飯業态以薄利多銷為主,加上有行業龍 頭吉野家的影響,食其家不得已選擇價格戰搶占市場,穩态下公司淨利率在 0-3%之間。泉盛集團2021财年營業收入為380.4億元,同比增長-5.6%;集團2021财年毛利率為57.2%; 集團 2021 财年淨利潤為 3.8 億元,同比增長-59.1%,淨利率為 1%。
現在日本三大連鎖“平價美食牛肉飯”包括吉野家、松屋、食其家,以食其家牛肉飯為例, 制作流程高度标準化,原材料是公司自養的食用牛,挑選肥瘦适中部分,通過中央廚房 進行制作加工,再配送至店鋪,店内菜單 SKU 少,主要單品牛肉飯僅是米飯 牛肉片(少 數豬肉和雞肉,洋蔥等) 幾種醬料的組合,因此後台操作非常簡單,步驟精簡,隻需煮 肉,煮飯,加湯汁,裝盤等工作,正常店内 2-4 個員工,除了店長均為小時工,員工不 劃分嚴格的做前後台區分,有時候一個人即可兼顧到整個餐廳,動線設計方面,後廚面 積小,且和前端結賬台連接,方便員工兼顧。
從食其家大單品曆年價格來看,上漲幅度相當有限,因為采取比競争對手更低的售價以 搶奪市場份額,加上本身性價比高的印象深入人心,菜品漲價幅度不足以抵抗食品通脹, 因此集團更加側重于其他項成本的節省,如通過雇傭大量小時工,以及更精确的人員排 班提升人效,或是自建上遊供應鍊盡可能提供物美價廉的産品。
2、Saizeriya薩莉亞
曆史沿革:1973 年 5 月,開始經營意大利餐廳 Saizeriya;1981 年 4 月,在船橋 LaLaport 開設第一家購物中心店;1987 年 3 月,在千葉縣市川市本八幡開設首家車站大樓店;1989年 9 月,在千葉縣柏市開設第一家路邊店;1992 年 9 月,将商号變更為 Saizeriya Co., Ltd.; 1994 年 7 月,在神奈川縣藤澤市開設第 100 家店;1998 年 4 月,在日本證券交易商協 會注冊場外交易股票;1999 年 7 月,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二部上市;2000 年 7 月,在澳 大利亞成立子公司;
2000 年 8 月,指定為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部股票;2001 年 10 月, 在岐阜縣羽島郡岐南町開設第 500 家店;2003 年 6 月,成立上海薩莉亞餐飲有限公司; 2004 年 8 月,集團年客戶數突破 1 億;2007 年 11 月,成立廣州薩莉亞餐飲有限公司; 2008 年相繼成立中國台灣、北京、香港、新加坡薩莉亞餐飲子公司;2011 年 6 月,在大阪西 區開設第 1000 家店;2015 年,上海、廣州薩莉亞門店均已達 100 家,本集團年客戶數 超 2 億;2019 年 7 月,日本海内外門店數已達 1500 家。2019 年中國收入貢獻達到五分 之一。
薩莉亞 2021 财年營業收入為 77.2 億元,同比增長-0.3%;2021 财年毛利率為 63.4%;2021 财年淨利潤由負轉正為 1.3 億元,淨利率為 1.7%。 薩莉亞以經營平價意大利美食為主,但低價優質産品的背後是嚴格的成本控制和供應鍊 管理,相比于其他餐廳追求統一的裝修風格,薩莉亞往往會沿用之前門店留下的硬件設 施,甚至是裝修風格來減少前期投入。上遊供應鍊同樣設有自己的中央廚房,果蔬等在 央廚切好,意面預先在央廚煮熟,門店不需要進行過多烹調,主要負責加熱和裝盤。店 内員工以小時工為主,标準化管理,員工操作,食材規格都有詳細的指導手冊。
3、中日連鎖餐飲在供給端的區别;日本農協對生鮮價格有較大影響
對比中日快餐業态在成本端的區别: 1. 人力:日本餐企追求人力杠杆的極限和央廚帶來的人力節省(日本餐飲行業平均小時工占比為 84%),中國快餐業态門店小時工占比會低于日本,而上市餐企小 時工占比更低。 2. 食材:日本上遊農産品價格由農産品協會把控,大型企業往往選擇自行養殖/源 頭采購,節省食材成本。
日本上遊食材管理的特殊性: 日本的規模化采購對食材成本有重要影響,成本高 農協強勢使得日本生鮮價格高,規模 化采購、源頭采購降低成本較多,而我國由于地域遼闊(運輸時效性)、食材種類多、生 鮮加價低、環節多,疊加農産品價格屬于民生工程一部分,源頭直采的品控作用大于降 成本。 因為日本農業規模小且種植結構單一,以小而精著稱,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農業種植 地較為分散,且适合大規模種植的耕地非常少。因此日本農産品政策一直以來以适合種 植某一資源的特色區域為中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農産品,嚴格控制産品品質, 隻售賣達标品。
日本按生産額計算的糧食自給率(所有品類)為 66%,其中稻米是日本種植最多,且自 給率最高的作物,種植面積占比為 65%,是日本最重要的主食,1970 年以前,耕地 95% 以上的種植作物都是稻米,但是随着人們飲食多元化,加上西式飲食的沖擊,目前種植 面積占比已經下降至 65%,在農産品對外貿易上,日本一直奉行農産品關稅壁壘政策, 為了保護本土産的白米,農協以自身影響力将進口白米的關稅擡高到了 500%以上。 農協負責原料種植,采購,向農戶銷售農藥,機械等工作物資,農産品銷售,金融融資 (農民可以通過農協以較低利率融資),醫療福利,保險賠償這些方面都組成了聯合會(如 負責醫療福利業務的福祉聯合會;負責金融業務的信用聯合會),業務範圍涵蓋了農業生 産和農民生活。
農協建立的初衷是單個農戶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有限,而大家聯合起來可以增強在市場 經濟中的抗風險能力,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對比國内,農業合作社更加分散,且并非所有農協都會從事實際經營活動。
大型餐飲集團,如泉盛集團等,都是在發展初期就選擇自建上遊供應鍊以控制成本,從 原料生産(自建大規模采購系統,畜牧業,大米,蔬菜,魚類等掌握一手資源),冷鍊物 流體系,到中央廚房加工,門店裝修,設計&建材公司,人員招聘等環節都建立了自己 的公司,因而可以把成本壓縮到最低。 日本冷鍊物流體系,央廚等建設早,起步于上世紀 70 年代初,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目前, 日本冷庫數量超過 3000 座,冷庫容積達 4000 多萬立方米(近 1700 萬噸),按照使用性 質劃分為營業用冷庫和自營冷庫,自營冷庫占比有限,營業用冷庫數量占比達到 57.6%, 容積占比達到 88%。日本農産品冷藏流通率達 95%,農産品運輸腐壞率低于 5%,生鮮 農産品的運輸成本占整個農産品銷售成本隻有 30%左右。
四、國内性價比餐飲現狀(一)高客單大聚會業态複蘇緩慢,單品類的性價比連鎖店(加盟業态)逆勢擴張
中國餐飲連鎖化率不斷提升,從 2018 年的 12%提升至 2019 年底的 13%,2020 年底達到 15%,2021 年進一步提升到 18%,分不同線城市來看,一線城市連鎖化率最高,2021 年 達到 24%,但是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連鎖化率同比提升更為明顯,2021 年同比分别增 加 3.1pct 和 2.9pct,一線城市和三線城市分别增加 2.8pct。2021 年新一線城市連鎖化率達到 21.8%(與一線城市 2020 年水平接近),二線城市連鎖化率為 19.5%(與一線城市 2019 年水平接近),三線城市連鎖化率為 17.7%,四線為 16.2%,五線為 14.5%。
對比之下,2021年國内11-100家門店的餐飲連鎖企業占比最高,其次是101-500家規模,且這兩個規模的餐飲店占比在2021年增長較為明顯,11-100家規模的餐飲店占比從4.7%上升至5.9%,101-500家規模的餐飲店占比從4.1%上升至4.6%,萬店以上品牌較為穩定,目前國内餐飲門店數突破萬店的仍是華萊士,正新雞排,絕味鴨脖,蜜雪冰城這四家。
從性價比連鎖餐飲業态門店數來看,大部分細分行業龍頭在 2020 年之後都呈現出擴張狀 态,疫情之下逆勢拿店擴張,絕味鴨脖,華萊士,肯德基等品牌門店數達到新高。但是 相比日本便利店“中食”是餐飲的重要構成,國内快餐品牌對外賣依存度較高;若把外賣 也歸為中食,則中國和日本中食的渠道構成略有不同,由于日本便利店業态發達,便利 店在中食中的占比達到 32.1%,而我國中食則更多由外賣構成。
從不同的品類來看,以 2020 年數據為例,30 元以下的餐飲門店呈現收縮狀态,主要是 因為夫妻老婆店疫情下迫于壓力倒閉,30-120 元價格帶門店呈現擴張趨勢,且通過比較 不同品牌的門店數,我們發現疫情期間平價餐飲呈現出夫妻老婆店倒閉,空出點位,加 盟業态為主的連鎖餐企逆勢拿點位擴張。
2020年超過8成火鍋門店在人均消費60元以下,人均消費30元以下的門店同比減少6.5%, 大部分是疫情後迫于壓力倒閉的夫妻老婆店,30-60元,60-90元,90-120元這三個區間 的門店數都有所增長,90-120元人均消費的門店數增幅最高,為20.1%,120元以上的門 店數下降了4.4%。2020年人均消費30元以下的燒烤門店占比6成,但是門店數占比相比19 年減少5.3%,30-60元區間門店同比增速24.1%,60-90元區間門店同比增速33.3%,120 元以上區間同比增速0.1%。地方特色菜來看,人均消費30元以下的門店占比71%。
(二)大型餐飲集團呈現出集團化趨勢
後疫情時代,無論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均呈現出集團化/平台化特征,九毛九從九毛 九西北菜,太二酸菜魚,慫重慶火鍋,賴美麗青花椒烤魚,品牌順利過渡是内部流程順 暢且制度标準化的體現,除了休閑快餐之外,九毛九也投資了兩顆雞蛋煎餅之類的快餐 業态,供應鍊方面積極布局中上遊,2020 年下半年九毛九在上遊原材料端與鲈魚供應商 成立合營公司以加強品控以及控制采購價格,2021 年末九毛九全國供應鍊中心基地項目 奠基,建築面積約 13.8 萬平方米,總投資 5 億元,集原料倉儲、食材加工、轉運配送、 人員培訓和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體,預期于 2027 年實現達産,年産值超 30 億元。
海底撈是特殊的各關聯公司互相協同,打通火鍋全産業鍊經營思路,上遊有食材生産加工, 倉儲物流,調味料制品,自熱火鍋等方便速食生産售賣,餐廳門店裝修等;中遊有 門店堂食和外送業務,下遊有人力資源管理和咨詢服務,顧客等位時的小遊戲運營等, 同時也收購了 U 鼎冒菜,自己孵化了十八汆,飯飯林、秦小賢、佰麸私房面、新秦派等 快餐品牌。
喜茶 21 年至今積極布局産業鍊上下遊,2021 年 7 月入股精品咖啡“Seesaw”;8 月成為檸 檬茶品牌“王檸”持股 70%的大股東;9 月投資植物基品牌“野生植物 YePlant”(全國第二 大 To B 燕麥奶供應商);10 月投資下沉市場水果茶品牌“和気桃桃”、低度酒品牌“WAT”、 定位高端的分子果汁品牌“野萃山”。
對比中日餐企對于快餐業态的布局,我們認為雖然集團化趨勢一緻,但仍有不同,日本 大型餐企從發展初期即開始布局快餐業,且定位性價比連鎖餐飲。國内上市公司多以火 鍋或者類火鍋業态發展,無論是标準化程度,管理體系,對于産品和服務的要求都與快 餐業态存在一定差異;當前餐飲集團對快餐的探索雖然積極(海底撈-面館;九毛九-煎餅; 呷哺-下午茶),但并未顯著進展,快餐基因在于出餐速度、極緻标準、盡量減少服務觸 點和延伸服務時段,與休閑餐有顯著差異,國内餐企對快餐業态的探索或需要更長時間 維度的驗證。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