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解讀人物傳記系列第1本書
曹德旺自傳《心若菩提》第2篇
在曹德旺的自傳《心若菩提》的章節目錄裡,有4個小節顯得有一點特别,分别是“問道石竹”“二問石竹”“三問石竹”“四問石竹”;
石竹是一座山,是曹德旺的家鄉福建福清最著名的一座山。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山上有一座廟觀,釋、道混合,供奉着“九仙公”;書中對這座廟觀的用詞是“靈驗”;
“據說,福清的幾位巨富都在石竹山上祈過夢,因此香火特别旺”
所以,這4個小節,寫的就是曹德旺四次上石竹山“抽簽”的故事;
現在,多數人對曹德旺的印象有這麼幾個:“企業家”“慈善家”“玻璃大王”;
引用百度百科上的說法“他是行善的佛教徒,從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2020年,曹德旺累計個人捐款已達110億元,認為财施不過是‘小善’”
對曹德旺的了解,隻限于他的自傳《心若菩提》,以及媒體上的幾個視頻采訪和文字報道;但似乎這些又給人一種感覺,就是這個富豪做慈善看起來和别的富豪不太一樣;
做慈善這件事,一般來說我們大多人,都沒有太多經驗;但是至少,也經常在媒體上看到所謂“假慈善”、所謂“名為捐款實為避稅”,雖然這些我們多數時候也是真假莫辨;
而“佛教徒”這個身份,反而讓我對曹德旺比較好奇,因為我一直堅信信仰會讓人有底線,當然,我偶爾鑽研佛法卻厭惡佛教,儒、道、耶亦然;我喜歡各種經過思考和沉澱的“理、法”,也厭惡各種流于形式的“教、宗”;
曹德旺為什麼會成為佛教徒呢?也許“四問石竹”就是答案,也許從這裡能夠找到曹德旺信仰佛教的因和果;在此,我想說明一下,可能并不是所有正确的果,都有一個正确的因;
接下來該介紹一下,曹德旺四次上石竹山抽簽的詳細情況了
第一次上石竹山
曹德旺第一次上石竹山,是陪朋友去的;
曹德旺那位“潘姓朋友”的雙胞胎兒子,玩耍時不小心掉進糞坑淹死了。
(注:我見過的、聽過的、看過的信仰宗教的故事,多數都有一個悲傷的往事作為開始,對此,我能理解卻難以贊同)
這個廟觀裡的祈福方式,我剛在書裡看到時,感到奇特,因為它叫“祈夢”,具體的操作是“在道觀的一間房子裡席地而躺,閉上雙眼”,然後等着做夢,看能夢到什麼;
那時候朋友提出買“香和紙錢”,曹德旺的态度是“原不想買”,但在朋友勸說下“他這一說,我隻好掏錢也買了一份”,并且照樣躺下,“怎麼也睡不着”,自然什麼也沒夢到
那曹德旺的朋友呢?一樣“不過才躺5分鐘時間”,就“我做夢了,我今年會發财”,“我夢見家門口鋪着鐵軌,一列火車,載着滿滿的貨物,從我家的正門沖進來。你想想,滿滿的貨物耶,這不就預示着發财麼”
然後朋友就帶着曹德旺去抽簽,下邊先介紹一下那位潘姓朋友後來的情況,再介紹曹德旺的第一次抽簽解簽和後來情況;
結果是“那一年,老潘發了大财”
(注,我個人認為,
1 曹德旺朋友那個夢中的場景,并不能推斷出後來的發财,沒有嚴密的邏輯關系,當然邏輯也并不是這世間的唯一真理,也不是不變真理
2 喪子之痛,人生大悲,需要解脫出來,但發财就能解脫嗎?可能要因人而異,潘姓朋友發财了解脫了,能解脫是好事,無論通過任何方式,但靠發财解脫悲痛,我能理解但難以贊同
)
曹德旺搖簽,第一次問“是否可以去香港”,老和尚搖頭說“不可,不可!”“依簽而言,你若去香港将會家破人亡”;
曹再抽一簽,問“我繼續留在高山玻璃廠好不好呢?”,老和尚說“不要離開,留在這裡好”,因為簽上有一句“虎嘯鳳鳴不覺奇”,說是留下來會“好到了虎嘯鳳鳴都不覺得奇怪”
那是在1980年,曹德旺後來發達了,我們都知道,隻是這裡我有幾個疑問
1 第二次抽簽,簽上有“虎嘯鳳鳴不覺奇”,那第一次問可不可以去香港,簽上說的什麼?曹德旺沒有說,但他應該不會忘,好奇;
2 人生沒有如果,如果當年曹德旺去了香港,真的會“家破人亡”嗎?無法驗證
3 曹德旺留在了高山玻璃廠,後來确實也真的事業發達,但1980年求的簽,1983年才真正在玻璃廠賺到了錢(可參考從14歲辍學到93年公司上市,曹德旺的收入增長走勢),簽上雖然沒有時間界限,但有多少人願意單純因為一個簽,等上三年呢?當然,曹德旺大概也不會
二問石竹
1984年,曹德旺承包玻璃廠大獲成功,名利雙收,還搬進了新蓋的房子;
但也因為合夥承包人之間的意見分歧,有了煩惱,于是就有了第二次上石竹山抽簽;
第二次抽簽問的是“是不是應該離開玻璃廠”
抽到的簽是“中原逐鹿可追尋,不問東方問何方,回首過來日又午,寒蟬唧唧笑空歸”
解簽的是一位40上下的道士,說這個簽不好,“寒蟬唧唧笑空歸”怎麼會好呢?
曹德旺大失所望地往回走,路上遇到了“去年解簽”的老和尚
(注,從時間來看1984第二次對比1980第一次,說“去年”似乎并不合适,也許是書中筆誤,也許是1983年曹德旺還去過,隻是如果1983年還去過的話,就和次數以及書中描寫有沖突了)
寒暄之後,老和尚問這次來做什麼,求的是什麼簽;問過之後,說這是個好簽,理由是:
“‘中原逐鹿可追尋’說明您做的是一個大事業,應該去追尋”
“‘不問東方問何方’說的是您不在現在的地方做,還要去哪裡?”
之後問了曹德旺的年紀是38,又說“回首過來日又午,寒蟬唧唧笑空歸”說的是您已近中年,就像一天,是近正午之人了,您再有本事如果像蟬一樣到處鳴叫,到了冬天也依然是空殼一個,所以您不能離開工廠,逐鹿中原啊,您的将來會非常好;
最後的結果,曹德旺留了下來,後來還事業也是一飛沖天;
但讀到這裡,我還是有幾個想法
1 同一個簽,不同的人解的完全相反,道士和和尚說法完全不一樣,應該信誰的呢?
2 第一次抽簽,曹德旺書中用的是“問”,第二次抽簽用的是“求”,第一次是被動作陪,第二次是主動前往,對比之下,很容易就能看出曹德旺幾年之間,對抽簽這件事,心态和信仰上的變化了
3 “去年”二字,究竟是筆誤,還是為了寫書需要,隐去了其他年份去過的記錄?
三問石竹
1987年,曹德旺負責興建合資汽車玻璃廠,第三次上石竹山抽簽,問的是“将工廠遷至宏路好不好”
簽語是“一生勤奮好學,練就十八般武藝,今日潮來忙解纜,東西南北任君行”
老和尚解簽時說的是“您從小苦練,到現在,已經擁有了十八般的武藝,您大展身手的時候到了。從現在起,不論您去哪兒做什麼,您都能去都能做”
并說“您的運氣到了,今天從我這裡出去後,您再也不要到這裡來求問想做什麼事了”
讀書過程中,根據年份可以推斷,從1983年起,曹德旺的财富進入新階段,收入高且穩定增長(可參考從14歲辍學到93年公司上市,曹德旺的收入增長走勢)
至于,這個抽簽結果是否應驗,也就不好判斷了,畢竟簽上說的意思是,時運到了,從今以後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
四問石竹
1989-1990年之間,《弘一大法師李叔同》熱銷,這時候的曹德旺生意做得不錯,但每天工作16個小時,每月滿勤“亦不過是三餐果腹”
而“山寺日高僧未起,算來名利不如閑”,于是曹德旺萌生了效法李叔同出家的想法
與此同時,來自社會、家庭等方面的勸阻,給了曹德旺不小的壓力,陷入了迷茫,于是就有了這第4次抽簽
最後,老和尚看着簽,說“曹總,您今生有佛報,卻無佛緣”,“就是說,您雖與佛有很深的緣分,但沒有出家的緣分”
曹德旺從此不再想出家的事,這也是他在書中說的“上石竹山抽的最後一個簽”
至于最後一個簽上說的是什麼,書裡沒有說,不知道曹德旺看沒看過,還記不記得,是不想說還是不好說,或者是早忘了?也許是老和尚“洞明世事”,也未可知
下邊,是關于曹德旺四上石竹山抽簽這件事,我個人的一些想法:
1 抽簽和解簽,以及最後能否應驗,都是很主觀的事;
因為簽語抽象、不明确,沒有辦法通過實驗來驗證準确性,既不能證明真實存在,也不能證明不實,這裡邊内涵就很豐富了;
2 從結果上來說,認同靈驗,從而造就一個好人,似乎也未嘗不可;但真相,依然值得研究
3 曹德旺為什麼會信佛,從四問石竹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另外從小他的母親就燒香禮佛,應該是那才是“導火索”,而四上石竹山不過是“助推器”
4 我個人覺得佛法道義很多都有大道理,但對宗教這種形式,很反感;我敬佩有信仰的人,但如果這份信仰源自于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所謂教條,這份尊敬會更大一些;
5 從解惑的角度來說,當決策困難時,如果有一種方式,能夠讓人“不惑”,即便操作流程看起來不太科學,似乎也沒什麼;
6 這本書的語言,看起來挺真實,所以就讀得細了一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