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表揚、批評和鼓勵的話題,我們經常能收到家長們的提問:
“為什麼一開始有效的表揚方式,後面就失效了?”
“孩子隻能聽得進别人誇她的話,聽不進去批評,怎麼辦?”
“批評不好我是知道的,表揚哪裡不好了?”
我們都知道批評教育被認為不利于兒童心理健康,那麼表揚呢?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否定賞罰教育,表揚和批評隻是“用糖還是用鞭子”的區别,背後的目的都是“操控”,而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能夠“自立”。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表揚和鼓勵,有什麼區别?正确的打開方式是什麼?
1
表揚≠鼓勵
縱向關系vs橫向關系
表面上看,表揚和鼓勵隻是語言上措辭的不同。
表揚一般是這樣的:寶寶你真棒!你真是個乖孩子!你真聰明!你今天真漂亮!我為你感到驕傲……
而鼓勵通常是這樣的:我很喜歡你解決問題的能力,期待你的下次表現;感謝你的幫忙,對我很有幫助;你盡力了,而且一直在堅持,我對你很有信心;沒關系,下次加把勁……
深扒表揚和鼓勵,其中折射出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親子關系類型。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指出,表揚和批評,跟孩子建立的是縱向關系,背後的目的是試圖操控孩子,而鼓勵更利于建立平等且穩定的橫向關系。
在縱向關系中,包含着一種權力導向,即父母高于孩子。
比如你讓娃幫忙一起準備晚餐,會表揚TA你真棒、你真乖,而要是老公/老婆幫忙一起準備,你一定不會說表揚的話,最多是一句“謝謝”。
像“你真是好孩子,你這樣做真棒”這類表揚的話,明顯帶着縱向操控意味,以站在高處往下俯視的視角去看他人,以自己的标準為基礎,來評判你好不好。
在表揚教育下,孩子的行為體現的是關系中處于高位者的意志,長期處于這種關系中的孩子,行事很可能會變得謹慎,甚至讨好。
經常收獲表揚的孩子,容易忽略事情本身帶來的收獲和快樂。孩子是為了得到誇獎或者說是讓父母開心,才會這樣做。一旦某天不再得到表揚,或者失敗了,孩子便會對自己産生懷疑,很難承受起這樣的心理落差。
過度的表揚還會讓高自尊變成自戀,即固執地相信自己的優越性。
單純的表揚并不能幫助孩子變得更成功,反而讓TA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贊美,沉溺于“甜言蜜語”。
2
鼓勵和表揚
效果大有不同
和縱向關系中的“權力導向”不同,橫向關系更能接納彼此差異,注重平等、互相尊重、共同協調的關系。
阿德勒心理學提出:“橫向關系”才是人際關系中的最佳狀态,不要批評也不要表揚孩子,而是為孩子提供一些“催化劑”,也就是“鼓勵”。
表揚針對結果,鼓勵針對過程中的行為和努力。
從長期的角度看,表揚和鼓勵對孩子産生的心理暗示和教育效果是不同的。
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做過一個實驗,她的團隊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學生做了項研究——鼓勵和表揚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們被分成兩組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第一輪拼圖很簡單,孩子們都能順利完成。一組孩子得到的是“智力”相關的表揚:“你對拼圖很有天賦,很聰明哦!”另一組得到的是關于過程中“努力”的肯定:“你剛才一定很努力去完成,接下來你一定能表現地更加出色。”
第二輪,孩子們可以自己選擇拼圖任務,表揚組的孩子大部分選擇了更加簡單的任務,他們并不願意面對挑戰;而剛剛受到鼓勵的孩子,90%選擇了難度偏高的任務。
德韋克教授在研究報告中指出:
“當我們在說一個孩子聰明時,就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
第三輪拼圖任務難度非常大,實驗團隊故意讓所有的孩子都沒能完成,讓他們受挫。
鼓勵組孩子認為,失敗的原因是他們還不夠努力,下次再加把勁說不定就可以;而表揚組孩子認為,是他們不夠聰明,才會失敗的,就算努力也無濟于事。
最後的第四輪任務,鼓勵組的孩子成績比最初高30%,而表揚組的孩子成績反而退步了20%。
德韋克表示:鼓勵孩子相當于肯定孩子的行為和努力,給孩子帶來自我掌控的感覺;反之,一直表揚孩子聰明就等于告訴TA,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在面對失敗時往往會束手無策。
表揚給孩子帶來的長期教育效果是:依賴于他人。隻有得到别人的認可時,才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而鼓勵帶來的長期教育效果是,讓孩子變得自立自信,産生内驅力。
3
鼓勵孩子的三個步驟
在日常生活中,親子關系不可避免地會有縱向關系的成分,親子關系都是從縱向關系開始,但好的親子關系會慢慢演變成橫向關系。
用鼓勵代替表揚,具體可以怎麼做呢?有三個步驟:
▶ 在孩子的不完美中,尋找積極的一面
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普遍使用的是“問題視角”,聚焦于“你有哪些缺點”。在積極心理學上,有一種關注人内在力量的視角——強調“淡化問題,關注優勢”。
小花接觸作文已經一年多了,最初她非常懼怕寫作文,拿她的早期作品來看,基本是湊字數和一通亂寫。我沒有批評她,也沒有給她報作文班增加壓力,隻是讓她把每次的作文拿來給我看看。
寫得不好沒關系,我從裡面挑精彩的部分給她點評。一開始的确沒什麼亮點,我就圈她寫得好的幾個字,比如“這筆捺特别好”,有可以圈出來的詞,就告訴她相關的好詞好句。後來,可以圈出來的亮點越來越多,從一個詞到一句話,偶爾一個小段落都不錯。
優勢視角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且更具價值的孩子。
▶ 給予孩子真實而具體的肯定
大人對孩子的鼓勵,一定要越具體越好。
我點評小花的作文通常是這樣說的:這一句寫得形象生動,我能感受到你描繪的畫面;這裡的觀點新穎,思考問題角度很獨立,可以再深入一點;那裡描寫奶奶的心理活動很細膩,看來你們的祖孫時光過得很不錯……
這些誇不是虛誇,而是實實在在的肯定,我說出來,她也能認可我:“沒錯,我就是這樣想的。”
這樣的肯定,使得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看見”“被理解”,而不隻是自己被誇了。
▶ 提出的目标,循序漸進,具體而易實現
每次給小花點評好作文,我也會提出一些新的“希望”。
比如“這一次的動物園之行一定非常精彩,但我看了感覺有點小遺憾,中間像電影卡殼跳過了一段,有沒有什麼特别的事,我很想知道其中的細節,你能再補充一下嗎?”
這種目标比起“這次得了三個星,下次要得四顆星”來說,更具有實際操作性。成長更像是闖關遊戲,把大目标分解成一個個小任務,在快速完成小任務的喜悅中不斷朝大目标靠近。
經過一段時間的分享交流後,小花的作文寫得越來越順利,不再是湊字數類型,也不怕寫作文,有時候周末她還拿自己寫的日記給我欣賞。
鼓勵孩子的目的,不是讓TA按照我們所預想的路線最終達到期望,而是讓孩子順着自己的成長軌迹,去發現那個更好的自己。
内驅鼓勵才是我們真正應該給予孩子的。不管他們現在做的事情是否做得優秀還是糟糕,都值得被鼓勵,哪怕隻有一點點的進步,鼓勵是促使他們發揮自己潛能的方式。
表揚讓孩子依賴外界評價,而鼓勵會讓孩子學會自我評價。鼓勵孩子和表揚孩子的差異,你get到了嗎?歡迎在評論區跟我們分享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