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這個名詞是相對古代中原王朝來說的,并且在秦漢時期出現的最為頻繁。西域地區民族成分十分複雜,并且小國林立,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互不相屬。雖然他們大多數都是遊牧民族,但是從曆史的記載上來看,他們似乎并不具備遊牧民族那種獨特的入侵性。雖然他們保持了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性,但是在對外擴張這一方面來說還是很薄弱的。
正因如此,早在秦朝建立之前的西域就已經處于一片祥和之氣,雖然他們在文明程度上的發展不及中原王朝,尤其是農耕文明,但是他們畢竟不依靠農業生活。相反他們更擅長的是商業貿易,西域各國都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商業市場以及各類集市。商人成分可以說在當時西域十分活躍,并且數量龐大。
匈奴騎兵
西域地區在公元前2世紀時期大大小小的王國大概有36個,這些國家均建立在西域地區地形地貌相當适宜的地方,同時也位于國與國之間的交通要道之上,這就使得西域在整體上具有獨特的軍事地理戰略意宜。匈奴自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就已經是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并且極具擴張性,正當西域地區處于一片祥和時期,匈奴的入侵勢力伸向了西域各國。
《漢書》載:"西域諸國,各有君長,兵衆分弱,無所統一,雖屬匈奴,不相親附。匈奴不能統率與之進退。與漢隔絕,道裡又遠,得之不爲益,棄之不爲損。"
公元2世紀初期,匈奴部落首領冒頓單于強勢崛起,逐漸完成了各部落的統一,自此走上了一個完整的奴隸制遊牧政權道路,由于冒頓單于看上了西域地區的繁華和重要地理位置,不久發動大軍實現了對西域各國的統治。冒頓單于對于西域的征服,無疑對于當時的西漢王朝形成了一個半包圍圈,漢武帝當然也能夠發現匈奴的野心,為了緩解帝國的外部危機,派遣使者張骞通使西域諸國。
西漢前期西北局勢
西域地區的軍事戰略意義西域地區固然與中原王朝距離較遠,但是它對于中原王朝的軍事戰略意義卻十分突出。春秋戰國時期,西域地區自身發展十分有限,并且中原處于諸侯混戰的局面,因此西域地區對于中原的意義尚未凸顯,秦朝時期由于匈奴勢力已經被強大的秦軍限制住,因此西域地區的軍事戰略意義同樣沒有得到重視。這都是在中原地區的現實情況而看出來的。
但是到西漢時期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西漢建立之初由于長期戰亂的原因,一直都沒能恢複元氣,因此統治者奉行的都是和平發展的政策。此時的匈奴卻已經卷土重來,并且其軍政實力相較于秦朝來說更為強大,他們對于當時弱小的西漢政權進行了頻繁的入侵。高祖劉邦甚至遭遇了白馬之圍的恥辱經曆,因此西漢面對匈奴的威脅更加嚴重。
漢武帝
再加上匈奴已經在冒頓單于時期征服了西域各國,匈奴的勢力範圍得到了空前擴大。我們可以再看一下西漢時期的外部局勢,尤其是西北地區,全部都是匈奴的勢力範圍,原來的西域地區在被匈奴征服之後,它的軍事戰略意義就完全凸顯出來,西域此時已經成了匈奴對西漢進行軍事壓制的工具。這個工具突出表現在西域已經成為了匈奴對西漢實施軍事包圍的右臂。
《史記》載:"冒頓上馬,既歸,西擊走月氏,南并樓煩、白羊河南王。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以故冒頓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因此西漢要想能夠擺脫匈奴強大的軍事包圍圈,直接與匈奴開戰不現實,因為匈奴的勢力範圍很有縱深,他們能進能退,西漢抓不住他們。因此西漢統治者認為西域地區是能夠瓦解匈奴包圍圈的重要突破點。文景時期國家實力有限,主要休養生息,等到漢武帝即位之後,便開始将西域這個軍事戰略點作為了帝國的征服目标,張骞出使西域就是這個原因。
漢匈戰争
張骞第一次艱難出使西域正如前文所講到,西域地區在匈奴包圍西漢王朝的軍事戰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強,漢武帝統治時期也正處于西漢的強盛階段,因此這位胸懷大志,希望成就一番大業的皇帝已經不再懼怕于匈奴的軍事威脅。當時的西漢王朝統治集團已經在夜以繼日地規劃如何對匈奴的入侵進行有效抵抗,這種規劃已經不僅局限于防禦階段,更多的是希望将匈奴勢力徹底驅逐出西北邊境。
各種規劃無疑都顯示出了西域地區的重要性,要想擺脫匈奴的軍事威脅,必須對成為匈奴右臂的西域各國進行談判。漢武帝并不想對這些西域國家訴之武力,他更願意以和平談判的方式來吸引這些西域小國歸附大漢王朝。因為他知道即便用強大的軍事實力征服這些國家,匈奴依然會用同樣的方式來争奪西域,這無疑給西域各國将會帶來巨大的災難。
張骞
漢武帝決定向西域派遣使者進行聯絡,在那個各種地理信息都不發達的時期,西行之路可以說險象叠生,沒有人能夠知道自己将會在如此遙遠的路途中會遇到什麼,張骞此時自告奮勇向漢武帝承諾了這将關乎今後漢朝興衰的重要使命,僅僅帶領了一百多人的使臣隊伍開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
《漢書》載:"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
張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受漢武帝之托前往西域與大月氏進行聯盟,大月氏在西域算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勢力,并且他們被匈奴驅逐出自己的家園,對匈奴有着深仇大恨。漢武帝便想與其聯盟開始反攻匈奴。張骞出發之後在西漢境内一路通暢,但是當進入了尚未開發的河西走廊地區便被匈奴俘虜,後來逃出來繼續西行終于到了西域。等他榮歸故裡的時候已經是8年之後了。
出使西域圖
張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骞的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沒有達到,因為大月氏部落早已經集體遷移到了原來的大夏地區,他們生活的很好,不願意再去涉足西域事務。但是張骞第一次遍訪了西域諸國的風土人情、地形地貌,對于西域的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更為重要的是他開辟了一條通往西域的道路。
這條道路的開辟為之後的再度出使奠定了基礎。公元前119年,漢匈大戰正在進行,此時的西漢已經完全将匈奴勢力驅逐出出了黃河流域,原來的那條通往西域的道路終于脫離了匈奴勢力的威脅。西漢中央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可以安全地進行了,由于張骞是唯一真正到達過西域的人,因此第二次出使西域的重任又落在了張骞的肩膀上。
西域國王會見使臣
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已經不是再次聯絡大月氏部落了,而是将聯盟的對象對準了當時西域頗具實力的烏孫國,漢武帝希望從西域最強的國家開始聯盟,這樣整個西域的歸附就非常容易實現了。此次張骞所率領的使臣隊伍更加龐大,共有三百多人,同時還用馬匹、駱駝運送了大量的金銀、絲綢等等,希望能夠帶着足夠的誠意來表示西漢的友好。
此次西行非常順利,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但是西漢準備聯盟的對象烏孫國内部正在爆發着激烈的矛盾,因此暫時拒絕了同西漢結盟、友好往來的邀請。但是張骞沒有就此返回,他将所有使臣派往當時西域的主要國家,并向他們帶去了表示西漢與他們友好交往的書信和大量中原地區的特産。張骞的作為大大提高了西漢王朝在西域的影響力,此次西行意義重大。
《史記》載:"而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於道。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其後益習而衰少焉。漢率一歲中使多者十餘,少者五六輩,遠者八九歲,近者數歲而反。"
張骞通西域後的局勢
評價西漢王朝在經過漢初幾十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在漢武帝時期終于在帝國的各個方面全都強盛了起來。經過了對匈奴入侵長期的忍氣吞聲之後,漢武帝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終于開始了和匈奴勢力的全面對抗。這不僅僅是因為西漢此時有了足夠的軍事實力,更多的原因是匈奴已經将西域地區征服,就此形成了對西漢王朝的半包圍,這種軍事态勢的劣勢,讓漢武帝不能容忍。
雖然西漢實力已經大幅度提升,但是直接與匈奴對抗恐怕還需要長期的戰争才能結束。西域成為匈奴的勢力範圍,必然也奉行匈奴對抗西漢的政策,這樣一來西漢面臨的防禦對象太多、面臨的防禦範圍太廣了,它沒有這麼多的軍力。因此漢武帝才認為如果取得與西域的聯系,雙方能夠達成友好的關系,這樣匈奴在西域的影響不就削弱了很多嗎。如此一來,西漢面臨的防禦範圍将會大大縮小,帝國将有足夠的精力和軍力去和匈奴較量。
張骞出使西域無疑對于西漢當時複雜且嚴峻的西北邊防局勢起到了重要的解決作用。雖然第一次出使西域,張骞曆盡千辛萬苦,但是最終将西域的各國情況以及來回的地圖完整地彙報給了漢武帝,這為之後中央對于西域的政策制定奠定了重要基礎。張骞所彙報的情況,顯示出西域人民在處在匈奴的壓迫當中,因此用和平手段來招撫他們是最好的選擇。
張骞出使西域本來是出于軍事戰略目的進行的,但是無心為之後享譽世界、震铄古今的絲綢之路的開發提供了條件。通過出使西域之後,中原漢族人民與廣大的西域少數民族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往來,這為今後的民族大融合,為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奠定了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