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常聽村子裡的老人說過這樣的話:學成一門藝,養活三輩人。手藝人憑着好手藝,足可養活一家人。在那個工業不發達的時代,傳統的手藝人自然是熱門行業,他們的産品涵蓋了生活生産的方方面面,村頭巷尾時常都能看到他們的影子,然而,社會發展的步伐超過我們的想象,短短二三十年的光景,很多老手藝,老行當便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裡,成了永遠的記憶,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老産品有可能都不認識,更不說制作過程了。
下面這組照片是攝影師10多年的時間,在晉陝豫農村拍到的最後記憶,能認全的人不多了。
彈棉花
近幾年曾經有一首流行的樂曲叫做‘彈棉花’,年輕人隻鐘情于那個強烈的節奏感,幾乎就沒有見過它的工作狀态,這是2016年拍攝于山西省稷山縣農村最後的一位彈棉花人,當年也是自家有喜事,這位農民大哥才把塵封了幾十年的柳木大弓拿了出來,用了一上午的時間彈出30多斤新棉花,給孩子結婚做被子用。
編簸箕
山西省夏縣這個叫秦家埝的村子,從前是個柳編的地方,從事柳編的老藝人很多,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會做柳編,拿手的便是籃子和簸箕,2014年我們在村子裡拍到了這位中年男子,他是村子裡最後的堅守着,小院地面下的一個潮濕的小方坑就是他的小作坊,由于身體的原因一天他隻完成一個,售價是80元。
編耱
這個齒狀的東西叫做“耱”,是和“耙”配合使用的打磨土地的工具,使用的時候用騾馬或者牛拉動,人站在上邊,把土塊磨碎。2014年攝影師一行人在山西省永濟市一個小山村拍到了這位大叔,由于農業機械的普及,“耙耱”幾乎沒有了市場,山村小塊地裡是它最後的用武之地。“耱”的制作一般先用木頭作出框架,再把酸棗枝條熱烤後編上去,一個售價在百元左右。
裹套項
這位80歲的老人家是山西省新绛縣的一位老匠人,他的手藝是用棕榈絲和布匹編制騾馬拉車時候套在脖子上的用品,晉南人叫它“套項”,陝西人稱作“擁脖”,它就是起到保護騾馬脖子皮肉的作用,在當下的農村騾馬幾乎都見不到了,這個伴生的用品也就成為向下收古貨人尋找的東西了。
打葦席
葦席在從前農村的使用相當廣泛,幾乎家家戶戶的土炕和木床上都是它來墊底,甚至晾曬糧食也離不開它,不但能夠防潮而且通風效果很好。2014年山西省稷山縣稷峰鄉農村還有幾位老人家在堅持,盡管葦席的價格不如人意,隻能賣到50元的樣子,可是老人們還是把它當成了一種謀生的手段。
做面蘿
一條扁擔挑着竹條,薄木闆,塑料紗布,另一頭挑着鋪蓋卷,就是這位河南大叔的外出賺錢全部裝備,2015年我們在三門峽渑池縣農村路遇了他,大叔的老手藝就是做“面蘿”,這種手藝在以前也是很少見到,一個“面蘿”的價格也就是60元錢,大叔加工一個需要3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他的用處就在廚房,是農村人以前過濾面粉的工具。
白鐵匠
印象裡以前走村串鄉的老手藝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河南人,他們能吃苦耐勞并且手藝高超,這個叫“白鐵匠”的老行當在記憶中有些模糊,大體的隻知道是用錫料加臉盆,工茶壺,酒具一類的用品,2013年我們在稷山縣農村遇到了這位來自河南洛陽的老藝人,他主要是加工一種陪嫁品,叫做“盔子”,具體說就是為出嫁女兒準備的用品,錫材料加工出來的用具如同銀色非常漂亮,最大的好處就是冬季天冷它也不會冰手。制作一件的價格是280元。
訂杆秤
現今大量使用的電子設備對傳統行業沖擊都很大,特别是電子秤更是首當其沖,平原地區早已消失的電子秤老行當早已消失,然而山區還能尋覓到它的影子,2016年陝西省洛南縣城的街道上,這位古稀老藝人仍然堅持做着銷量極小的“杆秤”,他告訴我們說“杆秤”是街頭巷尾小商販們很喜歡使用的工具,不過這個行業很快消失,孩子們對他的老手藝不感興趣,他的店鋪裡銷量最大的還是電子秤。
修表匠
這是在陝西省鹹陽市一處小鎮上拍到的唯一的“修表匠”,老人說現在人戴手表大多為了時尚,普通的手表價格便宜幾乎沒有人來修理了,隻有一些有錢人戴的名貴手表偶爾有個小問題,才會拿來修理,自己祖傳的老手藝在他這裡就要畫句号了,為了生存他現在還兼營紅白事的婚禮拍攝,一邊用來維持生計。
擀氈
2016年陝西省合陽縣秦城村,兩位村民在巷道裡給韓城縣一位老闆加工“羊毛氈”,對于他們來講這個從前養家糊口的老手藝已經有30多年不幹了,老輩人把這個叫做“擀氈”,當年主要都是在甯夏,蒙古,新疆一帶幹這個活,牧民們很喜歡用牛羊毛加工氈毯,近些年工業化生産老手藝就被擠出了行業。一般做一件30斤的羊毛氈價格是400元錢,原本一兩件的活是不幹的,客人找上門就是為了享受一下過程,尋找當年的記憶。
造風箱
社會的發展對于廚房用具來講更為明顯,現代環保要求很嚴格,即便是在農村燒柴做飯大多已經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液化氣,天然氣和電磁爐,作為土竈台的标配品“風箱”或被閑置或被處理,作為加工“風箱”的木工藝人現在也是鳳毛麟角,然而還是有個别老人丢不下老手藝。2013年稷山縣農村這位老人家帶着自己的孫子還在作“風箱”,400元錢一個,一年賣掉的也是個位數字。
鐵匠部
鐵匠對于大多數人來講都不陌生,叮叮當當的大小鐵錘的砸擊聲中,一件件生活用品都是出自這裡,在農村的集市上,勞動工具的䦆頭鋤頭大多還是加工,然而費力不賺錢也限制了老手藝的傳承,願意繼承的年輕人已經很少了,盡管在偏遠山村還能見到這樣的場景,也是需要機會的。
“磨剪子戗菜刀”,這是一個老行當,一年裡臘月最常見,要過年了人們切肉做美食的菜刀到了處理的時候了,看似很簡單的磨刀卻有極高的技術含量,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要想剪子和菜刀鋒利,是必須請專業的老師傅來上手。2011年山西省臨猗縣馬營村的巷道裡,我們拍到了最後的這位老藝人,當年磨刀和剪子也就是一兩元的事情。
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是必然的,傳統的生活方式也在改變,作為一個時期的謀生手段也需要升級更新,這些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老手藝老行當都會成為曆史,記錄下來就是就錄了曆史,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就是這樣不斷的創新發展不斷地淘汰過去,隻有不忘過去才能創造未來。上邊13種老手藝您都見過哪幾種?歡迎留言。【想看到更多百姓的故事請點擊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