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地都有在種植區安裝土壤水分自動監測系統,就是埋設土壤水分的傳感器,自動記錄并上傳數據,一般是每小時一次的上傳土壤含水量變化數據。然而從這些數據繪制的含水量曲線,看到的是什麼,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嗎?
下面是一條實測數據的曲線:
首先你從10Cm層的水分變化曲線中看到奇怪的水分變化,它上下變化相對任性,根本是出乎人類能夠想到原因和估計值範圍之外,完成屬于不可理解。個人認為,10Cm層的水分,它不是作物的水分消耗引起的數據變化,它隻能是一種随機的因素影響的變化,注意10Cm土層數據,及其變化是因它太靠近土壤表面了,其水分變化并不是作物吸水的結果,多數是水分被曬受熱後從土壤表面散發的結果或者是傳感器對地表層土壤空洞孔隙太多造成的測不準。
其數據完全沒有代表性,隻能是僅供參考。
如何從曲線上看,從作物喜歡吸收水分或者說根系活躍層的潛力上,哪個土層的水分變化率比較大,我們就可以說這個變化率比較大的土層,它有可能是作物重要的根系活動層,如果它不是作物根系的活動層,至少會是水分變化影響大的土層。當然要确定是否是根系活躍層也可以通過開挖土層去看根系的發達程度,以及所謂的毛細根的發達程度來判斷,這個是另外專業的題外話。我們找到了土壤水分變化比較大的土壤儲存水層,就說明我們灌水的時候能夠滿足這些層的土壤水分要求就能夠實現實時地的給作物供水功能,這一點至少說明可以及時滿足作物的水分需求了。
從給作物灌水這件事看,及時地滿足這一個關鍵土層的水分要求,是我們灌溉的追求目标,也就是說不管它是真的還是假的毛細根系所在土層,它已經成為了我們灌溉的水分達到能夠滿足作物給水需求的關鍵土層。
下面的圖看也就是20Cm~30Cm土層,這是我們的供水的關鍵土層,也是常說的根系活動層。
标注綠色的地方(30 Cm) 是個人認為比較能夠反映作物耗水情況。要注意這個土壤水分傳感器數據,它在标注的綠線這個位置是不斷的出現微量的上下變化,那隻是數據漂移,不是真正的土壤水分含水量變化,個人認為土壤含水量的變化密度沒有那麼大,頻率沒有那麼高。
如果要測一個土層,田間持水量比較麻煩的。見下圖:
田間持水量的算法是取圖中兩條切線的交點的含水量。這是因為前面那條切線,它的斜率比較大,屬于變化大的情況,後面那條線是它已經趨向于平穩,兩者的交點正好是我們所說的導數變化點,取這一點的土壤水分,含水量作為田間的持水量,比較符合田間持水量的定義要求。但是,它是否是真正的農田水利教科書所定義的田間持水量了,我個人也表示懷疑,但是它是實用的。水分變化率大,表示它是留不住這個水分。那麼它轉為水分能夠留住了,即變化率小了的時候,這一個點就應該說是我們灌水時候的田間持水量的點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