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怎樣看待漢語國際化問題

怎樣看待漢語國際化問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08:06:05

怎樣看待漢語國際化問題(西方學者為何說)1

如何讓全世界都說普通話?

或者說:漢語,能不能取代英語,成為世界語言?

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等名校的西方學者,紛紛給出否定的回答:NO!

緣何?西方學者給出的解釋是:

其一,漢語語法不系統,存在大量的習慣用語、俗語、成語,語言科學性、系統性較差;

其二,漢語學習難度大,常用漢字有3000個,相當于是3000個字母,相比之下,英語隻有26個字母,可見,漢語學習成本遠高于英語;

其三,漢語方言體系複雜,廣東話與普通話,天差地别,連中國人自己都聽不懂,遑論讓全世界都聽懂。

怎樣看待漢語國際化問題(西方學者為何說)2

不系統、太難學、口音雜,因而漢語成不了世界語言。聽起來頭頭是道,但又經不起推敲,連西方漢學家也要站出來聲援漢語。

著名漢學家史景遷曾在采訪中指出:說漢語無法全球推廣,是武斷的,語言的生命力,不在于語法、難易,而在于語言本身的魅力

怎樣看待漢語國際化問題(西方學者為何說)3

普通話的推廣,撇開了方言體系,建構了系統的語法,而拼音、簡體字、白話文等,也降低了漢語的學習門檻。

而且,曆史可以提供鐵證:漢語可以成為世界語言,并且,曾經就是世界語言。

唐朝時期,在已知的文明世界裡,漢語便是通用語。從朝鮮半島,到塔裡木盆地,從蒙古高原,到安南雨林,漢語連接起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

一門語言,成為世界語言的背後,有着怎樣的邏輯?以及,如何讓全世界都說普通話?

讓我們撥開曆史煙塵、從大唐時期的亞洲找尋答案。

怎樣看待漢語國際化問題(西方學者為何說)4

漢字是以單音節語素為主、詞符與音符并用的方塊字,也是承載漢文化的載體。

漢文化從公元前即為周邊民族與國家所仰慕,漢字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随着中國與西域各國及東亞諸國頻繁的交流,被引進西域各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乃至中南半島,由此形成廣大的漢字文化圈。

在大唐時期,漢字文化圈覆蓋了幾乎整個亞洲。

漢語成為通用語的文化現象背後,蘊含着政治邏輯、商業邏輯、文化邏輯。

怎樣看待漢語國際化問題(西方學者為何說)5

政治邏輯——以戍邊将士、政府官員的政治輸入,推動漢語傳播。

戍守邊疆需要軍隊駐防,駐防軍人來自中原,自然也扮演了漢文字、漢文化傳播者的角色。如《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便曾是戍邊軍人。

大唐帝國各族軍人戍邊,交流使用漢語,也推進當地漢語的普及。

而外交使節和政府官員也通過文書、政令,傳播漢文化。在西北邊境交通要沖設置的館驿系統,如敦煌懸泉置等中,發現的大量簡帛上的诏令、律令、郵驿傳送的公文、官員與使節的公私往來文書等,而西域地區的過所、般次文書、使次文書等漢字文件,也是琳琅滿目。

政令與所轄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書寫公文的漢字,也必然成為屬地人民的必修課。

怎樣看待漢語國際化問題(西方學者為何說)6

商業邏輯——以絲綢之路貨物貿易的商業聯系,促進漢語傳播。

衆所周知, “絲綢之路”之所以以絲綢命名,背後便是商業活動。一提起“絲綢之路”,人們自然就會聯想到往來穿梭在絲路上的商隊。

貿易初期是民間的小型活動,之後漸有朝貢與恩賜形式下大型的變相貿易。而貿易,是文化傳播最主要的途徑,商人就是漢文字、漢文化的主要傳播者。

在波斯的古諺中說:财富在東方。大唐時期的國力強盛,世界各國商人湧入長安,想與唐人做生意。

在财富的驅動之下,漢語自然是商人的基本功,而伴随着絲綢之路上的絡繹不絕、貿易不斷,漢語也就作為商業用語,随着财富的流動,演變成通用語。

如今英語成為通用語,背後的邏輯,仍是政治邏輯打底、商業邏輯支撐,但真正決定一門語言,能否長久煥發生命力,還在于文化。

怎樣看待漢語國際化問題(西方學者為何說)7

文化邏輯——以佛學、儒學的文化傳播,帶動漢語傳播。

大唐時期,傳教布道的僧侶、儒生,在亞洲織起了一張無形的文化網絡。

絲綢之路上,東來西往的僧侶在講經、譯經、解經等弘法布道的過程中,也起到漢字文化傳播的作用,玄奘法師便是其中的典型。

而在東北亞,儒學在朝鮮半島、日本諸島的迅速傳播,将東北亞引入儒家文化圈的同時,也将漢字傳播至東北亞諸國,至今,朝鮮、韓國、日本仍在直接或間接使用漢字。

文化是語言傳播的根,也即史景遷教授所說的語言魅力的來源。文化的傳承,凡是主動的、内需的較能長久而深遠;被動的、外加的一般短暫而難以持續。儒家文化圈諸國,之所以漢字影響餘波猶在,其核心便是主動接受漢文化;而中亞地區,隻能在曆史典籍中,找到漢字的身影,其核心也是文化影響的淡去。

怎樣看待漢語國際化問題(西方學者為何說)8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伴随着大唐帝國的衰落,不再有政治邏輯、商業邏輯加持的古漢語,漸漸失去中亞地區通用語的地位。但大唐文化的光輝燦爛,重塑了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直至今天,漢語仍是他們去不掉的通用語,敬酒的時候,都是說“幹杯”。

而當今世界,伴随着英美的衰落,不再有政治邏輯、商業邏輯的加持,沒有足夠文化魅力的英語,還能坐穩世界通用語的位置嗎?

如果不能,我們為何不可取而代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