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是西北地區唯一一個國家批複的都市圈發展規劃,3月25日,省政府正式印發實施。4月1日陝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規劃》編制背景過程、主要内容及相關工作推進情況。
都市圈範圍:面積2.06萬平方公裡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态。《規劃》分12章40節,統籌安排2025年發展目标和2035年遠景目标:到2025 年,西安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西安-鹹陽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圈内城鎮發展水平和承載能力明顯提升,城市間同城化協調發展機制更加健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更加協調。到2035年,現代化的西安都市圈基本建成,圈内同城化、全域一體化基本實現,發展品質、經濟實力、創新能力、文化競争力邁上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和曆史文化魅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西安都市圈範圍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鹹新區),鹹陽市秦都區、渭城區、興平市、三原縣、泾陽縣、禮泉縣、乾縣、武功縣,銅川市耀州區,渭南市臨渭區、華州區、富平縣,以及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面積2.06萬平方公裡,2020年底常住人口1802萬人,地區生産總值約為1.3萬億元。
空間結構:“一核、兩軸、多組團
提出了構建“一核、兩軸、多組團的總體空間結構。主要包括強化都市圈核心區引領,推動形成東西、南北兩條發展軸,推動重點功能組團建設,以及促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
“一核”是指西安市中心城區、鹹陽主城區以及西鹹新區沣東新城、沣西新城構成的都市圈核心區,國土面積1923平方公裡,占都市圈規劃面積的9.3%。核心區是都市圈的人口、經濟和創新平台、科教資源密集區,是引領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核心區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推動西安中心城區瘦身健體,全面提升西安核心輻射帶動能力,加快西安—鹹陽一體化,推進都市圈核心區率先實現同城化,帶動全域一體化發展。
“兩軸”是指東西方向依托隴海、南北方向依托包茂等交通大動脈形成的都市圈兩條經濟發展軸,既聚集了都市圈主要的産業集群,也貫穿了橫縱兩條城鎮帶,構成了都市圈人口經濟分布的主要形态。
“多組團”,是着眼都市圈整體性功能布局,積極推動重點毗鄰闆塊一體化協同發展,打造一批産城融合、功能完備、職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的都市圈特色功能組團,形成都市圈經濟、生活、生态、安全等不同功能單元,多點支撐都市圈發展。主要包括富平閻良組團、高陵泾河新城三原組團、空港新城鹹陽經開區組團、臨渭華州組團、耀州組團、楊淩武功周至組團、乾縣禮泉組團,這些都是都市圈特色功能單元和産業發展承載區。
重點任務: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産業分工協作等八方面
《規劃》确定八方面都市圈重點建設任務: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統籌推進都市圈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共建綜合性現代交通網絡,協同打造數字智慧都市圈,提升現代能源資源保障能力。創新驅動發展方面,以秦創原創新驅動總平台建設為抓手,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環境,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策源地。産業分工協作方面,統籌産業布局,共建多層次産業創新平台,加快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高端服務業為重點、現代都市農業為特色的都市圈現代産業體系。擴大改革開放方面,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打造高水平開放平台,一體化營造更具吸引力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塑造參與國際合作與競争新優勢。生态環境共保共治方面,突出秦嶺北麓生态環境保護和黃河流域綜合治理,加強生态空間保護和修複,健全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方面,強化政策協同,推進公共服務标準化便利化,加大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供給,健全城市安全防控體系。文化傳承發展方面,統籌都市圈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推動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傳承中華文明的世界級核心文化發展示範區。城鄉深度融合發展方面,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為突破口,引導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推動公共資源合理配置,構築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華商報記者 李婧/文 強軍/圖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相關熱詞搜索:西安鹹陽一體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