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
在上一節當中,我們提到了當今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兩種毀滅性威脅:恐怖主義和戰争。那麼,面對這兩種威脅,我們人類到底該以什麼樣的心态去面對呢?
對于這一問題,本書的作者赫拉利認為,人類隻要以平靜、謙遜的态度去面對這些威脅就好了。因為在他看來,這兩種号稱能夠“毀滅世界”的威脅,其實根本不足為懼。
恐怖主義:雷聲大,雨點小
那麼,下面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人類的所面對的第一個威脅:恐怖主義。
雖然我們現在幾乎每天都能在國際新聞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的身影;雖然恐怖分子們也确實制造了諸如“9·11”那樣死傷2000多人、損失2000億美元的特大恐怖襲擊事件。但如果我們真正從數據維度上,去衡量恐怖分子對世界的影響的話,就會發現,恐怖分子所造成的殺傷力其實是非常有限的。
根據赫拉利的統計,在2001年9·11事件之後,到2018年這本書首次出版時,全球平均每年喪命于恐怖分子的人數是2.5萬人,其中90%的人都集中在中東這種恐怖主義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區。
相比之下,全球每年喪命于車禍的人數為125萬人;死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是350萬人;而空氣污染更是能在一年之内奪取700多萬人的生命。這樣一比較下來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恐怖分子的殺傷力的确是有些小得可憐。
可為什麼相對于其他的緻命因素而言,我們會更害怕恐怖主義呢?
這主要是由“恐怖主義”的基本策略決定的。因為這些恐怖分子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一些危險手段來制造社會恐慌,從而逼迫政府在政治上進行讓步。
這就造成了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現象:每次發生了恐怖襲擊事件,都有恐怖組織會跳出來,宣布自己對事件負責。這并不是因為這些恐怖分子們“講武德”、敢做敢當,反而是對政府的一種威脅,意思是:事情是我們做的,如果你們不同意我們的政治主張,那我們就會再幹一次。
但這樣的鬥争方式,也從側面說明了,搞恐怖主義的組織其實力量都是很弱小的,根本無法從正面和政府對抗,所以才會做一些偷偷摸摸的“小動作”。因此,恐怖主義其實就是一個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政治鬥争活動,和戰争這種動辄會死傷成千上萬人的大規模暴力活動相比,它的威脅是不足為懼的。
戰争:不合時宜的博弈手段
那麼,說完了恐怖主義的威脅,我們再來談談人類所面對的第二個威脅:戰争。
首先,戰争的破壞力是毋庸置疑的,比如,像二戰這種超大規模的戰争,在全球一共造成了1個多億的人員傷亡。而人類發明出了核武器這種具有毀天滅地威力的武器之後,“世界将毀滅于核戰争”的論調更是一直都沒有停息過。所以,如果說真的有什麼災難可以毀滅人類世界的話,戰争一定是名列前茅的。
不過,在赫拉利看來,“人類會被戰争毀滅”的說法,也屬于無稽之談,因為從人類曆史的進程上來看,戰争在今天已經成為了一種“過時”的鬥争手段。因為,從本質上來說,戰争的目的就是為了搶占資源、争奪利益。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這種以實物資産為主的時代,一個國家想要變的強大,隻要占有足夠多的土地和城市、以及足夠多的礦産和人口就可以了。因此,古代的戰争大多是以占領土地、滅亡國家為目的的,隻有這樣,戰勝一方才能獲取更多的資源。
但是在二戰結束之後,世界上的資産就開始更加側重于科技和金融,而這兩種資産,是很難通過戰争去進行直接掠奪的,所以占領土地、掠取資源的意義已經變得非常小了。
雖然很多國家依然可以靠着出售資源獲取大量的資金,但這些财富與很多發達國家所賺的财富相比,依然隻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而且,由于目前武器裝備的升級,現在打一場戰争需要的開銷,已經遠非之前的戰争所能比拟的,同時還要考慮,因為戰争而導緻的國家停擺,給經濟帶來的損失,以及國際道義上的指責等等,這些都是現在主動發起一場戰争所必須要承受的“成本”。
所以,這樣算下來,戰争在這個時代,已經成為了一種“性價比”極低,且已經過時了的鬥争手段。
謙遜的态度,多元與包容
不過,即使用戰争去掠奪利益的手段已經過時了,但戰争作為一種暴力方式,仍然承擔着示威和恐吓的作用。特别是進入到21世紀之後,大多數戰争的目的其實都是為了展示态度。
比如, 2022年2月爆發的“俄烏沖突”,雖然導緻這場沖突的直接原因,是烏克蘭東部兩個親俄州的獨立問題,但許多軍事專家判定俄羅斯向烏克蘭動武的真正目的,是為了震懾北約、抑制北約東擴。所以,這場戰鬥表面上看起來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領土沖突,可實際上卻是一場政治仗。
當然,即使是以政治為目的,我們也必須要正視戰争的強大破壞性,特别是“核戰争”的隐患。因為誰也不敢保證,會不會再出現一個“希特勒式”的戰争狂人,把人類社會推向毀滅的邊緣。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人的出現,人類必須要建構出一套新時代的道德。而這套“新時代道德”的核心,就是“多元和包容”。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們曾提到,人類雖然是一種社群屬性很強的動物,但也具有着極強的“排外性”,隻要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和團體内的人稍有不同,就必然會受到整個團體的排擠。也正是這種“排外性”的存在,讓各個文明的人,常常在曆史叙事中把自己當作是世界的中心、上帝的寵兒,種族主義和文化歧視,其實都是這種“排外性”所帶來的弊端,這一點也就成為了人類身上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所以,赫拉利之所以會在這本書中反複強調“多元和包容”,其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可以擺脫人類與生俱來的“排他性”所帶來的惡果,進而讓人類社會可以保留更多的文化、思想,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赫拉利在書中呼籲,人們應該放下自身的傲慢,真正的去包容他人的文化和行為,不要一面贊頌謙遜,一面又把自己想象成全宇宙的中心,隻要我們可以真正的思考“謙遜”的含義,就一定能獲益良多,讓人類免遭自我毀滅的命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