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夫妻堅守林場25年

夫妻堅守林場25年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1 11:35:35

日子枯燥寂寞,連糊棚的報紙劉軍都讀了許多遍。孩子被送到姥姥家,留下幾張照片夫妻倆翻了又翻,怕磨壞就藏在信封裡,想得厲害才拿出來看看

塞罕壩百萬畝林海凝結着三代塞罕壩人的心血,瞭望員每天神經緊繃,“有時睡覺夢到哪兒着火了,可就是打不出去電話,就給急醒了”

59年來,塞罕壩沒有發生一起森林火災的背後,正是像劉軍夫婦這樣一對對望火樓夫妻的默默堅守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曹國廠 杜一方

金秋的塞罕壩,林海蒼翠連綿。在115萬畝森林深處,聳立着9座望火樓,它們分布在林場不同位置的海拔最高處,被稱作“林海的眼睛”。由于遠離人煙、條件艱苦,望火樓瞭望員以夫妻檔居多,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夫妻望火樓”。劉軍、王娟夫婦就是其中一對。

從防火檢查站護林員到瞭望員,前後23年,他們戰勝孤寂艱難的生活環境,和林場的地面巡護、視頻監控、探火雷達等一起,時刻守望着塞罕壩的安全。

夫妻堅守林場25年(瞭望這對夫妻做塞罕壩林場的眼睛23年)1

8月23日,劉軍(前)、王娟夫婦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望海樓内瞭望林場 牟宇攝/本刊

“一切為了林子”

在塞罕壩林場海拔1800多米的山梁頂部,有個地方名為“交道口”,兩條公路在此交會,向東是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姜家店鄉,向西是塞罕壩林場,向北是内蒙古克什克騰旗,向南是塞罕壩林場陰河分場。因地處要沖,防火檢查站在此設立,檢查過往車輛,提醒來往行人。

早期防火檢查站隻有三間平房、一根木杆,方圓十裡不見人煙。一人駐守怕危險,兩人駐守鬧矛盾,1998年,塞罕壩林場決定在此設立夫妻檢查站。

那年,已經在林場防火隊工作6年的劉軍26歲,女兒3歲。“我也在檢查站輪駐過,知道不好幹,但總得有人幹。”在林場領導為選人為難之際,劉軍主動請纓,和妻子王娟一起駐守檢查站。

檢查站工作十分枯燥,過往車輛和行人都要仔細檢查有無打火機、火柴等,再三叮囑“千萬别用明火”。因仔細耗時長,劉軍沒少受埋怨甚至挨罵,但他時刻提醒自己,“一切為了林子,久了就習慣了”。

當時檢查站沒有水井,吃水就靠劉軍到山澗裡挑。1998年冬,雪大路滑,劉軍挑水返回時摔了個臉朝地,水桶滾下山溝。他坐在雪地上号啕大哭。回到站裡,妻子見他渾身泥濘和血痕,眼淚唰就下來了。

從那天起,為了省水,愛美的王娟十天半月洗一次頭,夫妻倆冬天靠吃化雪水度日。來年開春,夫妻倆咬咬牙買了頭毛驢馱水。

檢查站工作全年無休,沒電視、收音機,更沒手機,隻有一部不能私用的工作電話。日子枯燥寂寞,連糊棚的報紙劉軍都讀了許多遍。孩子被送到姥姥家,留下幾張照片夫妻倆翻了又翻,怕磨壞就藏在信封裡,想得厲害才拿出來看看。

檢查站林深路遠,最怕生病。1999年冬的一天,天降大雪,午後王娟覺得肚子陣陣絞痛,怕丈夫擔心,她一直強忍着。後半夜王娟疼得冒汗,劉軍察覺到出事了。

“王娟得急病了,大雪封山,快救救她吧。”劉軍抄起電話向塞罕壩林場北曼甸分場求救。姜家店鄉衛生院醫生判斷是急性闌尾炎。坡陡路滑,救護車上不去,林場調來推土機鏟雪,鄉裡唯一一輛越野車緊随推土機一步步趕往檢查站,不到20公裡的路走了一個多小時。

如今回想起醫生的話劉軍心裡還發怵,當時鄉衛生院條件差,再晚半小時,能否保命都難說。王娟卻說,住院那幾天,是在檢查站幾年裡最輕松的時光,“總算有人能說說話了”。

2003年,随着檢查站擴建和交通條件改善,交道口不再設夫妻檢查站,劉軍轉為一名護林員。2008年,林場小光頂子山望火樓夫婦退休,急需新人頂上。林場領導找到劉軍夫婦,他們把女兒送到寄宿學校,一頭紮進望火樓,一守又是十三年。

“林二代”的期盼

在塞罕壩林場千層闆分場海拔1900米的月亮山上,一座孤零零的建築赫然映入眼簾,劉軍、王娟夫婦就在這座望火樓裡防火瞭望。

在防火緊要期,他們每天對望火樓周圍近20公裡範圍内的森林進行定時瞭望,每15分鐘向林場防火指揮部通報林區火情,在重點時期夜間還要每1小時通報一次。

他們日複一日的堅持,讓塞罕壩始終在安全狀态下,沒有發生一起森林火災。盡管每次通報都是“一切正常”,但夫妻倆的瞭望工作從未懈怠。

王娟沒想到的是,剛到望火樓的生活,比在檢查站還艱難。2015年之前,消防車負責往山上望火樓送水,存在簡易水窖裡,一車水吃一年。直到前幾年山頂打了深井,吃水問題才解決。

交通不便依然困擾着他們。從望火樓到最近的鄉有20公裡路,劉軍10天左右下一趟山采購生活用品。為便于保存,他們專買不易壞的土豆、白菜、洋蔥等。大雪封山時,林場場部送吃的也隻能送到山梁下,夫妻倆再一點點背上來。

每年十月,塞罕壩氣溫降至零攝氏度以下,到屋外旱廁方便都要下好幾次決心。“尤其是夜間,狂風在林間呼嘯,感覺人都能被刮走”。

如今這些困難已成往事,塞罕壩所有望火樓條件大大改善,吃水、用電、上網都不成問題。

與生活條件一同提高的,還有夫妻倆的工作經驗。多年來,為确保及時發現火情,夫妻倆不斷琢磨總結出一套鑒定經驗:草燃燒是白煙,樹燃燒是黑煙,霧起來發散沒“根”,樹草燃燒有“根”……

塞罕壩百萬畝林海凝結着三代塞罕壩人的心血,特别是在防火期,瞭望員每天神經緊繃。“有時睡覺夢到哪兒着火了,可就是打不出去電話,就給急醒了。”王娟說。

2018年,夫妻倆由小光頂子山望火樓調往現在的月亮山望火樓。這裡是塞罕壩林場攻堅造林區,樹苗都是在土層瘠薄、岩石裸露的陽坡上栽植成活的。

“剛來時小樹苗才半尺高,現在都已經一米多高了。”現年51歲的劉軍是塞罕壩的“林二代”,他期盼着這片幼林早日成為一片新林海。

森林安全背後的取舍

因工作需要,劉軍夫婦唯一的女兒一出生就被送到了500公裡外的姥姥家。10歲時,孩子才被接回到圍場上小學,而且是寄宿制學校。學校假期正是防火緊要期,孩子隻能待在學校或到親戚家暫住。

劉軍夫婦最長的一次兩年沒下山。女兒從沒當面抱怨過,但直到獨自去外地讀大學後,在一次視頻聊天中,當王娟試探着問她:“你一個人在外地,想家嗎?”

“不想。”她沉吟了一會兒說。

“為什麼不想?”王娟問。

“從小你們就沒有管過我,我想你們幹啥?”女兒反問。

那一刻,夫婦倆再也抑制不住滿心的思念和愧疚,淚如雨下。

如今,女兒大學畢業在圍場找了工作,去年中秋節還到望火樓與他們共同度過,一家人其樂融融。

“在望火樓裡孤獨寂寞時,難免想起孩子和老人,心裡就很難受,忍不住想哭,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其他望火樓裡的同事、其他崗位上的同事也和我們一樣,堅守着自己的崗位。這是我們該做好的本職工作。”說到這裡,這位略顯木讷的中年漢子重回堅定。

59年來,塞罕壩沒有發生一起森林火災的背後,正是像劉軍夫婦這樣一對對望火樓夫妻的堅守和奉獻。

不知不覺間,塞罕壩林海愈加蒼翠,夫婦倆鬓邊卻青絲悄然換白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