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國學基礎知識13

國學基礎知識13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7 05:50:48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在河邊發出這句感歎,已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事情了。光陰如白駒過隙,在同樣的春夏秋冬中,人類走過了不同的悲歡聚散,最後沉澱下來的,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曆史。

華夏子孫世代相傳,從古至今沒有改變的是對文字的熱忱和尊重。從史官秉筆直書,到文人惜墨如金,是我們對古老的文化與生俱來的信任和崇拜。時間留給中國人的财富,就是沉甸甸的五千年曆史。而在這曆史的河床之下,就醞釀着中華文化的精髓——國學。

國學基礎知識13(國學知識簡介十二)1

《洛陽伽藍記》:書林中的高塔

【洛陽伽藍記其書】

很多書一望便知其意,但是《洛陽伽藍記》這本書,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如果改成《洛陽佛寺記》,我們一下就明白了,它是專門寫洛陽寺廟的作品,作者是北魏時候的楊獻之。

全書分城内、城東、城南、城西、城北5卷,記述了70多處寺廟。不僅具體描寫了殿堂屋宇的形制規模和建立寺廟的始末興廢,還有有關的政治曆史事件、社會經濟情況,以及當時社會的風俗人情。全書叙事主要用散文,形容描寫則往往夾用骈偶,條理清晰,讀之如同親眼見到那些美麗的建築一樣。

【洛陽伽藍記名句】

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

解讀:對麥秀的感歎,不隻是目睹殷都廢墟的人才有;對黍離的悲情,實在是痛心于周代朝政的滅亡。從來都是破國無完家,楊銜之寫《洛陽伽藍記》,是想要提醒後世,不要再奢華堕落,導緻“黍離之悲”了。

于是招提栉比,寶塔骈羅,争寫天上之姿,競摹山中之影;金刹與靈台比高,講殿共阿房等壯。豈直木衣绨繡,土被朱紫而已哉!

解讀:洛陽城中到處是招提寺和佛塔,就像天上的仙境、群山的縮影;金碧輝煌的古刹可以和古代的靈台一樣高大,講佛經的大殿猶如阿房宮一樣雄偉。這哪裡僅是在給樹木穿上绫羅綢緞,給大地鋪上朱砂紫玉而已!這一段是楊銜之描寫洛陽繁華的小細節,從中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的佛教盛況。楊銜之的文章既有散文的清新,又有骈文的工整,是古籍中的精品。

【洛陽伽藍記故事】

秦太上公寺

洛陽城的東邊有秦太上宮東西兩座寺院,西寺是靈太後捐建的,東寺是靈太後的妹妹捐建的。她們兩個都是為了替父親積陰德,所以用他的封号“秦太上公”作寺名,當時的人叫它“雙女寺”。兩寺靠近洛水,大樹參天,各有一座五層佛塔,高達五十丈,雕飾得精美絕倫。在齋戒的時候,常有供品從皇宮中送來,其豪華的程度是其他各寺不能比的。

寺東有漢光武帝所建築的靈台,底部雖已塌壞,但還有五丈多高。靈台往東有讀書人的辟雍,是魏武帝所建。到了北魏的正光年間,在辟雍的西南側又建了明堂,上圓下方,四門八窗。

由于北朝時期到處都是亂兵,州郡紛紛失陷,北魏朝廷在明堂的北面設立了募征格,對從軍的人授予曠野将軍、偏将軍、裨将軍等官職。當時從軍的士兵号稱明堂隊,其中有一位叫駱子淵的勇猛的士兵,曾經守衛在彭城,他的戰友休假返回京城的時候,子淵寫信托他帶回家,并且交代:“我家在靈台南面,靠近洛水。你隻要到了那裡,我家人就會出來相見。”

戰友根據他的說法來到靈台的南面,但完全看不到什麼人家。正在他準備離開的時候,忽然看到一個白發老翁走來,戰友上前詢問。老翁說:“這是我的兒子!”于是帶着送信的戰友回到了家裡。

送信的人隻見宏偉寬敞的館室樓閣,房屋華麗美觀。落座後,送信者看到婢女抱了一個死嬰走過,他感到非常奇怪。一會兒酒菜具備,都是色澤光豔的佳肴,香美無比。飯後,送信人告辭,老翁送到門外:“恐怕難以再會了。”走了不遠,送信人回頭,再也不見先前的樓觀,隻有高高的河岸對着河水,綠色的波浪滾滾東流。唯獨看到一個十五歲上下的小男孩,剛剛被淹死,鼻子中還流着血。等他回到彭城,子淵已經不見了。原來,與他一同服役三年的子淵,就是洛水之神。

建中寺

建中寺原來是宦官劉騰的住宅,氣派和規模都超過了應有的規格。方圓一裡之内,廊屋一間接着一間。寬敞富麗的程度,皇族中也沒人能比得上。

劉騰住宅的東側有太仆寺,是從前魏相國司馬文王司馬昭的官邸,内還有領軍将軍元乂的宅郏

元乂是江陽王繼的兒子,又是太後的妹婿。熙平初年,明帝年幼,太後把元乂當做心腹之臣來信任,結果得到的反而是禁閉永巷達六年。太後痛心地說:“真正養虎咬自己,把小蛇育成大蛇!”

太後返歸政位後,誅殺元乂等人,沒收劉騰的田宅,就把這所宅子賞賜給了高陽王雍。

後來,尚書令、樂平王爾朱世隆為了替家人求福,就把這所宅邸改為寺院。朱漆的樓門與黃色的閣樓,稱得上是乾宮。前廳做了佛殿,後堂做了講堂。廳堂内到處裝飾着金色的蓮花寶蓋。另有一座涼風堂,原先是劉騰避暑之處,常年清涼無比,夏天也沒有蒼蠅,還有生長了千年萬年的樹木。

亂世剪影

北方有一個人叫做爾朱榮,他家世代是酋長,統領八千多個部落,家中的馬就有好幾萬匹,富可敵國。公元528年,十九歲的孝明帝突然駕崩,三歲的侄兒成了新皇帝,太後總攬朝政大權。爾朱榮擔心國家會因此敗落,便率領鐵騎五千前往帝陵緻哀。

為了推選成年的皇子做新皇帝,爾朱榮命人為皇族子弟各鑄一個頭像,結果都不成樣子,僅有長樂王子攸的像神态圓滿,端莊持重。爾朱榮因此青睐長樂王,派奴仆到洛陽約請長樂王做盟主,長樂王當即答應。

爾朱榮手下的三軍都穿着白色的喪服舉旗南下,胡太後召集王公商議對策,但是人人對她怨恨在心,都不肯提意見。隻有黃門侍郎徐赓建議守住河橋,觀察對方的動向。胡太後聽從了這個建議。

四月,爾朱榮南進,長樂王也直奔爾朱榮的軍營。有的人看出長樂王加入爾朱榮一邊,就打開城門投降了。爾朱榮下令所有的官員都要來拜谒新帝,但是前來的人都被他設埋伏殺害了,死難的公卿朝臣有兩千多。後來,新帝進入洛陽,赦免所有的罪犯,改年号為建義,這就是莊帝。

那時,有才德名望的人幾乎已經被殺絕,流亡的人仍驚恐不已,不敢出頭露面。莊帝登上帝位,雖表現得寬大仁愛,但投奔的人不多,爾朱榮自然被加官晉爵,他的女兒被納為皇後。

洛陽的人依然憂慮重重,豪門貴族棄家而出,平民百姓扶老攜幼,唯恐停留。面對這樣的情況,莊帝頒發诏令,三品以上的死者贈三公,五品以上的死者贈令仆,七品以上的死者贈州官,身無官爵的死者贈郡官,這樣才稍微穩定了局面。

國學基礎知識13(國學知識簡介十二)2

《貞觀政要》:以人為鏡明得失

【貞觀政要其書】

中國曆史上一共有397個“帝”和162個“王”,在這些帝王之中,真正算得上寬容虛心、勤政愛民、以德服人的皇帝不多,但是唐太宗是公認的一個。雖然他的文采不如李煜,書畫不如趙佶,謀略不如諸葛亮,用兵不如孫武,但他是個成功的領袖。因為他有一顆作為普通人的虛心好學、善于聽取意見的心。

《貞觀政要》是一本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經驗的書,為了達到經世緻用的目的,将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谏、君臣鑒戒、教誡太子、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固本寬刑、征伐安邊、善始慎終等一系列專題内容歸類排列,使這部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曆史記錄,又蘊涵着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

【貞觀政要名句】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解讀:照銅鏡可以整理自己的穿着,借鑒古人的曆史可以知道興亡成敗的道理,聽取别人的意見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在魏征死後,太宗傷心地說:“我沒有了寶貴的鏡子。”正是因為有衆多的“鏡子”,唐太宗才能夠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帝王。

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

解讀:想要使天下安定,先要保持自身的正直。唐太宗身為一國之君,懂得從自己為人處世出發來治理國家的道理。其實這個道理不僅适用于領導人,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想要赢得朋友的尊敬和信賴,也要從自己的身上找方法,問問自己是否值得别人尊敬和信賴。

草創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者,當思與公等慎之。

解讀:打江山的困難已經成為過去了,守江山的困難,我今後還要和衆位大臣一起慎重地考慮。很多人打下了江山,還沒有穩固基業,就急于享樂。其實,要守好自己的成績,哪裡是一件容易的事?

神化潛通,無為而治,德之上也。

解讀:在潛移默化中,以無為來治天下,這才是上上的德。“無為”,就是不建宮殿,不選秀女,不搞鋪張浪費,不舉行盛大的政治活動。在這種自然淳樸的政治中,幫助人民恢複平常的生活,這是曆代君王很少辦到的事情。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解讀:我(魏征)聽說想要樹木長得高,先要讓它的根穩固;想要河水不枯竭,先要讓它的源頭通暢;想要國家安甯,先要行善積德。不要将目光緊鎖在結果上,而要學會看到産生結果的原因,從原因上去努力。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解讀:對朝廷的埋怨沒有大小之分,隻要是老百姓的心聲,就要懷着敬畏的心聽唐太宗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如水,明君不能落到被水淹沒的時候再後悔。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論,大事又将不可救。

解讀: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引發的,小事上不慎重,成了大事情就不好挽救了。要想避免大的麻煩,就要解決好每一個小問題。“細節之中有魔鬼”,小妖還好對付,大魔就難收拾了。

人欲自照,必須明鏡。

解讀:一個人想要看清楚自己的容貌,就要找一面明亮的鏡子。在哈哈鏡中是看不出真實的樣子的,在沒有原則的人身上,看不出自己的不足,隻有和那些優秀的人比較,才能看到自身的潛力。

【貞觀政要故事】

以孝治天下

房玄齡生母早逝,他對繼母也十分孝順。據史書記載,當他的繼母生病,請醫診時,必定拜迎流淚。丁憂期間,為繼母哀傷過度,身體消瘦,像一把幹柴。太宗為了獎勵他的孝行,派人前往寬慰,并且贈送了許多禮物。

還有一次,有個名叫史行昌的突厥人在玄武門做看守。吃飯時,他總是把肉留下。有人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拿回家侍奉母親。”太宗聽說後感歎說:“仁孝的天性,哪分什麼華人、夷人?”于是賜給他禦馬一匹,并诏令供給他母親肉食。唐太宗把孝作為治身的根本,極力推崇,使社會風氣變得更淳樸。

虛心使人進步

貞觀十六年,太宗問魏征:“我克己奉公,一心一意治理朝政,仰慕前代聖賢,并努力效仿他們。将積累美德、增加仁義、建立功業、為民謀利這四個方面,當做最重要的事情來做,我經常用它們來自勉。可是,人常常沒有自知之明,不知道我所說的這幾件事,做得好還是不好。”魏征回答道:“德、仁、功、利陛下都能做得到。對内平定禍亂,對外攘除戎狄,是陛下所建的功;安頓百姓,使其各有生計,是陛下所積的利。這麼說來,功與利所占居多,隻有德與仁,還須陛下自強不息,躬行實踐,一定可以達到。”

唐太宗以先賢為自己的學習榜樣,一直努力将自己培養成一個仁君明君。唐太宗不僅在道德上要求自己見賢思齊,在治理國家上,他也常常拿自己和前代的君王作比較。他說八百年的周朝和經曆二世而亡的秦朝之間的最大差異,就在于領導者是否為自己的子民着想。秦朝縱情聲色,橫征暴斂,所以瞬間倒塌。

國學基礎知識13(國學知識簡介十二)3

喜歡請轉發點關注!

免責聲明:文章素材和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同時文章僅代表本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