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小罐茶老闆杜國楹還做過什麼産品

小罐茶老闆杜國楹還做過什麼産品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08:03:57

小罐茶老闆杜國楹還做過什麼産品(從背背佳到小罐茶)1

小罐茶老闆杜國楹還做過什麼産品(從背背佳到小罐茶)2

你可能沒聽說過杜國楹,但是大概率你聽說過他創業的産品。

杜國楹,一位連續創業者,自24歲開始創業,迄今為止創造了五個在中國擁有相當高知名度的産品:背背佳、好記星、E人E本、8848手機和小罐茶。

也是這五個産品讓他蒙上了一層傳奇色彩。一方面他擅長迅速把一款産品變成爆品,贊揚他的人認為他是“營銷教父”“營銷鬼才”;但杜國楹往往會在迅速撕開市場之後賣掉公司轉身離場,而非在爆款産品的基礎上做長期持續的叠代,這也導緻有人給他貼上“忽悠”“收智商稅”的标簽。

“事實上,20世紀90年代的我,确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營銷主義者,”杜國楹對于走過的彎路非常坦誠。“産品是1,營銷是0。今天來講,人生這個經曆很重要,我知道前面那個1做不好,營銷是沒有意義的。”

2012年,杜國楹進入茶行業創辦品牌小罐茶,并運營至今。杜國楹曾不止一次宣稱,他不會再像之前幾次創業那樣,中途停止,把自己的公司和品牌賣給其他人,茶葉會是他餘生的事業。他想要看一下,如果自己能夠數十年都投入到一家公司上,結果會如何。

在今天摘錄的這篇文章中,小罐茶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長江商學院EMBA11期校友杜國楹分享了自己的創業經驗、對營銷和産品的理解、關于營銷和産品的方法論以及對公司價值觀的認知。

通過這些内容,你能看到一個實戰者的方法與領悟,和他最大程度地坦誠。

分享 | 杜國楹

作者 | 李翔

來源 | 《詳談:杜國楹》

本文節選、精編自得到詳談系列叢書之一《詳談:杜國楹》,長江商學院獲得到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系得到。

01 純粹的營銷主義是一個誤區

李翔:“營銷大神”這個标簽是你想撕掉的嗎?

杜國楹:我覺得撕掉好像很難。

事實上,20世紀90年代的我,确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營銷主義者。

但是有了一次破産的經曆(杜國楹在背背佳成功之後,因為迅速開始做其他産品而資金鍊斷裂)之後,我覺得純粹的營銷主義是一個誤區。

一個健康的商業,沒有好的産品和服務,營銷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2004年第二次創業的時候,我在本子第一頁給自己寫了八個字:

“營銷是術,産品是道”。

本質上來講,如果沒有好産品,你的營銷是沒有價值的。營銷的本質是把好産品賣得更好,營銷是為好産品服務的。

你說我想撕掉嗎?我主觀上肯定想撕掉。因為從20世紀90年代到今天,尤其是我破産再創業之後,專場營銷會議我幾乎不參加,給我發什麼獎,我從來沒有領過。

我從來不去碰因為我覺得這很容易給年輕創業者一個誤解:營銷好也可以創業。這是本末倒置。

所以我說“産品是1,營銷是0”,這是一個基本準則。

如果你的認知是僅僅有好的營銷技術就可以,從認知上沒有解決産品和營銷之間的關系,我覺得這是很危險的。年輕的時候我就走了彎路。

今天來講,人生這個經曆很重要,對我的改變很大,我知道前面那個“1”做不好,營銷是沒有意義的。

02 創業三個階段:營銷、産品、價值觀

李翔:你把自己的創業曆程分成三個階段:營銷、産品、價值觀,這種劃分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想的?

杜國楹:最近三四年。2019年以後正式提出來,把它梳理清楚。但小罐茶産品上市之後,我的認知就已經有了。

有十幾年,我一直沉浸在“産品是1,營銷是0”這個事情中,後來覺得我可以走出來了。因為我對兩者之間的關系做了深入的實踐,包括産品怎麼去打磨。

但是我覺得,一個偉大的商業組織最終不是這些術決定的,是價值觀決定的。術重要,但是放眼未來十年、二十年不是決定性的,你的價值觀才是決定性的。所以我才思考清楚第三個階段。

從營銷到産品的标志性事件,是破産。從産品到價值觀的标志性事件,是九年前我開始做茶的時候(2012年),決定後半輩子就做茶了,就想待在這個行業認真地做下去。

它是我内心對創業模式的反思。我選擇茶,茶行業天花闆足夠高,包括創業第一件事是要把企業的願景、使命、價值觀梳理出來,過去是沒有的。

以前我是公司做起來看到天花闆就撤了。但這次就不留後路,好和不好都得做下去,不好就想辦法。客觀上可能跟年齡和經曆也有關系。

李翔:按照通常的創業理論,如果你做起來就賣掉,應該是之前的賽道選得不好,可以這麼講嗎?

杜國楹:我覺得客觀上跟行業有關,跟年齡有關,但本質上是個認知的問題。

……

我總結過,什麼情況下認知會發生大的叠代。

第一就是遭遇天大的挫折,比如像我的破産。

第二就是碰見高手,聊完醍醐灌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種感覺人生中也會有幾次出現。

第三就是經典的理論,實際上這些東西已經在那裡,隻不過可能沒有被你發現而已。

……

李翔:你從産品到價值觀階段的轉化,是意識到了價值觀的力量,還是看到别人這樣做了?

杜國楹:在賣掉公司準備做茶之前,我看了20世紀90年代的農夫山泉,看了阿裡巴巴、騰訊這些公司的整個過程,它們都是在我創業過程中間出現的,沒有我早,最後都成了龐然大物。

我在問我自己,我願意這樣去做嗎?我去做的時候,如果一件事投入20年、30年、40年,會做成什麼樣子?

這是我人生想驗證的東西。我覺得真的想做偉大的商業,就應該這樣做。我就開始看這些企業背後有什麼秘密,發現價值觀才是決定性的。

03 成功營銷的關鍵:内容是1,媒介是0

李翔:成功的營銷關鍵在什麼地方?是找到媒介的價值窪地嗎?

杜國楹:媒介肯定要尋找價值窪地,廣告投放需要成本控制。但無論是公關還是廣告,内容不行一樣不行,内容和媒介之間的關系和邏輯是一樣的。

李翔:就是内容是1,媒介是0。

杜國楹:沒錯,媒介成本很重要,但前提是内容要好,内容不好沒價值。

……

20世紀90年代最早的打法邏輯就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證——也就是找到案例證明一下。今天這個邏輯的形式在變,但根上沒怎麼變。

要讓人知道你能解決問題、憑什麼我信你、憑什麼你是最好的。

一是如何讓用戶知道你是最好的,二是你産品有沒有能力做到最好。

比如說背背佳第一條廣告,當時請關淩做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好,畫面來了,一個老師在課堂上正講課呢,突然朝學生喊:“坐好了!”鏡頭一切回到家裡,孩子在台燈底下寫作業呢,媽媽回來了,“坐好!”一巴掌下去了。這就是提出問題。

解決問題,背背佳就是代替老師和家長的提醒,我是一個什麼樣的産品、什麼樣的原理、什麼樣的功能。家長、孩子之前是這樣的,現在用了以後是這樣的。

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證。今天的邏輯其實也是這樣。

李翔:其實是把你創意産品的思路,放到營銷内容裡了,是嗎?

杜國楹一個産品經理如果沒有營銷思維,沒有需求和用戶痛點的思維,是很難做好産品的。

後來我講,我是一個有營銷基因的産品經理,為什麼?我做營銷出身,你今天讓我做産品,需求判斷不清楚,這個産品我不會做的。我必須知道這個産品要解決什麼問題。

李翔:你做過的五個品牌,瞄準的媒介價值窪地是不一樣的,我可以這樣理解嗎?

杜國楹:每一個都不一樣,電台和電視不一樣,電視和報紙不一樣,地方台跟央視不一樣,央視跟戶外不一樣,戶外跟分衆不一樣,分衆跟抖音不一樣,每一個都不一樣。但它背後的基本邏輯是一樣的。

我的營銷标簽跟這個也有很大關系。為什麼呢?我簽完合同以後就閉着眼睛投了。因為内容我們已經反複測過,不然内容靠不靠譜我還不知道,怎麼敢大規模投放。

我一直是先測内容的準确性,内容沒有問題,媒介集中采購,就是所謂“飽和投放”。我在媒介上花的時間成本是最低的,一年就談一次。真正是内容比媒介花時間。

04 創業順勢而為:優勢和趨勢

李翔:你選賽道的時候,已經有方法論了嗎?

杜國楹:我講順勢而為,勢是兩個,一個優勢,一個趨勢。我所有的創業有一根線從來沒有斷過。

創業兩件事最難,第一是你得懂目标人群;第二産品能夠做好,做出特色。這兩件事我必須有一件有把握。

背背佳到好記星,孩子家長這個人群沒變。

好記星到E人E本,核心技術沒變,雖然有跨度,但團隊是能遷移過去的。

E人E本到8848完全沒變,大屏變小屏了而已,整個技術平台幾乎是一樣的,就是pad和phone之間的差别。

做茶的時候,人群沒變,品類變了。我要找一個熟悉的人群入手,從高端入手,就是人不變。我熟悉這個人群,但是換了一個陌生的産品。

小罐茶再後面,我們所有的部署都是,茶的功底可以了,可以轉換人群和場景。在一個大品類裡面,解決多人群、多場景的需求,但做的都是茶,都是那片葉子。就在這個邏輯裡走。

所以順什麼勢呢?這兩個方面你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優勢,否則不敢做。我每次都要麼是一個新人群,要麼是一個新品類,兩個都新,不敢輕易做。

……

李翔:你自己沒有技術背景,或者從你今天來看,不再碰消費電子是因為沒有技術背景,沒有這個基因,但是你卻幾次進入,開始也做得還不錯,背後是什麼原因?

杜國楹:沒有技術基因就請專業人士來解決。包括做茶也一樣,我找大師是因為至少不會離譜。

……

我做的時候叫“倒做”。

我的優勢可能在于識别用戶,就是對需求有一個精準的判斷,定義清楚産品,然後組織技術、組織供應鍊、組織開發,慢慢把它拱出來,是這個邏輯。

茶也一樣,不是我有什麼,就一定要去賣什麼,我首先是看市場需求和用戶的問題,把需求洞察清楚之後,再倒過來在供應鍊上尋找資源,匹配這個需求。

李翔:2011年、2012年是一個大的硬件和消費電子的風口,當時有很多的創新公司和創業公司出來,你有沒有推演過,如果能回到過去,在之前的基礎上做,是否能做得更好?

杜國楹:我骨子裡還是想做一個有靈魂的産品。做一個大路貨,我是不願意做的,雖然有規模,但是我不喜歡。我還是希望做一個有特色的産品,能夠切切實實為用戶解決問題,同時這個品牌還有點格調。

在中國尤其是在過去特别主流的賽道上的東西,我自己興緻沒那麼高。但是現在還好,因為新消費崛起,年輕人對顔值、對品牌價值觀的理解越來越深,認同度越來越高,所以我覺得一定是我們發揮價值的時候來了。

我骨子裡肯定有一個基于産品、基于品牌的夢想。所以我說品牌有三層,金字塔塔底是質感你要做一個高品質的東西;往上第二層是美感,看上去賞心悅目,用起來體驗很好;最上面一層是情感。

大部分中國企業第二關還沒有過呢,隻是基于好的品質、好的性價比,做了一個大的規模,但在情感上、美感上,不能獲得用戶的深度認同。做這種東西我的動力不足。

05 直覺是日積月累的科學

李翔:你怎麼理解喬布斯講的那句話,“從來不做市場調查”?

杜國楹:直覺。直覺是日積月累的科學。因為我們在生活中本身就是一個有心人,對于用戶的審美、用戶的需求,都是日常有關注的,都在觀察,所以直覺準确度比較高。

直覺不是沒有任何準備,今天在火星上讓我依靠直覺判斷,我判斷得了嗎?沒有任何常識性的東西,我判斷不了。

你在這個行業、這個品類裡,對技術、對行業、對用戶、對各種使用場景、對用戶背後心理一直觀察,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積累,直覺才會有價值。

我早年做好記星的時候,我們做市場的同事搞用戶調研,一年搞幾十場,場場我全程在,最後産品做好了嗎?做出什麼革命性的東西了嗎?沒有。

……

我會去問,比如說接下來要做這個人群的生意了,不是我最熟悉的人群,生活中我的這根弦整個直接提起來。

面試人的時候,來個“90後”女孩,所有的專業問題問完之後,我一定開始問:“喝茶嗎”,“為什麼不喝”,“喝咖啡嗎”,“你覺得咖啡和茶的區别是什麼”,“你覺得未來你會喝茶嗎”。

我想做的事情,生活中所有的片段裡都會滲透進去。包括吃飯的時候,坐我旁邊一個不認識的人,我問他,“你喝茶嗎”,然後所有的發問就開始了。日積月累形成了直覺。

如果沒有任何常識,對用戶沒有任何的感知,沒有接觸過用戶,對品類一無所知,你用直覺怎麼判斷?

還有一個判斷是對人性的判斷,會有一個基本的東西在。但僅僅在人性層面,你是做不來對消費場景和用戶使用體驗這兩樣東西的判斷的。

所以直覺嚴格來講是日積月累的科學,隻是那一刻迸發出來。生活當中不做有心人,不去理解,純靠直覺,那不存在。

06 定義品牌:質感、美感、情感

李翔:你覺得産品跟品牌的關系是什麼?

杜國楹:産品是品牌的載體,産品不行、品牌也不複在。産品解決的是物質和審美,就是質感和美感。質感是産品解決,美感大部分是靠産品解決,情感隻能解決一點點。

品牌要解決情感問題。因為産品是物質的不會說話,情感表達不出來,可能通過設計和長相能看到一些,但不是全部。

所以在質感、美感、情感這三層裡頭,産品100%地承擔了質感,50%承擔了美感,10%承擔了情感,其他需要用不斷的内容輸出去解決。

……

從産品到品牌,就是三層,質感、美感、情感。

質感是品質端你如何解決,做一個紮紮實實的好東西;然後是美感,用戶體驗的部分、審美的部分都放在這裡頭;情感就是從第一個品牌故事開始,如何持續地輸出内容,讓用戶了解在這個物質産品背後你們的思考、你們的價值觀,獲得用戶更高級的心理認同。

……

比如,農夫山泉算是一個品牌,“我們不生産水,我們隻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尋找水源地,輸出的不再是簡單講産品怎麼好,背後還有價值觀的表達。

還有華為這家公司,背後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給品牌也做了很多加持。

再比如像海底撈不單是火鍋,背後還有一些非物質的關鍵詞,比如服務。

李翔:一個品牌可以同時是高線産品和低線産品嗎?

杜國楹:我覺得難,要麼做高,要麼做中,要麼做低。

如果高中低三層都做的話,從底層往上夠可以,但夠到最上面我覺得過不去,因為用戶差異還是太大。物質之後,精神上的需求點會差異比較大。

07 人生與工作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李翔:上次我們聊,你提到喬布斯那句話,“營銷是一個關乎價值觀的問題”,你是怎麼理解的?

杜國楹:喬布斯講的價值觀可能更高級。我覺得價值觀可以從兩個維度解讀:

第一,從理性的維度來看,我們做标準化,我們賣的不是信息不對稱,不是把信息不對稱化程度提高,而是降低信息的不對稱化程度,還原給消費者真相。

第二,感性的維度,茶如何跟每個人的生活建立關聯,我們講溫暖、有愛等,實際上都是茶如何讓每個人的生活更有溫度、更有愛。

包括今年(2021年)中秋節的感謝主題,包括父親節的廣告内容,也是一種價值觀的表達。

……

李翔:隻談價值觀的話,你是從什麼時候,對價值觀這個問題開始有了比較深入的體會的?

杜國楹:我開始的時候是覺得,一個企業跟一個人一樣,底層的人格、人品肯定是特别重要的因素,但價值觀在企業組織當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我在這個事上的徹底領悟,我覺得是兩年前。

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3月份,我把稻盛和夫所有的書看了一遍。最後發現他講的所有東西,他自己用一個公式概括了,就是他說的人生方程式。

人生以及工作的結果,等于思維方式×熱情×能力。思維方式就是價值觀。能力是0到100分,熱情是0到100分,但價值觀是負100分到正100分,所以價值觀是決定性的。

大家都覺得,生意人賺錢,肯定是對我有利的事我做,對我沒利的事我不做。但價值觀就是說,生意人思維和企業家思維是有差異的,生意人是有錢就去做,企業家應該是有價值就去做。

這實際是回到了認知的原點,就是你為什麼創業。早期是為改變命運下海,為賺錢創業,20世紀90年代肯定是這樣的。

但當你解決了這些物質的問題之後,你的認知在進化,你的境界在進化,你就開始思考要創造什麼樣的價值,要為行業做什麼樣的事情。

我覺得是因為出發點不同,導緻整個價值觀不同,導緻整個企業的行為在什麼事情可做、什麼事情不可做這個原則性問題上會有巨大的不同。

……

我覺得價值觀跟組織、産品的關系是,因為有這樣的價值觀,所以能聚攏一群這樣的人,形成這樣的一個組織,因為是這樣的一個組織,才能做出這樣的産品和服務。用戶看到的最外層是産品,向内本質上是人,再内核肯定是價值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