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會計每天接觸最多的是:錢。可小會不這麼認為!從會工作經曆來看,咱會計人每天接觸最多的明明是:報銷單!!!
拿到原始單據後,會計就要開始瘋狂地編寫會計分錄了,怎麼說呢?這事說難也不算難,但說容易吧,也絕非容易。有些棘手的賬務處理,連老會計都得頭疼上幾天。譬如···
最近,有蠻多朋友私聊小會咨詢編寫會計分錄的難題,小會總結到财會人經常遇到而又被難倒的會計分錄有以下這些:
實際交稅比發票稅額,多交或少付1分錢相信有不少會計都碰過這問題,自己經手開出來的發票,票面白字黑字寫着是這麼一稅額,絲毫不差地入賬了。等到報稅的時候,申報系統自動計算的結果卻給你整多了個“0.01元”出來···
強迫症的小會,眼裡可容不下“零頭”,這就把教程搬來給大家了。
(1)實際交稅>計提稅費,假設申報系統計稅與票面稅額相差0.01元:
借:營業外支出 0.01
貸:銀行存款 0.01
(1)實際交稅<計提稅費,假設申報系統計稅與票面稅額相差0.01元:
借:銀行存款 0.01
貸:營業外收入 0.01
政府補貼收入,穩崗補助、即征即退、先征後退以往企業收到政府的補貼收入,會計們都會毫無疑問地記入“營業外收入”科目。自《企業會計準則第16号——政府補助》修訂後,“營業外收入”就多了個兄弟叫“其他收益”,這下又讓小夥伴站不住腳了!
但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是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或《小企業會計準則》的,收到政府補貼,賬務處理可簡單了!因為隻有《企業會計準則》才設“其他收益”這個科目,隻适用于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公司。
适用《企業會計制度》或《小企業會計準則》的公司,收到穩崗補貼,先征後返、即征即退、先征後退的增值稅等政府補貼,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
貸:營業外收入--政府補貼
适用《企業會計準則》的公司,經營期間取得的政府補貼收入,是與過去成本費用相關的,貸方計入“其他收益”或“營業外收入”科目;取得的政府補貼收入,是與将來成本費用相關的,貸方計“遞延收益”科目。
與過去費用相關這裡的“營業外收入”和“其他收益”怎麼區分?
注意:這裡的正常政府補貼收入,可理解為一些常見的補助,如:穩崗補貼,先征後返、即征即退、先征後退的增值稅等;非正常政府補貼可理解為客觀偶然事件、自然災害導緻企業損失,政府給予的經濟補助。
與過去相關: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收益/營業外收入
與将來相關: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進項稅轉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條規定,如有以下情況的,不得抵扣銷項稅,也就是要做進項稅轉出啦!
小會總結了一下,常見進項稅轉出的情形有以下兩種:
1)購入産品或貨物用于集體福利;
案例:會計網公司購進一批貨物,用于獎勵優秀員工,會計現需做進項稅轉出。
借: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費
貸:庫存商品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轉出)
2)資産發生非正常損失
借:待處理财産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産損失
貸:庫存商品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無論以上哪種情況,
最後都需要結轉增值稅哦!
借:應交稅法-應交增值稅(進項稅轉出)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未交增值稅)
彙算清繳年年做,企業所得稅年年補每年的企業彙算清繳,會計師事務所多少都會抓到一點甚至更多的賬目來調整稅額的。假設,要補稅的話,怎麼入賬呢?
彙算清繳後,扣繳企業所得稅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補計提企業所得稅
借:以前年度損溢調整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結轉以前年度損溢調整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以前年度損溢調整
小會總結:如果不想在彙算清繳被揪出來補大筆稅費的,平時就該把各項費用比例都控得牢牢的,省去不少麻煩。
都學會了嗎?還沒學會的記住收藏,下次遇到這種頭疼的分錄,就有作業可以抄了!
本文為會計小師妹原創首發。如需引用或轉載,務必注明以上信息。@會計小師妹 保留所有權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