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淮河水患嚴重的原因

淮河水患嚴重的原因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5 07:24:15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生物考古實驗室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利用植矽體分析法對安徽蚌埠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地層沉積物進行研究,證明在距今7000年前後,該地區就出現了北方黃米(黍)(Panicum miliaceum)和南方水稻(Oryza sp.)共存的現象,這是目前淮河中下遊地區發現最早的稻黍共存記錄。研究成果以Phytoliths reveal the earliest interplay of rice and broomcorn millet at the Shuangdun site (ca.7.3 ka BP-6.8 ka BP) in the middle Huai River valley, China 為題,在線發表在國際考古學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上。論文第一作者是中國科大特聘副研究員羅武宏,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大副教授楊玉璋。

淮河流域是中國東部南北不同氣候環境、農業類型與文化傳統的過渡地帶,其史前農業結構演化與農業經濟形成過程是全新世以來中國東部地區環境變化與人類适應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國際國内研究者的重點關注。課題組利用近兩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蚌埠雙墩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的時機,通過現場取樣,采集了該遺址多個地層的沉積樣品進行植矽體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在7.3ka BP-6800ka BP時期,黍與水稻已同時出現于該遺址(圖1),且水稻在其農作物組成中占據了絕對的主體地位,黍的比重相對較低。這一發現将粟、黍類旱生農作物在淮河中下遊地區出現的時間提前了2000多年。而植矽體形态分析則顯示(圖2,3),雙墩遺址的水稻是處于馴化階段的原始粳型栽培稻,但其馴化水平明顯高于鄰近的江蘇順山集遺址在8.5 ka BP-7.5ka BP所處水平。這一結果表明,淮河流域也是我國水稻演化的重要區域,其早期水稻可能具有獨立的馴化過程。這一結果為水稻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線索。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和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的共同資助。

淮河水患嚴重的原因(研究發現淮河中遊地區7000年前稻黍共存的最早證據)1

圖1. 雙墩遺址發現的主要植矽體類型(a: 普通扇形; b:方形; c:長方形; d, e:水稻扇形; f, g:雙峰乳突; h:并列排列啞鈴形; i:黍稃片η形; j:光滑棒形; k: 稗屬稃片β形; l: 黍鋸齒/牙狀雕紋; m: 垂直排列啞鈴形; n: 蘆葦扇形; o:刺棒形; p:導管; q, r木本植矽體; s:啞鈴形; t: 齒形; u: 尖形; v: 長鞍形; w: 短鞍形; x: 帽形 标尺:20 μm)

淮河水患嚴重的原因(研究發現淮河中遊地區7000年前稻黍共存的最早證據)2

圖2. 順山集、雙墩遺址魚鱗狀紋飾≥9水稻扇形植矽體的比例

淮河水患嚴重的原因(研究發現淮河中遊地區7000年前稻黍共存的最早證據)3

圖3. 順山集、雙墩遺址水稻雙峰乳突植矽形态判斷結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