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解釋情緒abc理論并舉例分析

解釋情緒abc理論并舉例分析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13:49:11

解釋情緒abc理論并舉例分析(當孩子駕馭了它)1

一次早教課結束後,老師給父母講了這樣一個"小事件":

三個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具,他們的年紀大約都在四歲半左右。在玩的過程中,可能由于孩子們争搶玩具,多多突然拿起玩具打向了科科和朵朵。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科科和朵朵作出了不同的反應。

科科:"哇"的哭了,一邊吵鬧一邊拿着玩具進行了回擊,這種狀态持續了一段時間。

朵朵:沒有太多的反應,隻是愣了一下,然後繼續玩自己的玩具,感覺像沒有發生任何事一樣。

小事件講完之後,老師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各位家長們,科科和朵朵,誰的處理方式您們會更青睐一些呢?

有的家長認為是科科,因為科科懂得回擊,懂得反抗,是維護自己權益的一種方式,若是不哭鬧就更好了。

有的家長認為是朵朵,因為朵朵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自己"吃點虧"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解釋情緒abc理論并舉例分析(當孩子駕馭了它)2

“小事件”中孩子的不同反應

那麼,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科科和朵朵的反應:科科和朵朵作出的不同反應都可以歸結為是情緒管理的問題。其中科科因受到多多的攻擊,意識到這種攻擊對自己造成了傷害,侵犯了自己的權益,從而産生情緒并通過回擊和哭鬧的方式進行回應。而朵朵面對多多的攻擊,先是愣了一會兒,然後繼續玩自己的玩具。這種"愣"應該是一個思考問題的過程,可能在朵朵心中這個隻是小事兒,不足以發怒,于是通過自己就把情緒過濾掉了,照舊玩玩具。科科和朵朵面對的是同一個問題,但由于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導緻最終情緒問題的處理方式就不一樣。

孩子一旦得不到滿足就哭,一旦遇到問題就鬧,一旦生氣就開始亂扔東西……,這就像玻璃碎了,變得糟糕透頂一樣。孩子的"玻璃心"确實讓很多父母招架不住。

父母期望孩子遇到問題時,能夠心平氣和,從容不迫地去面對和解決。要實現這種期望,就需要孩子有一定的情緒處理能力。那麼父母怎樣幫助孩子建立這種能力呢?"情緒ABC理論"對此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解釋情緒abc理論并舉例分析(當孩子駕馭了它)3

“情緒ABC理論”

01"情緒ABC"理論:導緻情緒失控的不一定就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我們認知事物的角度

解釋情緒abc理論并舉例分析(當孩子駕馭了它)4

“情緒ABC理論”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它是由三個核心因素組成的。其中:

A:指導緻情緒産生的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就比如上面"小事件"中多多作出的攻擊行為;

B:指對誘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産生的信念(Belief),(一般指錯誤或片面的認知和評價,即非理性信念)就比如上面"小事件"中科科認知到多多的攻擊行為會給自己帶來"危害",由"危害"而産生"回擊"的信念;

C:指在誘發事件A和信念B的共同作用下,産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onsequence),就比如上面"小事件"中的科科面對多多的攻擊,産生的哭鬧和回擊的結果。

埃利斯認為:正是由于我們對事物産生了錯誤或片面的認知和評價,才導緻我們産生不合理的信念,從而讓我們被情緒困擾。若是這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時間存在,還可能會引起情緒障礙(正常情感反應的誇張、混亂和減弱)。

解釋情緒abc理論并舉例分析(當孩子駕馭了它)5

“情緒ABC理論”

我們在理解"情緒ABC理論"時,需要注意把握這"三個關鍵點",這也是三個核心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

關鍵點一:A B=C

A B=C,即人在誘發事件A和對誘發事件A産生的信念B的共同作用下,導緻情緒和行為結果C的産生。也就是說,人先受到誘發事件A的刺激,并本能地要對其進行認知和評價,從而産生看法和态度,也就是信念B,最後在情緒或行動上表現出來對誘發事件A的反應,也就是C。

關鍵點二:A是導緻C的間接原因,B是導緻C的直接原因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誘發事件A是導緻情緒和行為結果C産生的直接原因。然而這樣的認為沒有建立在"人"的這個主體上,人對誘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産生的信念直接作用于情緒和行為結果C的産生。就比如上面"小事件"中,多多的攻擊行為是間接原因,科科對多多的攻擊行為産生危害的認知才導緻其産生回擊、哭鬧的結果。

關鍵點三:同一個A,但有不同的B,則結果C就不一樣

誘發事件A的屬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無法改變的,就比如"小事件"中多多的攻擊行為具有"危害"的特征,這種屬性無法改變。但是對A的認知和評價可以有很多種,就像"小事件"中科科和朵朵兩人對多多的認知不一樣,從而信念不一樣,最終表現出的反應也不一樣。


解釋情緒abc理論并舉例分析(當孩子駕馭了它)6

02"情緒ABC理論":提升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三個"發力點"

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是一個接受刺激,認知事物,自我控制的一個複雜過程。而刺激是誘發因素,主要是來自孩子的自身能力不能滿足其欲望的發展,以及類似父母等外界的客觀因素。面對這些刺激,孩子情緒管理的能力主要受認知能力,自控能力和處理方式的影響。所以父母要提高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就要從這三個點發力。

發力點一:父母要緻力于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

孩子認知能力的水平決定了孩子能否對事物作出合理的評價。一般來說,孩子認知能力缺陷的表現主要為愛以自我為中心,常常提出"絕對化"的要求(比如,"我必須要"、"你應該給我"、"我就要看電視"等等),不能正确認識自我(比如,自卑自棄、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都不會),消極心态(比如,"我沒考好,一切都完了"、"我的未來在哪裡")等。

父母要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就必須要從孩子的正确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建立抓起,并培養孩子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多帶孩子與外界接觸,不斷認識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正确認識自我,最終實現合理信念(也就是對誘發事件的認知和評價C)的合成

解釋情緒abc理論并舉例分析(當孩子駕馭了它)7

發力點二:父母要緻力于孩子自控能力的提升

由于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他們往往會破壞原則和規矩,或者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從而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為。自我控制能力能讓孩子在接受刺激,産生信念之後的情緒和行為結果更趨向于合理化,所以父母要足夠重視孩子自控能力的培養。

發力點三:父母要緻力于優化孩子的處理方式

孩子面對刺激不可能不産生情緒,關鍵是如何正确處理情緒。但是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不良情緒不能憋在心裡,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發洩出來。父母要反過來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從而以正确的方式來處理消極情緒。比如,孩子面臨打針的刺激肯定會有恐懼和不安的情緒,并且還可能出現哭鬧以抵抗打針的行為,這時父母就應該給孩子安慰、鼓勵、獎勵的方式來将孩子的不良情緒逐漸轉化為孩子想獲得勇敢的積極情緒,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不要哭。


解釋情緒abc理論并舉例分析(當孩子駕馭了它)8

03"情緒ABC理論":父母的情緒是孩子情緒發展的"風向标"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不光是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孩子,父母的情緒也會影響孩子。所以父母想要孩子有更多的積極情緒,那麼父母就要做好孩子情緒發展的"風向标"。要做好"風向标",父母就要抓住"三個要點"

要點一: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誘發條件是孩子産生情緒的前提,而父母是産生刺激的重要來源,尤其是父母的情緒就會對這種刺激"加成"。父母的積極情緒會引導孩子也變得積極,父母的消極情緒會引導孩子也變得消極。所以父母在生活中要多給孩子積極的一面,在教育引導孩子的過程中,要學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不能将不良情緒發洩在孩子的身上,否則父母的脾氣有多壞,孩子以後的脾氣就會翻倍壞。

解釋情緒abc理論并舉例分析(當孩子駕馭了它)9

要點二:父母要有耐心

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長期過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不能操之過急,要有耐心。尤其是孩子産生情緒時,父母更應該要有耐心。因為父母的耐心,其實也是控制自己情緒的結果,這也會給孩子控制情緒産生正面效應

要點三:父母要構建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

導緻孩子産生情緒的誘發條件還可能來自家庭環境。不良的家庭環境很容易滋生孩子不良性格的産生,從而更容易産生不良情緒,長時間下去就會讓孩子産生情緒障礙。所以父母要為孩子營造和諧溫馨的環境,以減少不良刺激對孩子的影響。


解釋情緒abc理論并舉例分析(當孩子駕馭了它)10

結束語:"情緒ABC理論"讓父母學會換個角度看待問題,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感受。父母把這種能力傳遞給孩子,讓孩子能夠實現自我情緒管理,做情緒的"小主人"。


※我是育兒小當家KING,既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在教育我的學生。在育兒的道路上,有很多感受,希望可以與您一起分享,在育兒能力上的"本領恐慌",也讓我迫切向您學習,希望您關注和留言,我們一起交流和學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