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作為當今世界延續時間最長、保存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稱贊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牆壁上的博物館”。如此精彩絕倫的藝術長廊和千年不斷的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前來欣賞贊歎、考察學習、甚至是虔誠禮拜為之朝聖!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們精心編寫了敦煌莫高窟“畫中有話”系列賞析。這裡的“畫”不僅僅是莫高窟的壁畫還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築、曆史圖片、曆史遺迹等等。在我們眼中他們都是一幅幅鮮活的曆史畫卷,我們将用充滿溫度感的文字來傳遞出曆史信息的點點滴滴,“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大家聆聽到繪畫的聲音,讓聲音傳遞美麗的繪畫!
“化生”一詞為佛教專業術語,即無所依托,借業力而出現者。佛教中往往借蓮花寓意化生,用來象征佛國淨土,為佛教藝術中的重要裝飾紋樣。在中國,關于蓮花的喜愛和信仰也由來已久。相信大家對北宋學者周敦頤的名作《愛蓮說》并不陌生,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精彩描述,可謂真實的道出了蓮花堅貞的品格,這也與當時世人提倡的潔身自好、胸襟灑脫的社會風氣不謀而合。兩者随着佛教的傳入很自然的走到了一起,并在敦煌石窟的壁畫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莫高窟第220窟,因東壁門上至今尚存唐貞觀十六年(642)題記一方,由此可知該窟的具體建造年代。窟内壁畫曾被宋時重繪,随着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于1944年将四壁表層壁畫完整剝離這一過程,初唐藝術傑作終得再現世人眼前。
千佛 莫高窟第220窟南壁表層壁畫 宋
此窟最精彩的莫過于繪制在南壁的巨幅觀無量壽經變,畫面中央為碧波蕩漾的七寶蓮池,阿彌陀佛及衆菩薩或坐或立于蓮花之上。寶池的下層正中有一枝粗大蓮莖向左右分出細枝,共生9蓮,蓮上立有化生童子。敦煌壁畫中的化身形象可謂種類繁多,而化生童子即為諸多化身題材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造型多樣,姿态萬千,充分反映了古代畫師的創造精神和高超技藝。
觀無量壽經變 莫高窟第220窟南壁 唐
第220窟所繪的化生童子即為這一題材中的代表之作,畫面中憨态可掬的他們或呈倒立,或“疊羅漢”,或坐于含苞未放的透明蓮花中等待出生,或“化生”之後立即成為菩薩,其間透露出的天真童趣,不禁令人心向往之。尤其是童子們身上的短袖衫、短褲、背帶褲、裹肚等圖案,形象地再現了七世紀中葉的兒童服裝樣式,為難得一見的古代服飾資料,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整幅經變畫大到人物的造型、神韻,小到一片荷葉、一朵彩雲,無不細膩入微,生動寫實,體現了唐代繪畫的藝術特點。
化生童子
倘若翻閱佛經即可獲知,這裡的化生童子與淨土宗中的“九品往生”有着密切的聯系。據《觀無量壽經》等佛典記載,凡有發願往生西方淨土者,各依“行業”之不同共分九種往生形式,即佛教中所謂的“三輩往生”。化身童子們依據往生等級的不同,有的立于蓮上,有的則還在蓮中。古代畫師将“九品往生”置于各種蓮花之内,可以說既豐富了作品的内容,又起到了裝飾畫面的效果。同時,也因為化生童子的存在,使得本應充滿神秘色彩的宗教畫平添了一縷世俗的味道。
《華嚴經》雲:“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化生童子的繪制正是反映了古人對美好未來的些許期待,更是世人對人生态度的集中體現。
主創團隊
策劃 / 李萍、宋淑霞
撰稿、誦讀 / 劉文山
學術顧問 / 王惠民
音頻剪輯 / 羅成
《畫中有話》系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原創欄目,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