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字為什麼有字有号?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名字的重視度都很高,古人雲:賜子千金不如授子一技,授子一技不如賜子佳名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為了起一個好名字,家長們都會費盡千辛萬苦,為的是讓名字既能有深深的含義,又能好聽、有詩意,不管怎麼起名,現代人通常所說的名字,僅僅指的是人的名或姓名,但是古人往往在姓名之外又多了字号,今天小懂就帶大家了解有關古人的字号文化,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古人名字為什麼有字有号?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名字的重視度都很高,古人雲:賜子千金不如授子一技,授子一技不如賜子佳名。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為了起一個好名字,家長們都會費盡千辛萬苦,為的是讓名字既能有深深的含義,又能好聽、有詩意,不管怎麼起名,現代人通常所說的名字,僅僅指的是人的名或姓名,但是古人往往在姓名之外又多了字号,今天小懂就帶大家了解有關古人的字号文化。
“字”隻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隻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隻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字與名有密切關系,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幹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範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着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顯。 唐宋以後,由于理學加強,一些繁文褥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号”也叫别稱、别字、别号。
《周禮·春官·大祝》:“号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号則不同,号初為自取,稱自号;後來,才有别人送上的稱号,稱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時期還不流行,葛洪、陶潛有号,當時多數人沒有。到唐宋間才特别盛行起來,原因有二:1、倫理道德加強,2、文學發達,文人講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範圍擴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來。
由此可見,古人起字号的其一原因是,道德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需求,由文人雅士作為主流而盛行的。
而起字号的另一原因是,古人受禮遇文化的影響,認為名是父母取之,因此叫名的人也隻有長輩。而同輩人若叫對方的名,除非是極好的朋友否則就有不禮貌的嫌疑。因此在古人成年之後則要起個字号,以方便别人叫之。
古人名和字号有什麼區别?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号。用來區别于其他人的稱号。名有乳名、學名等之分。
而我們現在所說的名字與古人的又是不同的。
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古人一誕生就起名,成人後則有字。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号。“号”是一種固定的别名,又稱别号。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稱,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稱。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情況下都必須對人稱字不稱名,這要依對話雙方的相互地位而定;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
平輩之間,隻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
綜上所述,名是為了分彼此,由尊長代取的。字是為了明尊卑,由尊長代取的。号有兩種,一是自号,由使用者本人起,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二是尊号、雅号,由别人送的稱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