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河石林魚

黃河石林魚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5 13:40:17

黃河石林魚(拯救黃河土著魚)1

科研人員采集到的黃河雅羅魚親本。本報資料圖片

□河南日報記者 劉曉陽 祁思元

每年3月,黃河雅羅魚進入繁殖期,這是省水産科學研究院種質資源庫負責人趙道全最忙的時候,也是最有收獲的時期。

3月18日,在位于盧氏縣文峪鄉磨上村的野外科學觀測站,趙道全正調試孵化設備,為黃河雅羅魚的人工授精試驗做準備。

黃河雅羅魚曾廣泛分布在黃河幹支流,由于上遊大型水庫修建限制魚群洄遊,自20世紀90年代起,黃河雅羅魚的資源量嚴重下降,到2013年已處于瀕危境地。

去年,通過趙道全及其團隊的科研攻關,黃河雅羅魚這一土著品種在國内首次人工繁育成功。眼下,他們正在為提高出苗率而努力。

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黃河流域栖息的魚種數達190多個,不乏黃河刀魚、北方銅魚、黃河鯉魚等知名魚種。2007年,黃河幹流及主要支流的魚種數下降到78種,超過一半的魚種消失不見。2016年發布的《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顯示,24種黃河土著魚處境堪憂,其中4種被評為極危,10種被評為瀕危。

為拯救黃河流域珍稀魚類資源,2015年,依托省水産科學研究院,我省成立河南省水産種質資源庫,開展水産種質資源活體、标本及細胞和基因等遺傳材料收集、保存、利用等,目前已保存有黃河鯉、黃河鲶、黃河雅羅、拟鲿等33個種類、2萬餘份種質資源。

在建設種質資源庫的基礎上,通過人工繁育技術,擴大種群則顯得更為迫切。在33個原生種群珍稀魚類中,最幸運的莫過于拟鲿,它被稱為“牛尾巴魚”,2017年,趙道全團隊收集了1000餘尾拟鲿親本,研究其生活習性。2018年,首次成功實現人工繁育,并不斷提高出苗率。

提起人工繁育拟鲿的過程,省農科院長垣分院的武慧慧最有感觸。“一到繁殖期,連續半個多月都不得閑,我們24小時輪流值班‘照看’。”武慧慧回憶說,下午3點,開始拉網、挑魚,打催産針;次日早上5點,打第二針;下午5點,再開始擠卵,一幹就是仨小時。受精卵孵化後,每隔一小時,還要觀察記錄胚胎發育的情況。

如今,随着人工繁育技術的成熟,拟鲿已具備補充自然資源的條件。這兩年,趙道全團隊先後在黃河支流洛河段和黃河下遊長垣段放流2萬餘尾拟鲿。

拯救拟鲿隻是一個開端。去年6月,趙道全團隊在黃河下遊長垣段采樣時發現了3條鳗鲡,多年不見蹤影的鳗鲡重現黃河,說明黃河的生态環境明顯改善。

今年2月起,黃河中下遊迎來史上最長禁漁期,“從3個月調整為4個月,這是保護黃河珍稀魚類邁出的一大步”。趙道全呼籲,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到保護母親河的行動中來,共同促進河流生态系統健康,讓更多的珍稀魚類現身黃河,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寶藏檔案

依托河南省水産種質資源庫,借助科技力量,越來越多的魚類資源得以保存,這是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更是給後代留下的珍貴自然資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