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22:03:51

道服即是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又取直領,以示潇散。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1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2

天下修道,終南為冠。看如上兩位終南道人“飛劍”風采,可知此言不謬耳。

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随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于膝者,稱為“中褂”。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雲:“道士常服青”。

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随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着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随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采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着用此衣。從前道教傳戒制有“三衣”,以供領受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别着用。傳戒是一次授完,所以僅用此種戒衣。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3

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随身。上有金絲銀線繡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着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着此衣,則為紫色。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花衣: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随身。上面亦有各種繡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衆經師着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制,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遊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禦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保存着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現代道教的“道袍”作為宗教服飾,雖與世俗社會的傳統服飾道袍同源,但由于部分結構有所區别(如三清領、内擺結構等),因此兩者不能等同。

随着流行變化,道袍的衣身長短、袖子寬窄經常變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經發展到有些誇張的地步,衣短才過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4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5

長安雅士薛山長以儒家身份,卻與終南修道之盛道長,如心道長最相契合。

另有道服,源于明代漢服的一種。是明代漢人男子居家時的外衣,也可以作為襯袍或平民男子婚服。

此道服直領大襟,兩側開衩,接有暗擺,以系帶系結,領口常會綴上白色或素色護領。大袖或直袖收祛。穿着時可配絲縧、布制細腰帶或大帶。朝鮮王朝後期的道袍系帶變寬,并移到接近正中位置系結。道服交領,寬袖,領袖衣襟等處都有緣邊,衣身上下通裁,兩側綴有内擺,如道袍式,内襟、外襟各有小帶一對,用衣系結。《遵生八箋》中說:“道服不必立異,以布為佳,色白為上,如中衣,四邊緣以缁色布。亦可次用茶褐布為袍,緣以皂布,或絹亦可。"即道服可以用白色作為主色,配以缁色衣緣。而《朱氏舜水談绮》中說:“道服,尺寸法度各從其人,肥瘦長短而别無定制;所謂國禁,明家天子服色;鑲邊即緣也”且後文有說到主衣可用各類色彩,隻是紅、黃因"明家天子服色"所以禁用,而玄色、紫色等一般也不用。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6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7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8

長安雅士薛山長于終南山訪道。一琴一箫走“江湖”,更見高人劍如虹。

漢地僧服的型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法衣,僧人在佛事和法會期間穿着的服裝;一類是常服,僧人日常穿着的服裝。

僧人的法衣有以下幾種:

三衣:指僧人所穿的三件僧衣,總稱為架緩。“三衣”分别為五條衣、七條衣和大衣。

五條衣:此雲中宿衣,亦雲下衣,亦雲雜作衣,凡寺中執勞服役,路途出入往返,當著此衣,五衣的制法,共分五條,每條一長一短,故名五條衣。

七條衣由七條布縫成,每條兩長一短,共計二十一隔。此衣穿在五條衣之上。因覆于左肩,又稱覆左肩衣。行齋、講、禮、誦等諸羯磨事時,必穿着此衣,故又稱入衆衣。其價值在其他二衣之間,因而又有中價衣之稱。

大衣意譯為複衣、聚衆時衣。由九條到二十五條布縫成。此衣穿在最外面,是僧人的禮服。凡說法、見尊長、進王宮、乞讨布施時必須穿着,故稱祖衣。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9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10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11

僧人的常服有以下幾種:

海青:是我國佛門僧俗二衆禮佛時所穿的衣服,本屬于寬袍大袖的唐裝,身腰、下擺、袖口都很寬闊,穿着自在。據明人鄭明選《秕言》卷一中說;吳中方言稱衣之廣袖者為海青。

按太白詩雲:‘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蓋東海有俊鵑名海東青,白言翩翩廣袖之舞如海東青也。”因此,後來把鳥名借作僧袍名。

“海青”來源于我國漢唐服式,雖然不是佛陀古制,但早已為佛教所用,形成了佛教的特色。它的衣領用重疊的三層布做成,叫“三寶領”;領上紮有五十三行藍色線條,喻意“善财童子五十三參”。它的袖口是縫合起來的,這也是僧袍和俗袍的區别。海青使僧人的儀容整肅、道風莊嚴,它雖然不屬于法衣,但除了袈裟以外,當是最聖潔的僧服。穿着“海青”,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的場合。

現今的海青顔色有二:一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禮佛時所穿;一為黃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會中的主法者所穿,一般大衆不得穿。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12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13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14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15

雲水禅心,如是我聞。長安雅士薛山長與律宗祖庭淨業寺住持本如法師。

然自唐代百丈禅師倡導農禅制度以後,僧人皆要“出’坡”或參與寺内雜務,穿着“海青”不方便,于是出現了衫和褂。衫的款式是采用“三寶領”和旗袍的腰身襟袖搭配而制成,紐扣在腋下的右襟邊沿。衫的種類有長及腳背的長衫,長僅過膝的二衫,長未及膝的短衫。褂的款式是“三寶領”的對襟短褂,有袖或無袖。本世紀三十年代,太虛大師還倡導一種新式的對襟褂“太虛褂”,即現在“羅漢褂”。衫和褂的顔色,以灰色、褐色、木蘭色最為普遍。

儒服:儒生所着,亦可泛指讀書人的服裝。清卓爾堪《從軍行》:“上堂仍儒服,未忍換戎裝。”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16

長安雅士生活:琴棋書畫之“畫”

儒生所着,自是漢服。

《春秋左傳正義》疏:“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财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尚書正義》注:“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可見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即與漢服有關。中華天朝重衣冠禮儀。《周易·系辭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周公制周禮而治天下,被儒家尊為聖人。周禮通過《儀禮》、《周禮》、《禮記》的服章和儀式表現出來,因而衣冠、禮儀往往用來代指文明,漢服是禮儀的載體。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17

長安雅士生活:茶會雅集

漢服中最典型的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深衣是最能體現華夏文化精神的服飾。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袖口寬大,象征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後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帶,象征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征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禮記·深衣》曰:“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體現天道之圓融,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合權衡規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18

長安雅士生活:香事雅集

漢服文化中的正色即是陰陽五行對應的顔色:所謂六象六色,源自陰陽五行說,概指青所以象東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黃所以象地。此「六象六色」分别取其直線相對的方位為「次」,每兩色成一對位,即青(東)與白(西)相對;赤(南)與黑(北)相對;玄(天)與黃(地)相對。而漢服的配色是如《禮記·玉藻》雲:“衣正色,裳間色。”

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貴賤的作用。因而在漫長的曆史中,“漢服”逐漸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征。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19

所以有了清朝統治者迫不及待的“剃發易服”之舉。然則這種骨子裡民族認同感,又怎會完全屈服在野蠻的淫威下?

“十從十不從”不過是他們做出的姿态罷?

“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以及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号從而官号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

所幸漢服餘韻,由此不絕。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20

長安雅士生活:仙茶故鄉尋茶去

如今,漢服文化正在通過漢服運動等民間文化運動形式逐漸複興。

其志自然是可嘉的。

然則,對于漢服的熱愛,對于漢服所承載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更在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踐行。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21

長安雅士生活:薛山長與儒者史飛翔在山中

數十年來,穿漢服,對于書院雅士來講,早已是習以為常,深入骨髓的一件事情。着我華夏衣裳,興我禮儀之邦,何嘗不在這樣日複一日的“儀容整肅”之間?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22

拿薛山長,秀秀老師兩位來講,漢服即是常服。中衣,深衣,外氅,一層一層,每日着身的,又豈止僅是一件衣裳而已?更重要的,還在情懷罷?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矢志不移的熱愛和弘揚,情懷不衰,其心正,其意誠,所以展現于外界的,便是其形也美,其神也暢。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23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24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25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26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27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28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29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30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31

間或外出,每一場無論茶事,香事,或是琴事的活動,首先他們吸引凡俗人等的地方兒,正在那寬袍大袖,飄飄風姿,已不自禁地叫人生出“斂容莊謹”之心。

漢服與道服有什麼區别(道服僧服儒服)32

再推而廣之至書院衆學子,凡進書院,必得先“對鏡理衣裳”。他們先有了這“儀容整肅”,而後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一樣一樣研習下去,又何愁不“通達從容,籌謀睿智,至情至性,至善至美,韻至心聲,情逢知己,品性怡然,陶冶情操”呢?

若人人皆能“先正衣冠,後明事理”,則何愁傳統不興,人心不治,國運不昌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